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唐思鹏 《法音》2003,(9):10-19
二、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唯识学虽出自佛陀所说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印度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在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推阐和弘扬才得以实现,这中间既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也经过了中观学派时代。(一)部派佛教的出现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公元前370年前后),因大天比丘提出“五事”,后称“大天五事”,便酿成教团之争,遂致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五事”是指大天在教义上的五种主张。依《异部宗轮…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佛陀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北印度,大约与孔子同时。佛陀教诲说,人生与(痛)苦相俱不离。苦则缘于人对物质性的东西的渴爱,因此离苦的惟一方法就是离欲。要离欲,人就得忘身、服务于他人,以及坐禅,最重要的还是在生活中不眷恋世俗之物。这样,人也就能达到佛教的涅粱理想。  相似文献   

3.
印度最早的佛教纪念性建筑始于阿育王时期。所有圣地中与佛一生重大事件有关的有四个,也就是佛出生、佛成道、佛转法轮以及涅槃的地方。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73-前232年)曾在这四个地方起造纪念性建筑。本文在此介绍的不止这四处圣迹。一、比哈尔邦的佛陀伽耶这一圣地是乔答摩获得正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象征     
《法音》1992,(7)
世界客大宗教都有各自象征性器物或符号,用以表达其中心思想。佛教所使用的象征也颇多。佛陀足迹、莲座和法轮等,是最早被用子象征佛陀的一些符号和图案。从现存印度的山奇(Sanchi)大塔浮雕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佛教艺术家并不直接描绘  相似文献   

5.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我国古书上称之为“狮子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佛教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迄今已成为该国大多数居民的信仰。两千余年来,佛教文化始终是斯里兰卡文化的主流。历代僧伽罗王朝的都城成为斯里兰卡文化艺术的中心,以斯里兰卡中部的康提、阿努拉德普勒和波隆纳鲁沃三大古都城所形成的僧伽罗文化三角最为重要。圣城康提位于文化三角的中心,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城康提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笔者曾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斯里兰卡科伦坡和康提,并参拜了康提佛牙,见佛陀真身舍利如见佛陀,激动的心…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佛陀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时的北印度,大约与孔子同时。佛陀教诲说,人生与苦相俱不离。苦则缘于人对物质性的东西的渴爱,因此离苦的惟一方法就是离欲。要离欲,人就得忘身、服务于他人,以及坐禅,最重要的是不怀对世俗之物的眷恋而生活。这样也就能够达到佛教的涅槃理想。  相似文献   

7.
学诚 《法音》2007,(6):6-6
(2007年6月10日)尊敬的泰国代理僧王颂禄帕佛陀庄座下,尊敬的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长达磨孔莎瞻博士,  相似文献   

8.
法界春秋     
《法音》1991,(8)
全国佛教界隆重举行“佛吉祥日”法会公历每年五月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是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所定的世界佛陀日,南传佛教国家及我国藏、蒙、傣等族的佛教徒均在这一天纪念佛陀的诞生、成道、涅槃。经赵朴初会长倡议,汉传佛教寺庙将五月圆日定为“佛吉祥日”,举行庆典,以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从而促进各国各地各族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今年是此项庆祝活动的第二年,全国汉传佛教寺庙均在这一天  相似文献   

9.
那烂陀寺(NalandaTemple)印度佛教著名寺院。位于巴特纳城西北7英里处。据《大唐西城记》载,当地的森林水池中有名那烂陀的神龙,寺因以龙名而得。据说佛陀曾在此宣法,淫后不久,帝日王在此建寺。也有说是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护法者阿育王捐地施建。佛教...  相似文献   

10.
褚潇白 《法音》2008,(10):60-62
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间,世人因“佛相不可显现”而未曾以人形为之造像。在印度佛教艺术最初的流派中,没有佛陀本身的形象。印度的艺术家们通过一些佛经引证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菩提树及空座”代表“成佛”的场面,用“法轮”来代表“说法”的场面,但用人形来表现佛陀的情况付诸阙如。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意为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比如,在《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说,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乐者。不过,佛陀对此也有开许: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因此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人们修行,这是得到佛陀赞许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度  相似文献   

