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依据唯物史观对中国宗教思想史作了独具特色的系统性诠释,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成分、宗教思想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儒学的宗教性质等内容,指出在中国文化的建设里面不能无视宗教传统,其研究成果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对20世纪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哲学之宗":其对医学普遍问题的研究、对医学整体思维观念的创立、对临床思维一般方法的阐述和对医学人文品格的揭示,都是中国医学思想史和医学哲学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3.
谢文郁 《哲学研究》2012,(11):89-94
<正>人的生存和善的问题是融为一体的。对善的问题做不同的概念处理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思想史方向,孵育不同的文明。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专注于善的问题,并在和他人的讨论中形成了一套关于善的话语体系,规定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方向。几乎和孟子是同时代人,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也以善的问题为思想主题,给出了一系列关于善的论证,为西方思想史定下了基调。这两位思想家对各自的思想传统来说都是奠基性的人物。中国和西方的思想史发展方向完全不同,我认为和这两位思想家关于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这在中国思想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更以"大同"思想为最,即所谓:  相似文献   

5.
日本哲学     
主持人手记:石田梅岩(1685--1744)是德川时代(1603--1867)杰出的庶民思想家,他创建的町人哲学——石门心学,成为日本近世哲学史上独具特色的篇章。德川时代历时200多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从哲学思想史上看,此间创造出独自的思想体系的思想家辈出。儒学内部分化出朱子学、阳明学、古学等学派并开始本土化建构;神道在吸取儒佛思想基础上也着手其理论化论证,佛教则通过吸取世俗伦理道德而更加世俗化,国学、洋学等在理论上也都各具特色。在纷繁的德川思想谱系中,在野思想家的出现及其提出的具有活力的思想理论,给德川思想增添了奇光异彩。石田梅岩建构的町人哲学是其典型之一。  相似文献   

6.
孟琦 《中国道教》2007,(2):17-20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切关注。不仅如此,庄子还分别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追求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  相似文献   

7.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号景逸,明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省 无锡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左都御史。作为东林党的首领之一,高攀龙既是明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宗奉程、朱,兼采陆、王,以“主静”为特色,在明后期及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对高攀龙理学思想进行探析,不仅有助于对其个人、对东林党乃至明末社会政治的研究,而且对明后期思想、学风流变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李肖 《法音》2007,(8):34-38
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西方思想》中称他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内丹学在宋代思想史上之意义为题.试图透过对宋代道教的时代特征的分析,以探索道教与时代的关系。文章通过“内丹学的思维特征”、“内丹之心统性命”、“内丹的自我超越”等三个命题的讨论,认为:道教发展至宋代,孕育出了内丹学。宋代内丹学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以达到自我超越,复归于生命的真正本源,并自觉认识到与传统养生学及炼丹的区别。作者将此称之为“内转”,且指出它与宋代的文化趋势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0.
邱运胜 《美与时代》2014,(6):113-114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由孔德所开创,经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而发展起来的注重对社会秩序与社会整合的理论路径不同,马克思主义更加强凋以社会批判为己任,强调不同阶级的冲突与斗争,具有明显的激进倾向。虽然马克思主义不断遭遇挑战和批判,但事实上却影响了许多社会理论家。因此,  相似文献   

11.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流行,是汉代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特殊现象。汉代的阴阳五行说肇始于董仲舒,至西汉后期而盛行,大讲灾异,推演比附,以至皇帝下诏、大臣的更换、不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攻击都要引用阴阳灾异。成、哀以后,由于社会局面动荡,险象丛生,图谶之说又大肆传播,王莽篡汉,即利用这种妖妄邪说作欺世惑众的工具。至东汉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即被视为“国宪”,敢于表示不信者甚至有被杀头的危险!阴阳五行说和图谶说实际上都是为神化皇权统治而制造出来的,打的是“尊经”、“崇圣”的旗号,但它们与原始儒学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相对立,也是思想史上的一股浊流。面对汹汹浊流,儒学内部具有卓识的、正直的人物勇敢地加以批评抵制,才避免了民族文化思想因迷信邪说盛行而倒退。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医学人文思想兴起之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战后,当代美国医学人文思想兴起.本文通过分析二战后美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医学科技进步和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来对医学人文兴起的背景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医学人文思想兴起的契机,即对医学教育人文化的努力、医学问题社会化的倾向和医学人文相关学科的变化.最后,对作为医学人文思想实践载体的生命伦理学运动兴起进行探讨,从而厘清其早期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杨柳 《管子学刊》2007,(2):13-16
《管子》蕴涵了丰富的政治、法律思想.在其法律思想中,它对法的价值的探讨包括理性渊源、功利性、工具性和道德性,全面而且系统.《管子》的法的价值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甚至在世界法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曹卫东 《学海》2006,49(4):84-96
本文选取德语世界中研究保守主义的几位著名学者卡尔·曼海姆、马丁·格莱芬、哈根和库尔特·伦克的研究成果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一方面对有关保守主义的不同定义进行阐述,揭示德国保守主义发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对德国保守主义思想结构进行分析,并从宏观上勾画德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墨家是先秦诸多学派之一,墨家逻辑也是中国古代本土逻辑思想的典范之一。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以名举实,以辞舒意,以说出故"的墨家逻辑体系,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优秀代表。墨家逻辑的主要推理模式包括:"辟"、"侔"、"援"、"推"等。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开启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先河,墨家逻辑思想研究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逻辑学界对作为非印—欧语言系统的中国逻辑的关注,显示了中国逻辑独立存在的价值。今天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处于现代逻辑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交汇点上,需要我们从逻辑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用逻辑的一般特性来分析墨家逻辑,依据工具性、形式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是解释墨家逻辑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6.
张春蕾 《法音》2012,(9):53-55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法宝坛经》,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中国禅宗六祖惠能讲述,其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佛教经典。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佛教大师口传下来的经典,是禅宗顿悟法门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或许因为这个缘故,研读《六祖坛经》时,我常怀有特别的亲近感。虽然六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  相似文献   

17.
1993年秋,人民中国出版社向社会推出了一本关于道教思想史论方面的新著——《中国重玄学》(作者卢国龙)。“重玄学”,这是个使一般读者感到陌生的学派名称;即使是研究哲学思想史及道教史的学术界,曾有所涉猎、关注及此的人,恐怕也为数不多;至于对它有深研、卓识的人,便更为寥寥了。然而,它确是哲学思想史上被忽略了的一个环节,是道教思想上被忽略了的一个重要思想学派。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有了“中”与“和”的概念。《尚书&#183;尧典》》曰;“百姓百官,言化几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下黎民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而《尚书&#183;舜典》又记载舜授命典乐之官夔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相似文献   

19.
《管子》虽非兵学著作,但是其兵学思想丰富而全面。其兵学思想涉及养兵之道、治兵之道、用兵之道等内容。其兵学思想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当今的军事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梁巧英 《宗教学研究》2007,3(1):170-174
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养生史上影响甚大的人物。他的丹道思想在道教内丹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张三丰还被尊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其通过内炼养生的健身思想极受后世推崇、关注和效仿。“道”与“身”的思想是张三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其修道理论与实践着手,认为他的道与身的思想有以下几点:一、身生于道而归于道;二、道显于身;三、修道以修身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