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体,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被理解为可变性质的不变承担者。实体是那种在现象的变化中其自身保持不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实体,在康德那里是这样说的:“但是实体,它是一切实在东西的基础,也就是为事物的存在所固有,就一切属于限在的事物而言,实体只能被设想为规定。”另外,康德又说:“在世界一切变化的东西之中,实体保持不变,而只有偶性才发生变化。”机械唯物主义者寻找物质实体,寻找原初物质,试图以这种原初物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有意义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耶  AJ  袁晖 《世界哲学》2000,(1):71-72
  相似文献   

3.
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个体情绪发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情绪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研究使情绪心理学更加接近和更好地解释人的心理生活。情绪是一种整合性心理组织 ,是人的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织。情绪体验是内在感受 ,表情是携带体验内导与外导的情绪信息 ,体验的自我觉知起着自我监测的作用 ,从而能驱动和调节情绪行为和其他行为。表情、体验、认知及其生物学基础的整合活动是情绪社会化的完整机制 ,其中体验起着核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因伦理学中的实体论认为,在道德讨论中,人的自然体以及附着在自然体上的精神过程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实体,通过基因技术对人进行干预和操纵是极不道德的.然而从社会实践来看,自然基础不能作为反对基因技术干预的基础,对技术责任的担忧也不能成为否定人之自由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这篇论文旨在讨论奎因(w.v.o.Quine)的本体论标准。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中我将介绍他在《逻辑和共相的实体化》[1]一文中提出的本体论标准并根据具体例子来解释其实际用途。讨论将会同时涉及到带有存在量词的语句和带有全称量词的语句。根据奎因的本体论标准,有一些理论先设(presuppose)共相(我指的是包括集合,真值,可能世界里的物体等等在内的一切抽象物体。与之相对的是具体物体)的存在。但就这些理论的其中一部分来说,唯名论者可以用塔尔斯基(Tarski)提出的方法来避开那些他们不能接受的本体论先设。我会对塔尔斯基的方法做简略介绍。论文…  相似文献   

6.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社会形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指的是,只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并同时排除偶然性历史作用的一种严格决定论。与之相比,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不论在"三形态论"或"五形态论"的理解下都实现了对历史决定论的否定,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不是抽象的必然,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即是大量偶然性积累下的必然;历史必然性为历史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历史偶然性则是其蕴含的多种可能性;社会形态结构是在"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许秀芬  陈巍 《心理科学》2015,(6):1519-1524
在自闭症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心灵盲理论是建立在心灵主义假设和普遍性假设基础上的。这两个假设将他人的心理视为封闭的、隐藏在行为后面的,且我们主要使用读心的方式理解他人。互动理论拒绝这两个基本假设,并整合来自发展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研究证据将人类社会互动的形式划分为三个层次:原初交互主体性、次级交互主体性与叙事能力。在个体发生学层面上三者前后相继,在成熟个体的社会互动层面上,三者互为补益,但基于感觉-运动的直觉式社会互动是理解他人心理的主要方式。自闭症儿童在原初与次级交互主体性上存在障碍。目前,互动理论既面临诸多挑战,也具有较大的发展与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意义理论?(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一个句子的意义是否就在于它的真之条件?一个词的意义是否就在于它对确定任何含有它的句子的真之条件所起的作用? 没有必要不厌其烦地说,对这些问题的肯定的回答,代表厂那些不会完全放弃意义概念的哲学家们对说明此概念最流行的看法,比如,弗雷格、写《逻辑哲学论》的维特根斯坦、以及戴维森等都曾明确地坚持过这个概念,等等。肯定的回答是否是错的,我完全没有把握。不过有一点我相当肯定,即这样一种回答会面临一些棘手的困难,而且,只有在我们说明了如何可以克服这些困难之后,我们才有权假定这种回答是对的。在我看来,我们为什么应该需要或者我们如何能够在这里使用真这个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真和假这一对概念),也就是说将其作为意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或一对概念),绝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对这样做是必要的或可能的,需要加以证明,否则我们没有权利假定意义和真就是以弗雷格所设想的那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0.
奎因通过定义逻辑真句子为他的逻辑论题辩护,即逻辑等于带等词的一阶逻辑,我们称之为奎因论题。奎因早期没有否认集合论属于逻辑,尽管他已经认识到集合论与逻辑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性。奎因后期在《逻辑哲学》中明确说集合论不属于逻辑。逻辑真句子的基础是逻辑概念和非逻辑概念的划分。塔尔斯基式的逻辑概念标准可以为奎因论题提供一种根本性的辩护。奎因批评模态逻辑,说它没有明确的语义。即使量化模态逻辑有了可能世界语义学,奎因论题仍然可以通过说明模态词不是逻辑词而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1.
奎因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奎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奎因哲学思想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他的整体论思想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思想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大卫·刘易斯、普特南论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奎因的哲学体系 奎因因其否定性论题而知名,这些论题是他对卡纳普批评的概括。近来他的哲学的系统特征已引起人们注意。他的否定主义是与他的形式主义和行为主义成见内在相联的,在我看来,这些成见使他提出一种不适当的并且(公正说来)也不特别富有成效的科学(包括逻辑、数学和物理学)和哲学构想。  相似文献   

