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台湾童乩、红姨、法师、符法师、司公、术士、扶鸾等与巫术有关的现象分析,还述了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巫".  相似文献   

2.
在生产力落后的上古时代,民智未开,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往往错误地将疾病的产生归咎为鬼神致祟。这样,被认为拥有沟通鬼神能力的巫兼行医职,巫就是医,医、巫不分,是为巫医。毋庸讳言,早期巫医有其积极的一面。他们通过巫术等手段并辅之以药物,在解除疾病尤其是因心理作用而产生的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不过,随着文明的进步、古代医学的形成和医药知识的传播,巫医的欺骗性和巫术的无效性日益暴露,生病求巫日渐成为愚昧无知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道教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咒术倾向的宗教,对我国工匠建房巫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一种情形是道教神仙直接或间接地对工匠建房巫术系统的形成产生增益作用;第二种情形是在道教的影响下,建房工匠祖师鲁班最终演变成道教散仙,并成为建房巫术仪式中祭祀的主神。从神仙信仰来看道教对工匠建房巫术的影响,可以清楚地看到道教的民间化和世俗化倾向,也可以验证巫术与道教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闽东方言区陈靖姑信仰文化建构与成型的时期,也是畲族大量迁入和定居在闽东的时期。在畲汉民众的社会交往中,畲族乡村的巫术文化选择、吸纳了原本属于当地汉人的陈靖姑信仰,并使之成为畲族巫术文化的重要构件。同时,畲族乡村的陈靖姑信仰文化又反作用于闽东方言区,直接推进了该地陈靖姑信仰文化的发展。在相同的时间与空间,闽东方言区的畲汉民众共同完成了陈靖姑信仰文化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墨子以"明鬼"这一主题用许多篇幅构建绝对的鬼神信仰来说,上博楚简第五册中<鬼神之明>对鬼神之"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言说则篇幅很小.虽然如此,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既不同于墨子也有别于孔子的颇有特色的"鬼神观".这一"鬼神观"在肯定"鬼神"存在的前提之下,揭示了"鬼神"在施行赏罚上的盲点和不一贯性,这是对孔子儒家和墨子信持鬼神能够普遍"福善祸淫"或者善恶因果报应观念的一个明显修正,称得上是存疑的"二重性"的鬼神观,从而为东周子学的"鬼神"观念增添了新的色彩,甚至可以说由于这种"鬼神观"的出现使东周的鬼神信仰呈现出了多样或多元性的局面.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三代"宗教到东周宗教所发生的具体转化.在此,我们关注的是<鬼神之明>"鬼神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东周鬼神信仰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跳端公"是一种以舞蹈为中心,兼及图像、音乐、诗歌和戏剧元素的传统信仰疗法,是人类巫医文化的类型之一。西南地区的"跳端公",以楚巫文化和氐羌民族从西北携带至西南的巫文化,兼及古傩文化为基础,融合了道教及佛教的文化元素,是一种混合型信仰形态。作为一种信仰疗法,"跳端公"以神灵信仰为基础,充分利用舞蹈、音乐、图像、诗歌等综合性艺术治疗手段,使疾病和治疗的经验具体可感,在人与神交流、人与病患心理交流、表演者与观众交流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中,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从而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活人扮演先祖或死者神灵并代其接受祭祀的尸祭本属于宗教范畴,但是,古代宗教往往是与巫术混合在一起并利用巫术增强信仰。本文运用人类学巫术理论对中国古代的立尸祭祀仪式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古代的立尸祭祀包含着形象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具有巫术思维和巫术要素及手段,甚至还直接影响了其后在民间依然流传的巫术活动。  相似文献   

8.
有宋一代,宋朝廷及官吏针对广南西路、川峡四路等地信巫不信医之风炽盛的情况,实行了禁巫兴医的举措。考其原因,有以下三点:巫觋所为有悖儒家伦常之拳;防止有人利用巫术生事,有碍社会安定及威胁其政权;基于拯救百姓之性命之考虑,实行禁巫兴医之举。  相似文献   

