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天我们同以佛弟子的身份会聚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正如大家所见,这是一次全世界佛教徒的盛会,所有不同宗派的佛教徒因释迦牟尼佛的神圣教诲而共聚一堂。这种包容所有佛教徒的集会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在一百年前则是无法想象的。今天它实现了,这需要我们正确地来认识这种现象。我将尽可能简明地追溯一下这一现象的发展史,并说明它对于我们共同未来的意义。内部对话:共存与协作佛教自始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宽容的宗教,虽然佛教徒偶尔会对自己内部的不同宗派不太友好[1],但是它从未敌视过其他宗教。正如阿诺德·…  相似文献   

2.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3):49-53
《佛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事。 佛教讲因果,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佛教认为一般人都离不开轮回之道,只有成了佛才 能超出轮回。那么,释迦牟尼佛怎么也有前生之事呢? 这里要给读者说明一下。在佛经中释迦牟尼成佛之 前还是菩萨,仍脱离不了轮回。因此才有佛的前生 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是寓言、童话,长期流行在印度民 间,内容生动,寓意深长。作为一种寓言可以通过说 因果,讲轮回明白善恶的真理。正如佛经所说:“  相似文献   

3.
渊声 《天风》2018,(11):63-64
答:常贵和乐佳,你们好!你们讲的情况不少家庭都有,确实值得讨论。据有关报告说,不少家庭的沟通方式是“女说男听”,50%以上的妻子在处理和丈夫的争执纠纷时,采用的是不良的沟通方式;大约70%的女性不能原谅丈夫在生活小事方面出现的一些偏差,而采取责骂、挖苦等方式。而不少男士话虽没妻子多,但每每一句话就让太太气翻天。其实这些都是非常不良的沟通方式。  相似文献   

4.
陈兵 《法音》2006,(9):20-25
男女之间的爱情,可谓人类心灵中最具有驱动力、最富有诗意的内容。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处理爱情及与爱情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其与佛教信仰、修行的关系,是许多在家佛教徒容易困惑的切身问题。对此,佛教极为重视,经论及古今祖师大德的著述中有许多相关指示,形成了一家独特的爱情婚姻观,为广大在家信徒提供了妥善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的指针。爱、爱情与贪爱《阿毗达摩发智论》卷一等对爱的定义是:对“净妙可意”的人、事物的爱好、喜欢、悦意、追求。汉译佛典中译为“爱”的梵语、巴利语原词,有好几个,含义各有不同。说一…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2013,(1):125-125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粲;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诞;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十五日自恣日,也叫佛欢喜日;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八月廿二日:燃灯佛圣诞;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三十日:药师琉璃光佛圣诞;十月初五17t:达摩祖师圣诞;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十二日初八日: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每遇到以上节日,大部分的寺院都会举行纪念仪式,诵持与佛菩萨相关的经典或礼拜佛忏仪等。如代表欢喜的弥勒菩萨圣诞,正值新春佳节,一般寺院均举行礼拜千佛法会,象征迎接弥勒菩萨早日降诞成佛,并以此贺年。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问曰:云何名精进相?答曰: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  相似文献   

7.
林清凉 《法音》2012,(6):28-35
尽管在中国的汉族地区,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素食与佛教似乎一直就存在着一种无可争议的不解之缘,但同样几乎众所周知的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及东传日本的佛教均没有明确要求佛教徒必须素食,素食仿佛只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一项不共传统而已。于是,在佛教界也就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关素食的疑问和争议。  相似文献   

8.
王佳 《法音》2023,(5):28-32
毗卢派,全称金顶毗卢派或金鼎毗卢派,亦作毗陵派、毗卢宗,因尊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并带有一定密教特质,明末以来主要流传于东北、华北等地。其兴起,与《华严经》及毗卢佛信仰流行有关。以“毗卢寺”“毗卢庵”等命名的寺庙为数不少。华严宗将毗卢佛作为华藏世界教主。天台宗将毗卢佛视为法身佛,与卢舍那、释迦牟尼佛合称成法、报、化三身。密宗将毗卢佛作为无上本尊,名“大日如来”。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文化》期刊社接到的读者来信之中,有一种突出现象令编者们越来越注意,这就是读者自发地就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探讨,主动写文章发议论,对于佛法如何与现实人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探索精神。其中有两个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佛教是不是迷信?佛教与气功等“社会热点”有什么关系?这期发表的头一篇《佛教不是迷信》,就是山东省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专家的来稿,另外从第4期发表浙江李赓扬先生关于佛教与气功的文章后,读者有关这一话题的来稿就更多了,本期也选发了一篇。这些文章都不是“专业论文”,不拿架子,少引经据典,但往往很有动人之处,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这些读者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反求诸己、现身说法,不是一听到别人批评就跳将起来,而是首先反省自己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不是讲些大道理而己,而是以亲身体会娓娓道来。以上这种良好态度我们往往习惯称之为“科学态度”,其实对真学佛的人们来说,勿宁说是“佛法态度”更贴切 。愿我们大家多多反求诸己、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宗旨是利乐有情和普度众生。历来有研究医药学和施医舍药的优良传统。佛教经籍记载:“(佛)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耆婆,是王舍城的名医。耆婆医术高超,著述甚丰。隋唐之际,耆婆的《耆婆五脏篇》、《耆婆脉经》,就已传入我国。佛经中记述的持水父子,也都是巧知四大,善解医方、妙通八术的佛教医学名医。  相似文献   

