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晓望 《天风》2011,(8):36-36
世基联呼吁关注歧视暴力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世基联)联同拉丁美洲基督教协进会(Latin America Council of Churches)举行讨论歧视带来的暴力冲突的会议,特别关注非洲后裔聚居地方的情况。会议把美洲及加勒比海非洲后裔社群中的教牧首次聚集一起,就歧视带来的暴力冲突展开讨论。在他们的宣言中,与会者促请世基联、拉丁美洲基督教协进会的联系教会运用资源及设施协助教导人民,创造对话的机会,使整个地域能增加面对种族歧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不时听到中年教牧英年早逝的消息,噩耗令人心酸。中年"早逝"的现象在社会上早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教会内,可能较少有人顾及。因此有必要提出来,望引起各方重视。教牧人员无疑是教会的重要人物,肩负管理全教会运作、信徒牧养及教会发展等重任。尤其在人才匮乏(也缺少行政同工)的中国教会,一个教牧每每"上至海陆空、下至阴沟洞",什么都可能要去顾到,所以稍尽忠一点的教牧总是有一种侍奉不完的感觉。有不少教牧感叹自己已经走进了"耗尽"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国内新闻     
《天风》2015,(12)
<正>各地基督教两会消息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基督教两会于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举行第四届教牧培训班,设置"教牧与管理"、"圣乐与崇拜"、"声乐发声原理"等课程,来自汉族、彝族、哈尼族和傣族的教牧同工通过此次培训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培训旨在以正确的神学思想引导教会事工,从而达到办好教会  相似文献   

4.
张远来 《天风》2015,(3):16-17
<正>堂委应该成为牧者的左右手,以圣经的真理为根基,顺服上帝所设立的教会权柄,顺服教牧带领,执行教牧团队的决定,协助教会做好牧养工作。以"堂委"的形式管理教会是中国教会本色化的一种表现。教会传统和当代世界其他教会都鲜有这种教会管理模式。它贴近中国教会处境。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教会中存在的某些矛盾往往不是来自平信徒,而是来自那些在教会中兼任某些侍奉职位的同工、义工,或者说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堂委。把不正确的人放在了不正确的位置,矛盾就会  相似文献   

5.
自牧就是调整和预备好自己,让圣灵更畅通无阻地在自己身上动工牧者是教会的"灵魂人物",决定了教会的发展和素质,因为什么样的牧者就会带出什么样的教会。牧者也是教会的"公众人物",信徒时时"听其言观其行",就如透明鱼缸中的金鱼一样被关注着。所以,保罗提醒提摩太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参提前4:16)。  相似文献   

6.
蒙闽 《天风》2008,(24)
今日教会的很多教牧同工正面临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徒素质需不断提高以及教会事工与个人生活的多重压力,为此,本期主题栏"教会与教牧"中的三篇文章从教牧同工可能面对的试探、教牧同工的阅读以及灵修的需要等方面作了分享,相信读后对教牧同工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孙美慈 《金陵神学志》2000,(3):55-58,61
作为一位女性教牧人员,如何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圣经》中妇女在教会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女性对自身的认识,积极参与中国教会事工,在教会乃至社会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最初上帝创造女性的真正价值。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正>来我们教会访问的教牧团队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发现,一些教会有时会存在教牧同工不团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如果教会牧者具备以下"五会",一些存在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一、要会选人教会同工的选择很重要,一起服侍上帝的人,要精挑细选,不能草率行事。摩西的团队是上帝特别选召的,无论是亚伦、米  相似文献   

9.
在其《系统神学》第三卷中,潘能伯格探讨了教会论。他使用标记与被标记物这一符号学范畴,从几个主要方面探讨了教会和天国的关系,包括作为天国标记的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关系;教会伦理问题;以及教会生活中基督救恩临在的标记形式,即圣礼与圣职。其中不乏对新教的某些教会论理解带来的挑战,如教会与社会的张力关系、婴儿洗问题、基督临在于圣餐的性质问题、女性圣职按牧的理据等等。他从终末论的角度论及了教会的使命:虽然有许多的不完美,但教会团契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上帝国度的范本,最终的终极圆满将藉着基督再来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三、安徽教牧培训现状的检视从笔者在各培训中心发放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对中心的主要负责同工访谈发现,同工们对教牧培训对安徽教会的发展与信徒质素的提升是肯定和推崇的。但正如基督教全国两会傅先伟长老曾说"因为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教会在经济状况、教牧人员待遇、教会发展等多方面的不平衡",~([2])安徽地  相似文献   

