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明 《思维与智慧》2008,(12):30-30
人际交往从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人们更加注重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实践告诉人们,和谐的人际交往来自交往主体的“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两方面的保障。有些人在“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可在“不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差,二者相互抵消,人际关系平平,甚至很糟。所谓“不应做什么”,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与人交往应“避其讳”。  相似文献   

2.
人际关系作为人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基础性概念,表达了人自身存在的方式与价值的确证。从原初视角审视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之发生与发展的一种生态意义上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由血缘家庭开始的人伦谱系在自我认同过程中诠释着传统人际关系指向的最终追求——人际和谐。而从血缘到地缘等交往的多元化发展和交往关系的持续扩大,使传统人际关系的和谐基础必然要求一种内在的置换,即由"原发性内在要求"转为"相互性要求"。面对当前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通过深入省思,树立一种"共在化交往原则",从而实现现代人际关系及其和谐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人知觉和人际吸引是交往中的重要心理现象,是人际关系赖以建立的基础。了解人知觉的规律,有助于在理论上说明交往的实质和规律,在实践上能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偏见和误解,促进合作、帮助、谅解和沟通。所谓人知觉,就是个体对别人的知觉或印象。它是构成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人知觉也称为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范畴是J·布鲁纳在1947年分析所谓知觉的“新观点”时第一次使用的。后来,  相似文献   

4.
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工具的功能,正在对人们的工作、娱乐、交往、消费、学习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所具有的不同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物理环境的独特特征,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空间,似乎将瓦解现实社会生活中基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但当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交往空间仅仅被人们当成扩大交往对象和社会关系圈的工具时,其对现实人际关系模式可能产生的根本性影响却值得质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关系和人际关系三个层次。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互相认识、相互影响、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这就是说,有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才有彼此的感知与理解,才能产生喜欢或厌恶的态度,才能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学生来说,最现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  相似文献   

6.
人际交往的新观念张向东,舒东交往观念是人际交往的动机、过程、效益和择友标准等的总和,是交往的总驱动力,也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交往观念指的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交往观念,主要内容是:一、情感重于金钱、地位的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金钱与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正在被情感因素所取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艺需要情感来平衡。情感交往既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加强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又反过来成为人们交往的强大动力,这是金钱和地位所不能比拟的。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为核心的观念。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势必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发展需求方面来。高层次的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精神的需求,而精神需求不仅包括情感的满足,还包括智力、才干的增长和道德的完善。而这些方面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人际交往,通过与对方的比较对照,才能进行鉴别和价值判断。三、信誉高于一切的观念。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一个人的信誉的高低是其交往次数与频率的指示器,信誉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四、注重效益的观念。现代信息社会里各种现象的变化是那么迅猛,"昨天"还盛行的观念."今天"就显得陈旧。在多样化的浪潮里,人们喜欢按照自己设计的交往方  相似文献   

7.
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归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王军 《心理科学》2003,26(4):743-744
1 问题提出 社会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在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工科院校里,由于理工科学生学习任务很重,平时参与的活动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机会,特别是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因而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际交往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离不开入际交往,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学生。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时下把加强校园交往场景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面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9.
要感情也要实惠一一双重原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层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层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的人际交往。现实中,这两种情况多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发感情上的反应;有时候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自…  相似文献   

10.
据有关方面调查,高中生有55.5%的人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笔者从多年来的高中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不知道怎么与人大家打交到,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是造成高中生人际交往困惑的主要原因,加之高中生自尊心明显增加,大多数人很变得敏感起来,所以很多人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因为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而造成人际关系差,感觉到难受、困惑甚至是孤独。这里笔者总结了一些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人情"一词是中国社会一种极其普遍的概念,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交往方式,因此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人情含义的演变、人情产生的原因、人情的特点以及人情的运作法则等方面回顾过去人们对于中国本土化人情所做的研究,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本土现象,加深对中国人社会行为方式的了解,把握中国人人际交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是人际交往中理智上表现出来的“度”。是你在拥有许多待人处世的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驾轻就熟地把握其“度”的变化。你的热度太高了会灼伤人;你的热度太低了则会冷漠人。该加温而没有加温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发生“断路”;该降温而加温会悖离意愿。 不过,恰到好处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社交艺术。无论什么人,只要你肯花费一点时间、稍用一些心力就可自然掌握为人处世恰到好处的技巧。 热情而不失态 热情是深沉而不是肤浅,是凝重而不是轻浮。人际交往,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份、职业以及交往的深浅程度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但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使用问卷法对447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1)人际关系的内外归因倾向都和网络交往动机都呈显著正相关,但只有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动机在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我们大都是生活在人世间普普通通的凡人,所以,都迫切渴望有与人友好沟通与交流,拥有一个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在交往中被人认可或欢迎呢? 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让两组被试者向同一位女士打电话,事  相似文献   

15.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开放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的人际接触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人际交往的种种心理原因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对14所大学不同年级、专业的1002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对28名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力求揭示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特点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网络化生存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相关(P0.05);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情况在人际关系的交往行为困扰、交谈行为困扰、待人接物行为困扰、异性交往行为困扰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01):网络化程度越高,在人际交往各方面产生的行为困扰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各级学校班集体人际交往心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学校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结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行频繁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势必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各级学校班集体人际交往有其共同性和差异性。对各级学校人际交往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学生班集  相似文献   

18.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与人交往,朋友的多少,虽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但自己在交往过程中心理状态如何,则是影响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主要原因,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人际交往起着消极的影响,因此,予以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表现: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已,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选取北京、河南、重庆、杭州、新疆五地的11743名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人际关系量表》,从与异性关系、同性关系、父母关系、教师关系、陌生人关系五个方面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和发展特点做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明显下降,初三时有大幅度的攀升,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高于男生.(2)中学生与同伴交往水平较高,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中学生与成人交往水平较低,与陌生成人的关系要好于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4)初二到初三女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迅速提高,初三后保持稳定;初二到高一男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迅速提高,高二后保持稳定;初三到高一,中学生与同性伙伴的交往水平明显提升.(5)初一到初二,中学生与父母和教师的交往水平显著下降,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与教师的关系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上.随年龄增长,男生与陌生人的交往水平逐渐提高,女生与陌生人的交往发展波动较大,初三和高三水平较高,初二和高一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心理学谈到人际交往时,常常提到“第一印象”.什么是第一印象呢?简单地说:在社会知觉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即称为“第一印象”,它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饰以及谈吐等方面的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在对人的认识中发生一定的作用,它往往是日后是否继续交往和如何交往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