11.
十分荣幸来参加这次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盛大研讨会,在此我想向本次世界佛教论坛的主办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给了我代表缅甸佛教徒发言的机会。全世界60亿人口中只有5亿多佛教徒,所以普及和传播佛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更何况,随着有些地区人口的增长,佛教徒的数目正在上升。关于发扬和宣传佛教,佛陀劝诫道:“众比丘!应当施行传教的事业,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为了世界的安宁、为人天的利益安乐,不要二人同行一路。”他的另一句名言是:“诸布施中,法布施最。”因此,致力于普及和传播佛法是与佛陀教诫一贯相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星月 《法音》2006,(8):23-24,25,26
白马东来,岁月荏苒,不觉已两千余年。佛教之灯在印度早灭,而觉悟的心灯却一直在中土大地上代代相传。直至近代,心灯忽明忽暗,幸有几位大德挺身而出托起续佛慧命的大梁。光阴悠  相似文献   

13.
永惺 《佛教文化》2007,(5):64-64
农历四月初八是佛诞节,也就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诞生纪念日。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作为当今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佛教自然要有自己的声音。和谐社会也足有序社会,整体的有序需要每个个体的自我净化、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这就要求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明是非,辩邪正,知荣辱,从而实现自利利他,一荣俱荣,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繁荣安定。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思想相应的,值得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八荣八耻较之以前的价值观有重大突  相似文献   

15.
李务起 《法音》2020,(3):39-43
中国禅宗奉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而西天祖师可上溯至摩诃迦叶,据说当时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向释迦牟尼佛献上了一枝金色优钵罗花,世尊即拈花示众。众不解其意,皆默然无语。唯有大弟子摩诃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世尊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传给摩诃迦叶。此便是被称为"禅门第一公案"的"拈花微笑"。在传说和相关记载中,"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直被当作禅宗的开始。禅宗经典也确以"拈花微笑"为纲宗:"纲者,提挈众目之主脑;宗者,汇合万流之朝归。  相似文献   

16.
在巍峨壮观的塔院寺大白塔基座北面,有三孔石砌窑洞,中间洞内供奉一尊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右洞内树着一通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宝塔碑。左洞内立有一通“佛足灵相之碑”,简称佛足碑。碑身高1.87米,宽0.76米,厚0.20米。立于明万历十年(1582)。  相似文献   

17.
澈性 《法音》2014,(10)
正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好客远交天际友,存心普结世间缘。主宾联以情,朋友合以义。首先,我代表陕西省佛教协会及全省佛教徒对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向前来参加盛会的各位嘉宾、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众所周知,陕西佛教历史悠久、法系传承广泛。陕西省会所在地西安,史称长安,在历史上是北传佛教的译传中心和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中心,也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完成中国化进程所在地。世  相似文献   

18.
19.
陈星桥 《法音》2003,(11):35-37
十一、居士与养生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条件或不愿意出家,但并不影响他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和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出家,完全可以做佛教的在家信徒,也就是做居士。佛教所谓居士,特指受持三归戒(终身归依佛、法、僧三宝)或居士五戒、居士菩萨戒的在家信徒或居家修道之士。自古以来,居士就有良好的养生传统。佛教初传入时本与各地民间传统信仰相混杂,只有“斋戒”是其特点。公元66年汉明帝赐楚王英诏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所说洁斋三月,后世名为三长斋月。《杂阿含经》卷40、《大毗婆娑论》卷41、《大智度论》卷13…  相似文献   

20.
何谓潇酒     
为什么要潇洒?仅仅是世人一时的新鲜感和一颗好奇心?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人们追求向往潇洒的生活,标榜赞美潇洒的境界,最根本的缘由,还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磨难、无奈和压力的抗争。二千六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即归纳了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