9.
蒋子文信仰是六朝时期盛行于今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巫觋鬼神信仰。其信仰兴起的时间当在公元211年或219年,其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孙权迎合江东民众普遍信仰的“江东化”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呼吁基于对一份<学生信仰调查表>的分析.调查得知,我们的大、中、小学生对于"命运"问题,对于鬼神迷信和巫术有14.5%持认同态度.这说明我们的无神论教育现状不如人意,有必要强调无神论教育进课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7,(6)
本文以2016年年底网上热传的一条题为"叫男友送YSL星辰,他什么反应?"的帖子为例,通过论析该帖为何能在短时间内促进YSL品牌"星辰"系列口红的热销,探讨社会环境影响个体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和个体的反馈机制。文章认为,文化传统、大众传媒以及商家对口红品牌的打造等外部环境在口红、美貌、消费者身份地位之间建立起关联,制造并强化了一套有关口红的"巫术"。然而,帖子在不同性质网络平台传播的过程中,制造了新的议题和空间,促使消费者在口红的"巫术"中增加了爱情的维度。在此过程中,消费者从"巫术"的接收者变成了制造者,这强化了"巫术"的作用,最终提升了"星辰"口红的销量。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道教产生于东汉末的说法影响很大,与道教起源和产生的实际发展不符,理应重新研讨。从鬼神、神仙信仰的演变,从"巫"、"方"、"道"的发展,均可证明至少春秋、战国时期已产生道教。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影响了后世对道教产生的诸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定义 所谓"迷信",指非理性、反科学、对个人与社会有直接危害的极端信仰,它以迷狂为特征,是巫术、宗教中有害成分的强化[1].迷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迷信是指不查事情的真伪而受迷惑,盲目地信仰或崇拜,其对象不限于鬼神,还包括迷信书本、古人等.狭义上的迷信是指相信占星、卜筮、风水、命相、鬼怪等,即是通称的封建迷信.  相似文献   

14.
黄涛 《宗教学研究》2006,(3):160-165
巫术与神灵崇拜仪式中出现的仪式语言有咒语、祷词与神谕。在现代社会尚存的以民俗信仰为主的中国本土传统的宗教仪式中,三种仪式语言往往连用或混杂在一起,而咒语的情况最为复杂。原始形态的咒语源自巫术活动中的语言灵力崇拜,而在后世有各种与神灵崇拜相结合的形态。依照咒语形成的原理和基本特征,可以判别具体仪式中咒语的灵力构成形态。根据三种仪式语言的性质、特征的差异,以及所用词句的不同,可以将三者加以比较细致的区分,借此可以明了特定仪式的超自然力崇拜的具体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张载的鬼神观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祭祀和世俗信仰三个不同层面考察了张载对鬼神的论述,对其鬼神观的哲学化做了详细的讨论。鬼神观是张载气论的一部分;他对祖先的鬼神的理解建立在自然主义的生死聚散说的基础之上,由此否认有世俗一般所谓的鬼神。哲学性的鬼神观念成为张载鬼神思想的主导。  相似文献   

16.
巫术的心理学分析与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巫术做了心理学的分析和批判,找出了巫术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为在剔除巫术中糟粕的同时,对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从心理学进行剖析和揭示,反过来也可能充实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指出对巫术只有采用这种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批判才是真正有效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17.
从医学看巫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是巫术、宗教、科学三者联系最多的门类,巫术在我国-始终盛行。近20年有所抬头 ,其原因非常复杂。区别巫术与宗教、巫术与科学,是减少巫术危害最基本的方法。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18.
天命、鬼神及生死观构成了孔子超验世界的基本内容。其中,"天"是孔子超验世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孔子看来,上天不言,以自然征象表达天命意志,为人者应仿效上天,则天而行。天命是孔子的精神信仰,是他生命的源头活水,坚信"天生德于予"的孔子,始终保持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并为之奉献一生;鬼神世界是孔子超验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他"心期"与盼望的对象,但其鬼神体验却难以名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主张"敬而远之",从而避免了人对鬼神在情感上的执着和实践中的迷恋;孔子坦言生死,却悬置彼岸,他不谈死后世界,由此决定了其思想的非宗教性;"亲而尊"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超验世界的和解。  相似文献   

19.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古老的艺术都会受到古老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差异性创造了艺术的多元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人类文化沿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从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具体的分析了艺术和巫术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阐述了巫术对现代艺术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