13.
引言:统一的物理科学理论目前是怎样构建的(物理学的几何学化) 在此,我想首先提请大家回忆一下,近代大数学家D.希耳伯特于19世纪末在巴黎国际教学大会上准确表述了23个当时尚未解开的数学难题。其中第6个难题涉及物理学的公理化。  相似文献   

14.
实体(ousia)是什么?——从术语解析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 ,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 :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 (toon )是什么” ,不过是在问“实体 (ousia)是什么” (《形》 10  相似文献   

15.
何祚庥同志在《再谈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标准問题》一文中,认为“經由实践检驗并证明它是正确地反映着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論,还要加以修改。何祚庥同志提出的这个問题,涉及到怎样理解实践标准以及如何正确的对待真理等問题,是很值得研究的。現在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請何祚庥同志及其他同志指正。一实践检验是“由个别来检验一般”嗎? 何祚庥同志为了給自己提出的經过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理論还要加以修改的观点,寻找理論根据,便在实践标准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有限的实践,不能对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无限性的理論做出确切判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把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功利主义的功利原则、儒家的仁爱核心、莱维纳斯的我与他人的不对称关系相比较,得出了墨子思想可以是任何学派但绝对不是功利主义的结论.论证主要是围绕着"我"、"我们"、"他人"三个概念的关系展开的.墨子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它与当代西方伦理思想家莱维纳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四 摆脱这种僵局的出路是什么呢?要找到这条出路,我们必须首先要问一下,是什么使我们陷入这种僵局的。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所有困难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对我们语言的所有句子假定一种实在论的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假设:适用于由它们所构成的陈述的真之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每一个这样的陈述都是确定地真或假的,而与我们的知识或认识方法无关。对于可判定的陈述,假定二值原则没有什么危害,或者根本就没有危害,因为根据假设,我们可以任意确定那些陈述的真值。正是当二值原则应用于不可判定的陈述上时,我们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境地,即无法把认识到一个陈述什么时候已被确立为真或为假的能力,等同于有关它的真之条件的认识,因为它有可能为真,但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真,或者它可能为假,而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假。当我们处在这种状况时,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时我们才能对认定一个说话者知道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进行解释,这种条件就是,可以把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描述为明确的知识,也就是说,可以以增进知识的方式阐述那种真之条件,并且可以描述说,对这个陈述的理解就在于陈述它的能力。若非如此,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解释说话者关于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的隐含的知识体现在哪里,因为很显然,仅仅根据  相似文献   

18.
意义理论     
Research into logical syntax provides us the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s, while logical semantics provides a window into uncovering the truth of sentences. Therefore, it is natural to make sentences and truth the central concern when one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meaning logically. Although their theories of meaning differ greatly, both Michael Dummett’s theory and Donald Davidson’s theory are concerned with sentences and truth and developed in terms of truth. 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first introduced by G. Frege underwent great developments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an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anding these two scholars’ theories of meaning. Translated by Ma Minghui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 2006, (7): 53–61  相似文献   

19.
意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美国著名哲学家戴维森和英国著名哲学家达米特是这个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本文将围绕他们的一些论述来探讨意义理论,主要目的不在于这个理论本身,而是要揭示其中所牵涉到的逻辑方法,希望由此不仅可以说明意义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特征,而且可以说明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一、达米特的意义理论1973年,达米特发表了其代表作《弗雷格的语言哲学》,其中多次谈到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并提出了一个基本框架。在这以后,他以“什么是意义理论?”为题发表了两篇文章,尤其是在《什么是意义理论?(II)》(1976)中,他基于弗雷格…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异化就是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个人的本质指什么呢?兰秀良同志说:人的自然性是人的本质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不仅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的异化,而且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质的异化”,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然性“构成了马克思劳动异化学说的理论前提。”(《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7期)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