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笑”     
有人说,微笑是走遍全球最优美的世界语。诚然,真诚的微笑,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无须翻译的世界语,它能自由地从一个心灵流入另一个心灵。  相似文献   

2.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3.
哥德尔定理必定适用于控制论机器。机器所能证明为真的结论,相当于在相应的形式系统中所能证明的定理。于是我们就能在这种形式系统中构造出一个哥德尔公式。此公式不能在此系统中得到证明。因而机器也就不能推导出相应的公式为真的;但这一点却是人的心灵可以做到的。由此得出结论:没有一架机器会成为一个心灵的完备的或合适的模型,心灵和机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制造出一架机器来模拟任何一种我们想要模拟的类似心灵的行为,而只是说,我们不能制造出一架机器可以模拟一切类似心灵的行为。我们试图制造出的心灵模型是机械的,是“死的”,而心灵在事实上却是“活的”,它所能做的总比任何僵化的、死板的形式系统所能做的为好。  相似文献   

4.
琴弦因为富有弹性,所以,能奏出各种美妙的乐曲;金钟因为富有弹性,所以,能撞出声闻数里的强音;弓弩因为富有弹性,所以,能射出直透石棱的箭羽;发条因为富有弹性,所以,钟表走出了平稳的节奏;小草因为富有弹性,所以,不怕狂风暴雨的吹打;松柏因为富有弹性,所以,不惧层层冰雪的重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追踪调查汶川地震后1573名青少年,考查心理弹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以探讨幸存者的心理修复过程。结果表明:(1)心理弹性既能直接预测抑郁症状,也能通过抑郁症状间接影响生活事件;(2)生活事件既能直接预测心理弹性,也能通过抑郁症状间接预测心理弹性;(3)抑郁症状既能直接影响心理弹性,也能通过生活事件间接影响心理弹性。结论:灾后不同特征的青少年心理修复过程不同,存在"钢化效应"和"敏化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摘     
宗教的魅力在净化人的心灵唐明邦在2005年第1期《宗教学研究》上发表文章《宗教的魅力在净化人的心灵》。作者提出,宗教的魅力是能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信众,采取特殊宗教仪式、宗教法术,净化人的心灵,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在诸社会意识形态中,宗教的特点即发挥灵魂净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淡泊     
淡泊是春日的溪水,能净化人的心灵。它足美好心灵的外露,是生命去尽铅华后的返璞归真。“清水出荚蓉,天然去雕饰”是淡泊的写照,“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是淡泊的内涵。它来自内心的丰富大度,来自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老子提出"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将心灵比喻成一面神秘的镜子,其本性是明亮干净的,但是却受到各种污染使其蒙尘,老子旨在揭示观道的就要去除心灵种种成见偏见的遮蔽和污染,回归心灵本身的空无澄净,这样才能映照万物,万物自身才能向心灵呈现出其本性,才能体悟到道本身。"涤除玄鉴"是悟道的方式,要求心灵要保持虚静,也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还有其丰富的美学意义,老子对美的欣赏正如对道的观照,保持心灵的光明,在虚静的心境下,自由的观照中得到至美的体验的精神活动,这就是"涤除玄鉴"。而这样一种精神活动就具有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容貌     
前天和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聊天,突然想起了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的却也非常玄乎的词:“心灵的容貌”,便禁不住问道:。心理学家总是说,可以通过测试来看清一个人内在心灵容貌的美与丑,然而,关键的是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你能否用更通俗一些的话,让我们也能学会识别自己或他人心灵容貌的美丑呢?”  相似文献   

10.
信仰的境界     
信仰就像人的清白一样:一个是能让人看到的清白:一个是自己能够切身感受的清白;一个是坦荡无私的清白。一个人的信仰只有心灵坦荡、灵魂清白、表里如一,信仰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反之,心灵自私、灵魂不纯、心口不一,就会因这样的人生态度而陷入心灵不安、精神空虚。最终导致信仰生活处于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的境地,最终导致信仰的毁灭,让纯洁的信仰失去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刘斌 《天风》2012,(8):7-9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内心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每天都会面对许多挑战,要应对和处理许多问题,还要协调同事、客户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各种关系,有点时间又要与朋友逛街、购物,似乎很少有机会能让自己的心灵有放松休息的时间,使心灵得以平静、感受到充实。同时,很多人又非常清楚,若没有合适的方法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整,将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甚至会累积这些压力直至崩溃。  相似文献   

