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俞琰初学儒家,读朱熹《周易本义》、程子《程氏易传》,汇通易学义理与象数,积数十年之功而辑《周易集说》,四易其稿,孜孜以求合于圣人之义,其间多有发程、朱所未发者,是其正传易学之个人贡献。及至壮年而遇异人指点,偶获别传易学读法,破解太极图环中之秘,而独得金液还丹之妙。俞琰阐发邵康节易图之学,推阐魏伯阳《参同契》内丹修炼之法,而作《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是其"援易入道"别传易学之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王门以心解《易》的代表人物,明儒王畿的易学思想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心学解《易》传统之下的王畿易学,强调以儒家伦理观念来解释《周易》的义理,并借之以阐发心学家致良知的修养方法。出于对"本体工夫"的重视,王畿将复、姤六爻之辞纳入心学的复性说之中,从融汇了先天正心之学与后天诚意之学的当下一念出发,借助"天根""月窟"这一对颇具道教色彩的概念,对复、姤两卦进行重新诠释,建立了一个以改过迁善为中心的一念工夫论体系,使王门致良知学说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李贽易学以心论《易》,结合前人易说,重点从"心"出发,标立童心,重视人情和性命,阐发自然人性论;通过多年的自研自得,他将易学视为简易自然之圣学。在易学诠释上,李贽属于重自然童心的义理一派;此外,李贽将易学与学术背景和时代启蒙思想相结合,代表新兴市民的时代诉求,反映了自然人情的时代特色,是对传统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高仲华精通易学高明,字仲华,江苏高邮人,历主师大政大国文研究所,著作满家,于易有《连山归藏考》、《易图书学溯原》、《读易随笔》、《易学史》上篇、《五十年来之易学》、《周易研究》、《孔子的易教及易象探原》,其论易则博综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随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以来之易字。皆探其赜而研其精,蕴百家之精义,述一己之所得,以易为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故象数义理不可偏废,据象数于易之本经本传,而务求归本于人事之日用,以指明内圣外王之道为极归。其学易之方,以为宜自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之《周易注疏》李鼎祚之《周易集解》及程子《易传》三书读起。 2.林尹以为“易道初生源于阴阳终于开物成务”  相似文献   

6.
杨简《五诰解》是陆九渊心学一派《尚书》学的代表作,其借解《书》批驳《孔传》,阐发"道心不动于意"、"心本静"、"三才一贯"的心学思想,提出"不起意"静悟本心的修养方法,以此反对程朱一派道心人心之人性论及格物致知之修养论,带有鲜明的学派特色。梳理杨简《五诰解》的训诂及义理阐释,可以发掘时代思潮的论争。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德以易象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来知德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的倾向.来氏的"假象寓理",不仅有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的意义,也内涵以象为工具、以彰显理为易学归宿的意蕴."主宰者理",是言理主宰世界一切,易象只是理解和解释义理的工具而已,以此克服了汉儒将易学研究局限在易象层面的倾向.来知德从无象则无易到假象寓理、主宰者理,完成由象数到义理、由天道到人道的论证,阐发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贯通天人的义理之学,从而与宋代程朱易学和明代以阐发程朱易学为宗旨的官学易学区别开来.来氏虽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程朱易学的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未超越程朱易学.同时,来氏错综理论以至其整个易学,也吸收了汉儒互体之说、京房八宫说、虞翻卦变与旁通说、孔颖达非覆即变说等象数思想.  相似文献   

