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凤凰网]寒假期间,不少人发现,大城市的街上、地铁里的乞讨人员数量增加,尤其是大人带着儿童一起乞讨的。据执法人员介绍,有许多儿童是由家长带领,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来到大城市乞讨,到开学再回老家读书,这已成为大城市的一个现象。家长甚至唆使孩子采用跪地哀求、抱路人腿、翻包等办法强行乞讨,有"童乞"大半天的收入超过200元,个别人假期收入甚至超过万元。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社会,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弱势人群——智障残疾人。他们没有自我生存能力,没有自我监护能力,甚至没有基本辨别能力。他们为数众多,仅在江苏省南京市,这样的人就有三万四千之多。关注社会需求搭建服务平台耶稣说":谁为我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所做的,就是为我做的。"在圣经中耶稣时常邀请人去关注最小的弱者。2005年,南京一位智障人家长找到残联诉说他们的苦恼":我们一天天变老了,我们的智障孩子今后怎么办,谁来照顾她?"智障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者,残疾人中的残疾人。智障人家庭承担着比正常人家庭更多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社会和  相似文献   

3.
缺憾     
有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宽裕幸福的家庭里,但是一出生却发现肢体就是残缺的,是一个残疾人。另一个孩子身体是健康的,但是就在出生的前一天,父母离异了,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一对夫妇郎才女貌,相亲相爱,各自都有可意的工作和美好的前程,但是妻子却因为生理原因不能生育,使他们失去了做父  相似文献   

4.
乞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在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其中价值观的矛盾及其所引起的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的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一种手段和乞讨者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的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邻居的女儿莹莹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右手,一个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刚从医院出来的那些日子,竟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了。为人之师的莹莹妈妈,一边为女儿的不幸偷偷抹泪,一边不得不直面这样的话题:女儿的前途,女儿的人生……毕竟她才6岁呀。于是,她决定每天给女儿讲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与莹莹一样的不幸,但故事的结局都很美好:残疾人成了诗人;残疾人成了书法大师;残疾人成了艺术家……懂事的莹莹憧憬在妈妈讲的故事里,不再感到痛苦和不幸,咬紧牙关,如同咬紧生命的纤绳,一步一步向前。第二年,莹莹就学会了用左手写字、翻书,生活也完全可以自理了…  相似文献   

6.
鞠慧卿 《大众心理学》2022,(1):12-13+11
<正>"姓名"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被迫"拥有的代号,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签。古代人不光有名,还有字,甚至还有号,比方说姜子牙,就是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现代人的名字虽然简化了,但是依然还有"乳名"与"学名"的区别。以前平民父母都相信贱名好养活,孩子的名字越土、越贱,越好,所以才有了《平凡的世界》中的猫蛋与狗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名字的讲究越来越多,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的名字"好听""有讲""合八字",更是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7.
根据《上海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上海市6个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残疾人康复政策环境实现率为96.3%,5个二级指标实现率均超过80%,三级指标达标率63.3%。应明确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将残疾人康复纳入政策工作计划,各区残疾人康复政策环境建设应协调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上海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上海市6个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残疾人康复政策环境实现率为96.3%,5个二级指标实现率均超过80%,三级指标达标率63.3%.应明确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将残疾人康复纳入政策工作计划,各区残疾人康复政策环境建设应协调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只生不养 人们常常有个错误的育儿理念,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灾无病,能吃能睡,身体健壮,就是好孩子。根本就没有考虑孩子的心里到底有什么需求。把孩子交给父母、保姆、幼儿园就万事大吉;只想到有孩子的乐趣,没有尽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职责。总是以工作太忙和社交太多而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致使孩子形成孤独的心理。时间越长,这种心理问题越严重。尤其要牺牲一点社交时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校的孩子大都害怕即将来临的考试,甚至对于做习题也有畏难情绪,一旦他们再也经受不住压力时,就会有种种异常的表现。"《花季雨季》杂志社记者余雪松最近于《生命在心灵扭曲中挣扎》一文中报道了少年阿强因学习心理压力过重而导致"儿童分裂样精神障碍"。前不久,北京某中学一位女生的经历及发病过程与阿强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残疾人康复队伍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根本保证[1].因此,在康复工作中应重点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康复管理队伍的建设,其主要负责残疾人康复的方向,并协调各部门工作.二是康复专业队伍的建设,康复专业技术涉及到多门学科,需要运用医疗、教育、职业、工程等手段,既需要运用因地制宜简便可行的方式,更需要运用高科技的成果[2].三是社区康复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社区康复医生和康复指导员,为残疾人提供便捷的康复服务并做好有关记录和评估工作[3,4].上海残疾人康复队伍状况如何?本文对2005年~2006年上海市6个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达标评审中有关"康复队伍建设"部分的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南京鸡鸣寺的义务心理咨询师清荷,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独居老人的心灵保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有那么多人呵护;妇女有妇联管;残疾人有残联管;但是独居老人是被大家忽视的一群."谈起缘由,清荷说,"老年人最怕什么?最怕孤独." 七十八岁的韩甫标整天拉里邋遢,疯疯癫癫,是梅园街道无人不识的"名人".  相似文献   