11.
中外教会历史说明,教会健康发展与教牧同工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中国教会的复兴祈望神兴起大批优秀的教牧同工。现实的近况:1.从数量上看:"庄稼多、作工的人少!"尽管这三十年各地神学院校、培训中心竭尽全力,培养了许多神学人才,但与需要量相比仍有杯水车薪之嫌。近几年不少地方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但也有些地方却是青黄不接。2.教会事工日益繁重,教牧人员往往"上至海陆空、下到阴沟洞",事无巨细包括牧养、行政甚至工程等工作都需要教牧人员兼顾,以致教牧人员所有时间全被教会事务占据,未能有时间好好培育灵命,更没时间顾及家庭需要。休息对教牧人员来说几乎被看为"体贴肉体"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12.
翁溯利 《天风》2016,(8):14-15
正教牧人员传给世人的应为真理之"道",授予信徒的当是侍主之"业"。现今有很多教会尤其是基层教会,存在"信徒多,工人少"的牧养窘境;笔者认为现今教会可以借鉴使徒教会的牧养理念,抓好四件事:第一件事:教风的控管使徒时代的教会在犹大地全面发展时,信徒越发增添(参徒5:12-16),教会免不了会有某些不良风气,此时教会的掌  相似文献   

13.
邓灵勇 《天风》2023,(7):30-31
<正>据统计,福建省宁德市(俗称闽东)辖9个县(市区),教会依法登记活动场所393个,教牧人员148人,包括男性80人、女性68人,其中圣经班(含金陵协和神学院函授班)结业24人,专科毕业52人,大专毕业34人,本科毕业36人,研究生毕业2人,年龄跨度自28岁至76岁。就以上数据来看,闽东教会教牧人员总量少、学历偏低,  相似文献   

14.
邵珊 《天风》2015,(3):28-30
<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基督教两会以2009年建成橄榄山教育基地为转折点,基于全市教会发展情况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果断调整全市教会事工战略,将全市教会事工重点由前橄榄山时期的"致力于夯实教会自身能力、提升教会牧养能力,以加大力度推进神学教育和堂点建设为途径,形成教牧人员和聚会堂点辐射全市的牧养格局"转变为后橄榄山时期的"以教会发展成果回  相似文献   

15.
陈丰盛 《天风》2012,(6):15
在温州教会,有这样一个现象,那怕是一个已从神学院毕业多年并在教会牧会多年的同工,只要他未被按圣职,那么,他常常仍会被人称为"神学生"。称呼本来也不必较真,但我要反思的是,隐藏在这并不确切的称呼后面的那种对牧者"轻视"的现实。第一个值得反思的是:在温州教会,基督徒对"牧者"的概念较为淡薄。联合派工现象普遍存在。所谓联合派工,是由于传道同工的缺乏,本  相似文献   

16.
<正>她与牧师丈夫搭配侍奉,一静一动,一内一外,一慢一快,相得益彰据去年中国基督教第十次代表会议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约有3.6万教牧同工(包括正式按立的圣职人员与专职传道员),他们在教会牧养与管理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事关教会发展大计,引起教会重视有加。但跟他们休戚相关的另一群人,则并不太被人们所关注,那就是他们的配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教会广大教牧群体中,除了少数单身者以外,大多是已婚者,其中又有夫妻双方均为教牧、妻子为教牧丈夫不  相似文献   

17.
韩愈 《天风》2019,(10)
<正>管理不是辖制,而是因为有端庄的榜样,使人跟随而顺服在中国教会的语境中,"教牧人员"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泛的群体。在经过按立礼仪进入圣职的主教、牧师和长老职分之外,许多参与服侍和讲道的同工也被视为教牧人员。圣职神学将前一类描述为是为了"教会生活"而存在的"公务职"。在新约时代中,"圣职"一词指的就是围绕教会公共事务而生活的人群,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圈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河北基督教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后,河北基督教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90年代的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的平稳发展三个阶段;信徒、教牧人员数量增长的同时,信徒的"三多"现象也在改变。教会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开展对外交流,整体上呈现出与社会相适应的面貌。不过,教会也面临奉献意识淡薄、教牧人员短缺、异端的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俊 《天风》2013,7(7)
今年,我国教会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促进了各项事工的发展,但"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参太9∶37)的形势依然严峻.现有教牧同工,特别是人才亏缺教会的教牧同工以一当十,日理万机,事工繁忙,很难抽出固定时间进修、充电,久而久之不免会有"酒用尽了"的感觉.教会在急速发展过程中既碰上了新机遇,也出现了新挑战,遇到了新问题.教会如何进一步"得众民的喜爱",荣神益人,对今日教牧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认为,教牧同工要提高自己,成为合格的仆人,可以从六个方面加强操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