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俗世,熙熙攘攘,打打闹闹,坑蒙拐骗,等等,显然,它不是一个清净之地。而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我们只能闹中取静,俗中取雅,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自主。《徒然草》里有言:"不要用心于外物,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人独处。一旦把心放在世俗,就免不了被它迷惑,失去自主。比如和别人交谈,总想博得别人的好感,就做不到言为心声了。又不免有和人嬉闹的时候,有和人  相似文献   

2.
禅风与禅锋     
渐袭,是时又恐涉世已深,无法回头,而禅如风,润物无声,又如锋,斩断烦丝。名师云:"吃饭,穿衣,皆是坐禅。"是谓悟透俗世,一言一行皆是坐禅,又有如佛拈花一笑,则凡尘俗世皆与之绝,此若非当世之言——欢喜就好。而当人人自危,抱着财富、美人、权力于枕边之时,却常常要烧香拜佛,状若虔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一个俗世,要在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那些俗人觉得他们的阴谋诡计会遇到阻拦,所以他们常常会对那些阻拦他们的人进行讽刺、打击、诽谤、诬陷乃至伤害。而事实上,那些好人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底线。《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人。孙权曾经重用中书郎吕壹,他因此渐渐作威作福起来,经常援引法律条文进行狡诈的诋毁。太子孙登多次规劝,孙权都不接  相似文献   

4.
以历史为本的中国精神世界使精神从上天落实为大地上的问题,同时也使大地成为社会化的俗世而失去原本作为自然的超越性,因此需要在大地上重新定义一个超越之地以满足精神的超越维度,于是,在社会之外的山水就被识别为超越之地。但俗世的历史仍然是精神世界的主题,世外的渔樵借得山水的超越尺度而得以发现历史中的超越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5.
<正>朋友们在一起畅谈时,不知怎么地就开始纷纷抱怨起这世界真是俗透了。"谁俗?难道我们自己就不俗?"冷不丁有人给大家泼了一头冷水,大家面面相觑,纷乱而情绪激昂的抱怨一下子沉寂下来。是呵,这原本就是个世俗的世界,你我本是凡夫俗子,俗心难免,俗事难逃,谁又能免俗?世俗就是这个世界的主流,就是这个世界的主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其实,世俗并没什么不好。《辞海》中对世俗的解释:一是指  相似文献   

6.
小羊 《天风》2006,(20):33
交通是什么意思?交通,在主内与在世俗中截然不同,在世俗中指海、陆、空中的船、车、飞机给人提供的往来便利,而在主内是弟兄姊妹彼此相通,通过交流,达到沟通。在主内,交通是继读经祷告之后的主要灵修功课,弟兄姊妹在一个团契里,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为了分享属灵的福泽,分担在世的使命,进行交通,互  相似文献   

7.
当下如何复兴儒学?通过对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说明当代(当下生活的时代)循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路向复兴儒学都不足取,"儒学世俗化"应是当下复兴儒学所应遵循的路向。儒学世俗化,是祛儒学精神贵族化之魅,使之重归原始儒学之世俗情怀与世俗关切,而不是使儒学化为庸俗。为求儒学世俗化,儒学在当代迫切需要实现三大转变:(1)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2)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3)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一生中,需要历经多少得不偿失的破事儿、傻事儿、荒唐事儿,才能在纷繁的俗世中,练就一颗洞若观火的心呢?  相似文献   

9.
正俗世的烟火是迷人的。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一座城从雾气腾腾中醒来,房屋露出轮廊,远处有生炉子的烟,街道上清洁工在扫马路,有人买早点边走边吃,有人骑车匆匆而过,有人在大呼小叫,市声嘤嘤。一座城,光影斑驳,烟火迷人。俗世的烟火是迷人的。要不然,在徽州卢村,那样一个小村庄,天色微熹,村庄还沉浸在天青色的透明水里时,怎么已有那么多的人,密密麻麻站在山岗高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反极端教派运动。本文讨论法国政府所采用的应对和治理措施,并分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即法国政教分离的俗世主义(la?cité)在这场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笔者指出法国对极端教派的治理本质上是对其俗世主义国家体制的捍卫,因此这也可以被视为一个俗世主义价值观的治理个案。总之,当代法国的反极端教派运动不仅仅是政府的法律制定和适用问题,世俗化的法兰西社会催生了一套特定的管控极端教派的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仅旨在根除极端教派的组织力量,而是通过掀起一场社会运动来动员民众情感、整合社会,以达到维护法兰西核心的共和主义价值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游祥洲 《法音》2002,(4):15-17
一切佛法不出二谛。世俗谛是接引凡夫入门的方便,第一义谛则是圣者内证的境界。没有世俗谛的接引,就没有上达第一义谛的可能。佛指舍利到台湾,无论是从世俗谛看,或是从第一义谛看,都有无比殊胜的意义。先从世俗谛看,“舍利崇拜”原是佛教重要的传统之一。“舍利”(1arīra)在梵文中的原意,乃是人类死后遗骨的通称。法藏部的《四分律》明言:“学菩萨道,能供养爪发者,必成无上道。”爪发是舍利中的一种。供养佛陀爪发,可以助成“无上道”,此所以“舍利崇拜”,自古迄今未曾改易。而史籍之中有关舍利崇拜的感应之事,也颇多记载…  相似文献   

