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原中国佛教协会顾问、北京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季羡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临清康庄镇。1917年就读于济南私塾,1918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1923年考入正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应邀为别人写的序言和跋多达240余篇,逾60万字。这些序跋独具特色,内容广泛,论述深刻。他所写的序言和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不仅给读者以知识和启发,还给科研人员以指导或启示。季先生写的序言,不只限于学术,还有关于学习、做人、立志、勤奋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1日,我国学界各宿季羡林、任继愈先生同日辞世.两星陨落,四海同悲.连日来海内外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两位先生的哀思.  相似文献   

4.
季先生以98岁高龄之人生经验与知识系统,网罗中西,融贯古今,以高远之视界,见出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危机,提出诸多人文学科必须重写、根本转型与改弦更张.对美学学科之严重西化,他提出必须“根本转型”,应在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上探求,才会有出路.尽管他的“舌头”美学显得过浅过窄,其理论前提也尚未进行中西方文化性质之大转换,但从中显现了他的卓识与真诚,足以令后人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1985年我在北大中文系进修文艺理论和美学,第一次拜望季羡林先生到2002年2月,最后一次见先生,期间17年中,我几乎每年都讨扰过先生。有时是专程请安,有时是替别人办事,有时带朋友探望,有时是先生有事找我。每次去北大看望先生,老人家总是和蔼招待,有时聊的长,有时聊的短。先生正襟危坐,有问必答,聊到高兴时,他泯然一笑,对于每一个提出的问题,他的解答也是一板一眼,简明扼要,给我的感觉是,和蔼长辈,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7,(5)
5月29日,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陕西省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扶风县法门寺如来指骨舍利和佛教文物的发现是继半坡和秦俑的发现后,第三次重要发现。这次发现在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等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我想先就文化交流方面谈一点看法。西安,古代长安,在唐代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全世界各重要国家的人民,这里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先生在东方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底与巨大成就,确实令人赞叹。可是自90年代初以来,季先生多次谈论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却似乎缺乏论证性。①在这里,季先生的中心思想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是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东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是综合,更合乎辩证法,天人合一。在21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季先生的主要论据有夸克分析、汉语句型文化、中国的数学风格和中医等。如果对上述论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会感到前提未能蕴涵结论。本文试图对上述论据进行讨论并通过对西方哲学史和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萧鹰 《哲学动态》2002,(2):12-13
季羡林先生作为文化名人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在关于文化的讨论中,季先生"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东西文化变迁说、以中国的"天人合一"补救西方"征服自然"之弊病的见解、拿进来送出去等主张广为人知.然而,人们往往热衷于重复季先生的"意见",而忽视了他的见解背后所蕴涵着的深厚的学术支持,这使许多看似热闹的文化讨论多少有些单薄和武断.2001年10月15-16日,"季羡林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济南召开,这次会议是"山东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之一,也是第一次以季先生的学术思想为话题的研讨会.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主编蔡德贵先生筹备并主持了这次会议.国家教委社政司司长顾海良先生、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明顺先生到会致辞.  相似文献   

9.
季老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方言,还研究印度古代文学、翻译剧本《沙恭达罗》、史诗《罗摩衍那》,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从梵文的“糖”字考证中如抽丝剥茧般写出一本80万字的《糖史》。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语摘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  相似文献   

11.
正国学大师季羡林幽默豁达、兴味盎然,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时常演绎出一些让人捧腹的趣事。生活趣事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先生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遂对跟随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  相似文献   

12.
春节前夕,一位“掏粪工”出身的书法家、“藏书状元”——魏林海先生,显得有些落寞和失意。他依稀记得,在10多年前,他每年的除夕或春节,都要去北大朗润园季羡林先生家,给他老人家拜年。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译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季羡林先生浩瀚的著作中,翻译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有关翻译的论述虽然不是很多,但有着他对翻译的独到见解,凝聚着他深邃的思想与洞见,尤其是他严谨的译风,对今天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季羡林先生学有所专,德高望重,虽至望九之年,仍孜孜不倦著书立说,令人景仰不已。季先生又擅长写散文,《三个小女孩》等近作,确乎感人至深。至于其为人,也很坦诚。有人说:“为什么您不想想自己太保守了呢?”“老人得意地一仰脖子:‘老家伙有些顽固是正常的。”’(们匕大三老》,载《美文》1997年第4期)当然,这保守,跟那些昨天西化派,今天新儒家,忽而又“保守主义”了的新潮学者是大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读了秀老的《西方不亮,东方亮——季羡林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的演讲》(载《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冬之卷。下…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作为东方文化的专家,中国文化的权威,他有两大著名文化思想。一是“文化取代论”,即,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天人合一论”,即,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思想的特点和精华,是“...  相似文献   

17.
18.
19.
正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原国际部副主任、教务部代主任郑立新先生于2018年1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郑立新生于1916年2月,湖北监利人。1951年4月参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月退休。郑立新早年就读于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1946年由太虚大师选派,与叶均一同赴斯里兰卡留学,是现代中国前往斯里兰卡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1950年,郑立新随法舫法师出  相似文献   

20.
我和马坚先生虽然平生只见一面,受过他的一次亲口教育,然而这次见面和这次教育,却给我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象和值得永久怀念永世不忘的记忆。那是在1939年他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归国回乡探亲译经途中,途经桂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