12.
喜乐的人生     
你知道,我知道生活中不能没有微笑这重要,那重要喜乐比什么都重要喜乐能抚慰受伤的心灵喜乐的心是医病的良药  相似文献   

13.
释衍空 《法音》2001,(12):12-17
引言在今天的社会,压力已不是问题,而是必然的事实。问题是如何处理和面对压力及因未能适当处理压力而引生的身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一般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及需求,亦从以往注重精神病的治疗而发展至预防,从预防继而发展至促进心灵成长,这样的发展实在是自然和必须。在香港2003年中学会考佛学科新课程,我们把佛学和心理学融合,希望能为同学们设计出一套个人心灵成长的课程,让同学们能藉着佛法的理论和智慧,透过现代心理学的阐释,达至心灵成长和懂得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佛法自从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宣说以…  相似文献   

14.
圣经赞     
傅真 《天风》1999,(12)
走过多少幽谷曲径,踏遍多少荒漠野岭,只有你才是,智慧的顶峰。啊,《圣经》!你是春雨,能涤除心灵的伤痛,  相似文献   

15.
柳暗花明     
世界上有什么能给人以大慰藉?那就是柳暗花明。世界上有什么能给人以大喜悦?那就是柳暗花明。柳暗花明是情感色彩由晦到明的大转换,是心灵通道上峰回路转的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6.
"心灵观"是西方心灵哲学中一个新生的研究领域,以心灵的总的构成、结构、运作、动力等最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它既是心灵认识向纵深发展的产物,又是继续推进心灵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围绕传统哲学中以二元论为基础的心灵观和潜藏在一般人心灵中的常识心灵观,学界已经展开了许多激烈争论,涌现出大量能够代表心灵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崭新成果,如外在主义的宽心灵观、延展心灵观、无政府主义的心灵观、叙事主义心灵观等,值得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理论体系时加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许磊 《天风》2007,(15):27
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着彷徨,我们常常在钢筋水泥的尘嚣中迷失方向。生活的劳碌,心灵的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更使我们无暇去环顾和体味生命的真谛。我们常常期盼这样一块地方,劳碌时能让我们歇息、疲倦时能让我们依靠、快乐时能有人与我们分享。我们需要一个小小的心灵驿站,让我们停下疲惫的脚步,去回味生活,回味人生。读完《大爱无言》,我仿佛找到了那个小小的驿站,也看到了那片属于心灵的圣地,在爱中,我放慢了脚步,重新去认识生活,也重新去感悟了爱。  相似文献   

18.
曾经,我们向大自然争取了生存的权利,向统治阶级要回了人身的自由和政治权利的平等。然而,我们却没有解放自己的心灵,这种过程之所以如此艰难,因为禁锢我们心灵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走上街头,留心一下人们的表情,你会发现,不少人是充满愁苦与不乐。为什么我们不快乐?物质生活的富裕、活动方式的拓展不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平和与安宁,是我们束缚了自己的心灵!不是么?平时,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整天忙忙碌碌,繁杂的事物充斥着大脑,紧张、竞争和压抑使我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们习惯于抱怨,习惯于唉声叹气。其实这只是一种逃避,有些东西你…  相似文献   

19.
对982名大学生的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元情绪及心理弹性进行测查,考察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依恋、情绪调节与元情绪均能显著预测心理弹性;(2)依恋焦虑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3)依恋回避不但直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还会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调节策略和元情绪能够解释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爱与恨     
人这种实体的根本特性在于拥有诸心灵偶性。伴有心灵偶性的实体被诸心灵行为所拥有的内知觉明察。心灵现象依奠基顺序包涵表象、判断、爱恨三个层次。作为最高级的心灵现象,爱恨在拥有本己特性的同时也受到表象与判断的多重影响。爱与恨(偏爱与偏恶)具有严格的正误之分。正确之爱恨(偏爱与偏恶)发自个体却不陷入个人趣味,与理智相关却不唯智是从。只有在正确之爱恨(偏爱与偏恶)中,价值位序才能显现,人才能完善自身,德福才能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