8.
俞琰的丹道药物理论对易学思想多有融摄。他认为,内丹修炼的不同阶段,药物有不同的指向。筑基阶段,神气相交产生元精为药物;炼精化炁阶段,阴阳二气相交产生元炁为药物。俞琰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图书学理念,并将图书学应用于丹道领域,以其自创的多幅易图解说元精产生的条件、位置、时机和炼精化炁的方法、原则。他还将易学的"三才"说引入人身,以身心修炼模拟天地日月的运转,对后世道教和中医养生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俞琰将易学与丹道融通为一,既丰富了易学的内容,也提高了道教的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9.
陈淳易学绍承朱熹,他申明"四圣三贤"的易道渊源论,强化了朱子学派的道统地位;他的"太极"观融浑理气,可视为朱熹理气观的一种发展;在治易上,他强调象数、义理不可二分,并对朱熹易学的传播作出贡献;出于对朱熹的崇敬,他认为易学至朱熹已发挥"无余蕴",这一点则显得较为保守。朱彝尊将陈淳列为朱熹传《易》弟子是有根据的,而朱熹、陈淳的易学思想亦影响了漳南后学如蔡逢甲、黄道周、何楷等人。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是一部系统探析与评判汉宋易学象数学与数术学的专门之作,其研究之高度与广度都远超局限于宋易或汉易的前贤与后学。后世对该书之认识与评价多局限于考据辨伪方面,既未能照见其所具之思想意义,又未能论及其总体之学术宗旨。该书前三卷论汉宋象数易说,黄宗羲以考论《河图》《洛书》与先天图为平生得意之笔。这些考论除了在考据上能发先儒所未发以外,在理论上则关涉到对理气关系的重新勘定。在认为汉宋象数易说多为"伪象"的同时,黄宗羲在该书中也试图建立他的易象学,其宗旨乃是将象数义理会归为一。后三卷论汉宋拟《易》援《易》之数术学,黄氏之首要目的是为了揭示此类数术学之真相,从而将之与《易》本身之象数区别开来,但其对数术学的肯认与研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与其气化宇宙论、经世观念和历史演变观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今日之视野观之,该书由于过分强调经典之"真"而将与之不合之象数易说定之为"伪",没能看到汉宋象数易说在易学理论上的创新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意义与价值,此为其局限性之所在。今日之易学象数学研究当承继前贤而再翻新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易学视域对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理身理国思想做了探讨。杜氏在修心去欲论、撝谦执柔论、施仁修德论、得民悦民论、理国之戒论、无为而治论等理身理国思想中都成功地融入了易学思想。杜氏等道教学者的以《易》解《老》,使我们从特定的侧面得以窥见唐代《易》《老》之学思想会通的事实。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互释、会通,不断赋予《易》、《老》等传统经典以新的义涵,使其获得了传播发展的无限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邵雍对其先天易学(或称先天学、先天象数学)的阐释是为推演先天而在的形上之理而展开,在此过程中,先天象数易学只是其表意的工具而不是其学术思想的全部.形式上,先天易学是邵雍通过一套阴阳消长模式构建起来的象数易学;而内容上,先天易学则是其借<易>阐发儒家的性命义理之学.邵雍在其易学思想的阐释中,力图构建一个贯穿于天地万物的最高法则--"先天"之道,而最终落脚点却是其儒学所主张的人事之用.因此,他对易学的阐释始终围绕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旨趣展开.  相似文献   

13.
放眼民国年间之易学发展,其革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传统易学研究,进入20世纪之后,研究流派虽然更为丰富,但却始终没有离开最为基础的"象数"与"义理"两派,尤其是对于传统继承者,象数派学者一般都承袭汉代今文易学者的做法,或致力于搜寻遗象,或用功于整理象数体例,而其核心观念在于坚持以象解释《易》,即所谓"观象系辞"、"由象明辞"。义理派学者则主要运用文字训诂、文献考证、文本整理的方法来注释、研究《易经》,其目的是恢复原典本义。从其根源而言,义理学主要受汉代古文易学者影响,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乾嘉学派治《易》的传统。在此将20世纪早期的几位继承者,就象数学而言,以徐昂与尚秉和为代表,义理派则以杨树达与高亨为例,通过对他们易学思想的梳理,来明示继承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不可轻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俞琰(1253——1314)字玉吾,江苏吴郡人。自号“古吴石洞道人”、“林屋山人”、“洞天紫庭真逸”等,道号“全阳子”。乃宋末元初的著名易学家与道教内丹修炼家。其易学与道教内丹修炼相关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释疑》、《易外别传》、《水中金诗》、《玄牝之门赋》等。其经学易方面的著作还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等。对于易学与道教修炼的关系,早在东汉时期,便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对此作了专门的探讨。但此书所谈,一般认为讲的是炼外丹。自唐、五代以后,道教内丹修持渐趋兴盛,有不少…  相似文献   

15.
方以智的人性论思想以公性、独性、习性的三分架构来论性,强调后天生成之习性,主张"性在习中"的同时又提出"逆习复性",是对《易·系辞传》中"继善成性"一章的阐释和发挥。在性善性恶的问题上,其主张至善统善恶,认为既有善恶相对待之性,亦有不与善恶相对待的至善之性。方氏的人性论从思想来源上本于对易学中太极和先天、后天关系的重新诠释,其理论结构的基础是圆∴图式所蕴含的公因反因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23,(4):101-110
丁茶山作为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周易》解释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在于出入汉宋易学,通过批判继承汉代象数易学解释方法,提出了以“易理四法”为核心的易学解释体系。茶山《周易》解释的突出特点在于统合象数与义理,由卜筮而转出“成德”的人文意涵。这主要表现在,茶山充分肯定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与改过迁善之书的双重性质,既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从象数角度对其卦爻辞进行了解释,又试图探讨圣人作《易》之本旨,揭示了其道德人文的义理精神。由茶山之天道观和人道观出发,立足于其《周易》解释中提出的“顺天命”和“改过迁善”工夫,即可揭示茶山《周易》解释的道德修养论特质,即在实践中结合外在道德约束与内在道德自觉两种修养功夫。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性理学重本体轻工夫、重内在道德自觉(内圣)轻外在道德实践(外王)的空疏之弊。  相似文献   