12.
路径满脂油     
付云 《天风》2002,(7):44-45
2000年春,新年刚过,我又离开故乡的父老弟兄姊妹走进金陵校园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坐在校园的长凳上,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鸟语花香,真是主恩无限,回首过去,一路都滴满了上帝恩典的脂油。我出生在一个基督化的家庭,7岁离家在外读书,从那时起我便走出了基督化的环境进入了俗世的生活圈子。我融入了世俗的校园的生活,渐渐远离了神,这样一过就是10年。但神没有远离我,依然在看顾保守,最终蒙上帝的拣选和引导我走进了神学院的大门。一路蒙主引导,往事历历在目。打开记忆的闸门,脑海中只清楚地记得儿时每天起床和睡觉之前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美国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行中国化解读:对文化背景之差异性解读和对人伦关系的历史理解之差异性解读.在此基础上;认识允许原则及其恩氏俗世生命伦理学在中国应用中的有限性.其对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莫尔特曼的时间观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他认为“创造”基于“救赎”的目的,有了创造便有了时间.时间的流变表明“起初的创造”并不圆满,世界具有无限进步的可能.在以将来为远景的盼望下,时间由暂时性向永恒性过渡,并在上帝临在的同时性与全在性中圆满终结.时间与永恒不是截然对立.时间进入永恒,也就是永恒进入时间.莫尔特曼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俗世中的盼望.俗世之重要,自然之珍贵,价值之永存,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初步探讨了山西民间信仰中神亲关系缔结的因缘、概况及此关系的属性与功能。村际神亲在山西普遍存在,它是村落之间以共同信奉的民间神灵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虚拟亲属关系。这种文化建构将村际的地缘关系亲缘化、世俗联系神圣化。本无亲缘关系的不同村落群体由此成为亲属集团,在信仰领域保持了联系,其世俗交往也从无到有或由少到多。既维系了共同信仰、又培养了亲属感情的神亲关系是乡村社会整合、凝聚、和谐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玉宝山经历庙产、公产和遗产的数次争议,指出争议实际上是人们援引的继承逻辑之间的差异导致,不同继承逻辑之所以会被人们同时调用则归因于这一时期社会关系的特殊性。然而,庙产除了具有世俗的产权意义外,同时也是神圣信仰的承载。神圣信仰的传承不完全仰赖于世俗的财物,但世俗的财物却会因为聚集了神圣性而转变为庙产,这正是玉宝山历经争议而依然存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04,(7):61-61
近期,孙振玉在其主编的《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回族文化是一个具有世俗与宗教双重属性的文化,而且宗教属性在民族精神生活方面已超过了其世俗属性。对回族群众而言,伊斯兰教代表着他们的根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他们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亵渎神祇的行为在欧洲从古至今都可能被评价为是犯罪,所不同的是渎神在古代和中世纪被视为是针对上帝的行为,而从近代以来被理解为针对他人信仰的行为。在基督教内部,对渎神行为的刑法规制经历了(天主教)逐渐法典化的过程;在刑罚后果上,从最初对资格、权利的剥夺到中世纪发展出更为残酷的刑罚形式,在现代又重归文明。在世俗层面,渎神罪的罪名从中世纪才出现,但惩治渎神行为的实践却贯穿古今,同时世俗权力还一直作为教会刑法的支持力量。经过启蒙运动洗礼,欧洲国家以保护宗教和平、宗教自由等视角设计了其世俗刑法中的相关罪名,世俗刑法与教会刑法对渎神行为的规制自此各不相干、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9.
成穷 《宗教学研究》2002,3(3):75-86
本文论述了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文章分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 ,文章从存在的维度、与求生活动的距离、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 ,以及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 ,对宗教与道德的不同方面作了分疏 ,同时指出它们在两个方面的相通性 :有一二元对峙的价值坐标 ;有维持、巩固社会秩序的相似功能。第二部分对宗教与世俗道德的关系作了论述。这种关系是交互的 :一方面 ,宗教能“圣化”道德 ,能把自己的某些信条直接转化为世俗道德 ;另一方面 ,宗教也能从世俗道德吸取某些道德资源 ,使之成为自己教义和道德的组成部分 ,而世俗道德也能迫使宗教作出某种相应的改变。第三部分讨论了宗教道德及其基本特征。文章在肯定宗教道德存在的同时 ,指出宗教道德具有神圣的宗教背景、倾向于众生平等的博爱、和更带禁欲色彩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文学指的是由汉族民间文学和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共同组成的口头语言艺术。在整个中国民间文学中,不仅汉族有许多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反世俗迷信的主题,更有许多少数民族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反世俗迷信的主题。畲族民间文学在这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畲族民间文学中的不少作品,从以下几个侧面表现出强烈的反世俗迷信的精神,体现了畲族民间反世俗迷信的力量和呼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