13.
葛蕤 《天风》2007,(18):6-8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现在,有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叫"彼得·潘"的现象。这种现象讲的是有的人不愿意长大、拒绝长大。这个名叫彼得·潘的孩子,是苏格兰作家,在1904年所创作的一部小说的主人翁,他是个健健康康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觉得做小孩子真好,于是  相似文献   

14.
残疾人享有均等公共服务是社会文明与和谐运行的体现,作为社会的"润滑剂"与补充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基于人道主义并对残疾人的发展产生观念性影响。推进残疾人享有均等公共服务的政策实践需要对其进行伦理思考与辩护——平衡权利主体与权力主体以及促进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三者之间的和谐。残疾人享有均等公共服务模式的伦理性构建的基点是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包容残疾人的发展,核心是如何定位残疾人享有均等公共服务的权利与义务,关键是残疾人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及其评判能力。  相似文献   

15.
神也爱我     
我叫刘平娃,男,现年27岁,1981年8月9日出身在陕西省延长县刘家河乡下吕家塬行政村。延长县我是一个先天性残疾人。1岁时被父母遗弃,由祖父母收养20年。11岁那年,听到上帝的福音信息,常常爬着到延长教会听道。祖母不幸去世,便流浪街头,过着乞讨生活。但无论在哪里,总要找教会,参加礼拜聚会。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这才组成了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可是有些人认为,自己如果个性太强,就会缺少安全感,所以便去跟风,和自己相似的人越多,自己越觉得人生和生活会越保险,因此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周围的这种跟风太多了:有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升大学时偏偏扎堆于所谓热门的专业;现在大学生创业很流行,有的孩子原本适合走科研的道路,可是他向父母一伸手就是几十万的“创业基金”,非要当什么CEO;  相似文献   

17.
正问:我们一家原本很和睦,但随着孩子长大,在育儿方式上出现了冲突。爷爷说"不打不成器";奶奶说"一个孙,宠都来不及!长大了一切自然就会好";而我坚持"科学育儿,照顾孩子情绪,培养孩子独立性",但孩子他爸则认为"没那么多讲究,我就是这样长大的,听爷爷奶奶的没错……"因为意见不同,而导致家庭气氛紧张。我们当怎么办?一位无奈的妈妈:思宁  相似文献   

18.
医学康复是全面康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它能够使残疾人的身体功能以及心理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1].在此基础之上,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其它内涵可以更加行之有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康复事业建立初期,医学康复担当过十分重要的角色[2];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医学康复仍然要作为康复事业的核心内容继续加强.为了解上海城区残疾人医学康复的工作情况,本文对2005年~2006年上海市6个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达标评审中有关"医学康复"部分的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彧浓 《美与时代》2016,(10):50-51
历史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夜晚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看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梦里的天空之城,有一点儿蓝、带一点儿绿,是如许的澄澈与纯净……醒来后,这个任性的孩子,命工匠烧制犹如仙境般天空颜色的瓷器,执念又浪漫。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这种介乎于蓝绿之间的天青色的器皿。这个任性的孩子是宋徽宗;而这些质如美玉的瓷器,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汝瓷"。一抔泥土一抔魂。  相似文献   

20.
正孩子十岁那年,我带着他去了一趟庐山。孩子最想看的,还是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了庐山瀑布前,孩子就笑了:"没有三千尺啊,太夸张了吧,飞流直下一百米最多了!"此时还是早晨,太阳没有高高升起。我说,也许等一下,诗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意境就会产生了,再来读这首千古名诗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坐在瀑布前的石椅上等,看着远处的阳光在山峦上慢慢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