17.
牟宗三的学思始于《易》亦终于《易》。牟早年视《周易》为"中国式的自然哲学",后来则以《易传》为"孔门义理"。所谓的"孔门义理",即《乾·彖》所全幅展现的一套儒家道德的形上学,而以"性与天道"之双向贯通为其真实的内容意义。"即存有即活动"的道德实体落实在《易传》,即表现为"乾坤并建"所开拓的理境,而"逆觉体证"的工夫则集中体现在牟宗三对王弼"复见天心"注解的批判性转化中。道德的形上学所彰显的是一价值世界与意义世界,由于这一形上学是逻辑地建构起来的,因而牟氏易学中的本体与工夫以及由工夫所开显的价值世界难免落入玄远抽象的空洞承诺中。  相似文献   

18.
帛书《易传》谈及阴阳概念集中在《二三子问》《衷》和《缪和》这三篇解《易》文献中,《二三子问》开篇言"龙之德",以"龙"之神能总述阴阳变易观,包含能阴能阳和变与不变两方面的内涵,以此突出由变化之极而衍生的宇宙万物化生之义。《衷》开篇即提出"《易》之义萃阴与阳"的命题,将抽象的阴阳概念落实到阴卦与阳卦、刚爻与柔爻上,核心是刚柔之变化,由此引申出乾坤、刚柔、动静、天地、文武之大义。《缪和》篇则从天道处立言,其曰:"凡天之道,一阴一阳。""阴阳",诸家多以"四季"解,其实不然,"阴阳"当谓"日月",此乃古书常例。此言天道对立转换的客观规律,可称之为自然天道观,与荀子的天论有某些相同之处。综上,帛书《易传》以阴阳变易观总述事物发展的两重性特征,又以刚柔变化和自然天道观深化之,具体地阐发、运用了传世本《易传》的阴阳概念。  相似文献   

19.
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所蕴含的丰富政治哲思,是在天人关系基础上展开的。其德政纲领与理想境界,都与其天道观内在相契,这昭示了其政治哲学的体系性。顺应天道时变是合理施政的前提,《二三子问》正是基于对天道客观性的警惕,充分阐扬了谦卑、忧患、尊天与重民之德。谦卑的哲学基础是人相对于天道的有限性,外在依据则是贤人辅佐之裨益、体察民情之需和执政之忧患。为政者必须倚重于心的"精白",即清明无私的觉察和洞见"几微"的能力,才能保证施政决策与实践得当。"精白"不仅是狭义的认知学说,更关乎政治实践的心性修养。尊天与"敬众"和"敬官任事"互为一体——将外在的天(天道、天命及其所赋予人的具体政治职责)、民众(包括贤人)以及主体内心"戒慎""精白"修养三方面都作为政治行为的约束力量,兼具自律与他律,这也是先秦重民思想的深化。"敬众"表现在抽象的道(德)必然下降于人间社会,求得心物感通和人际协作,及重视"法物"即典章制度建设。其天道观一方面褪去了先秦宗教性和人格化色彩,凸显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则继承了西周以降敬畏上天和天命的思想,天道仍保持超越性,发挥着价值源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是在经典的诠释中发展的,<周易>诠释学的转变直接促成了北宋理学的发生发展.中国古代的经典诠释学的结构可以分为经典的诠释对象、经典诠释的主体和经典诠释三方面,而经典的诠释又可以分析为诠释模式、诠释内涵和诠释风格.对于北朱理学的易学诠释来说,其话语系统是重视义理,其内在理路是坚持"体用一源"的本体与现象的圆融,同时又开出独具特色的修养论与功夫论,其诠释内涵则坚持天道性命的贯通,而赋予本体以价值意义.北宋理学家正是由易学诠释学,从玄学中转出来,而能与佛、道抗衡.理学家对<周易>的解释也解决了会通<孟子>与<中庸>、<易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