12.
何梅 《法音》2005,(3):30-37
汉文大藏经是汉文佛教典籍的总集,是印度古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汉文大藏经以其收录之宏富、版本之众多、历时之久远著称于世。一、印度三藏典籍的形成及传播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印度佛教原典的形成是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即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前后,由佛弟子们通过四次集会(即“结集”)的方式,将佛陀宣讲的佛教学说、为僧团组织制定的行为轨范以及对佛说的论释汇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经、律、论三藏典籍,并开始形诸于文字。在此期间,由于佛弟子们对第一次结集的说法产生分歧,而分裂为大众部、上座部,此后…  相似文献   

13.
论开智慧     
在巴利文原文经典里,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脍炙人口的格言,被认为是佛陀(公元前六世纪顷生于印度)在普渡众生、广施教化时亲口演说的.其中有这样的佳句:"一切命中,慧命为最","智慧乃人类之宝","智慧之光,胜一切光".根据佛教来讲,人生的目的在于证得般若.般若一词,一般地都被翻译成"智慧",但是,巴利语般若比英语"智慧"一词的含义更为深广.般若,依佛教所说,它不但是指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记文学是佛教在汉地阐扬、发展的重要形式,具体可分为佛陀传记、印土圣贤传记(佛弟子传)、中国僧尼传记及其他类型传记4种类型。笔者提出,对佛教传记文学的属性、研究范畴和佛教传记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学诚 《法音》2011,(11)
(2011年11月2日)一、佛教文化的历史影响远在2600年前,在宁静的尼连禅河岸边的一株菩提树下,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夜睹明星,觉悟成道,成为伟大的佛陀。经过无数风雨沧桑,佛教从最初追随佛陀的五比丘僧团,发展成为亚洲人民最普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6—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创立了佛教。从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开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约在公元前2年(即西汉哀帝元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天台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等蔚为壮观的中国佛教宗派。在佛教发展史上,有两个现象往往会引起世人的关注:一是佛教兴起于古印度,却又于13世纪在其发祥地衰落和消失了;二是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的公案和争论,这些公案和争论不但表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宽容精神,同时也在最大程度…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10)
<正>(2015年9月15日)引言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众生平等、自他不二的和平理念,不仅是佛陀创教的根本与教化世间的重要思想,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现实中,佛陀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佛陀住世时,摩羯陀国琉璃王子曾数次想要进攻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国,佛陀都以无言的威德感召,令战火熄灭,实现和平。正因为如此,践行佛陀的和平思想,便成为佛  相似文献   

18.
两千余年来,佛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佛教文化与儒学、道教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主流文化,其中佛教文化的影响尤为广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佛教艺术,在近代基本上是空白,多为临摹复制古代的佛教艺术,具有独立创造性的太少”。(古干语)。就佛教尊像的造像而言,也同样欠系统、完整,尤其是在图与文的紧密结合以及佛教艺术发掘的深度上更为欠缺。现在,一部规模为十卷本,集百余万文字、千余幅图像的《中国佛教尊像故事》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丛书第一卷《佛陀尊像故事》(原名《佛陀尊像图谱》),已于2003年岁尾由宗教文化出版…  相似文献   

19.
一、香港佛教的概况佛教是香港信徒最多的宗教,其信徒分布于社会工农商学各个阶层。现在大约有比丘400名,比丘尼2500余人。香港回归之后,1999年香港佛教联合会编撰了一部《佛陀在人间》,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在序言中介绍,当时香港有80万佛教信徒。笔者在香港时,觉光法师介绍,现在香港的佛教徒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香港佛教的具体情况如何?可以从《佛陀在人间》的记载上看出端倪。《佛陀在人间》记载了1999年香港“寺院及佛教社团”的概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香港佛教的状况。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基本框架不会发生大变化。现按原书记…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主要由西域来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并开始向全国传播。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与玄学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