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各门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概括了当时及其以前自然科学的全部优秀成果,深刻地指出:作为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的物质运动,“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研究运动的本性,当然必须从这种运动的最低级、最简单的形式开始,……然后才能对更高级的和更复杂的形式有所阐明”;“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物体”。进而,他依据运  相似文献   

2.
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委员会和哲学研究所已开始出版十卷本的集体著作:《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凯德洛夫的《各门自然科学的对象和相互联系》一书就是其中最先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译自法国《思想》杂志1964年10月号。这是作者(Jacques Guil-laumaud)的一本同名的书的内容的概括。作者说,他的目的是要把控制论的科学理论引进哲学领域内,而使辩证唯物主义得到新的血液——新的科学素材和新的理论根据。因此,居尧谟在他的这篇论文里,对于控制论中一些带有关键性的概念,如自动调节系统的反馈作用、伺服机构、信息传递和负熵的转换关系,都从科学上和哲学上进行了分析。另外,他又别出心裁地从代数学中的群论,从理论物理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概念,去探讨生物的进化以至于国家类型的发展。并且,宣称控制论经过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处理,就会像古典力学加进了一个时间度而转变成为相对论性的力学一样,有可能使今天的控制论成为“辩证的力学”。作者在各个不同的科学概念所反映的自然现象中,指出矛盾的因素和统一的法则,进而说明“控制论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反过来又去帮助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并给自然辩证法的探究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作者根据控制论的理论,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应该特别强调“时间”范畴、“度量”范畴,以便进一步阐明“运动”和“结构”的问题。作者在论文的最后部分,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在三个方面是未完成的,有待于现在的人们继续去完成。“物质作为物质是确定的,而且必然有一个形态,而形态则总是物质的,总是以具体的状况存在着的。” (黑格尔:《逻辑学》,Ⅱ,86)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于今年7月正式创刊发行。《周易研究》以《周易》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周易》经、传最新探讨和《周易》与自然科学为内容。没有:“《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与传统文化”、“易学与自然科学”、“易学研究信息”、“易学入门讲座”等栏目。该刊融学术性、知识性、动态性为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三论”学术讨论会于6月5日—11日在西安市举行。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事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会议具体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关系,特别是哲学如何吸收和概括“三论”的科学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方法、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R.W.Sellars,1880年一)是批判实在论代表之一,美国密支根大学教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的编委,著有《批判实在论》、《进化的自然主义》等书。本文原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65年3月号,译时作了删节。作者说他主张“进化的唯物主义”,“拥护渐进论”,“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有许多共同点”。作者认为,英美经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斗争中的三个主要竞争者。他反对各派哲学之间的斗争,要人们放弃对自己哲学的信仰,彼此“相互滋养”,并且要减少“哲学上的文化隔阂”,创立和追求一种既不属于这三派哲学但又把它们的特点融合起来的哲学。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时,他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歪曲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颇感兴趣。他一方面诽谤和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辩证法的混合”,是按照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思考问题,并且“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另方面企图模糊、取消辩证法同庸俗进化论的界线,辩证唯物主义同存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界线,寻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胡说什么“列宁寻求建立一种实在论”。作者说,存在主义在欧洲已成了流行品,它“作为第三哲学势力起作用”。他认为,存在主义的着重点就是人的状况问题。作者把萨特尔当作存在主义的代表,认为他对于研究这三派哲学“最有用”。他说萨特尔的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然而,他却无意中给萨特尔帮了倒忙,道破了萨特尔伪装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认为他既想避开唯物主义又想避开唯心主义,力求用妥协的办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色勒士的观点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竭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时,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企图在哲学上使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彼此调和、互相融合,并且同现代修正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呼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三论”(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6月5日至11日在西安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解放军西安政治学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等十个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工作者、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23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供论文110多篇。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物质本体论著作,是唯物地而又辩证地阐述物质本体的哲学著作。说得更明确一点,《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本来是怎样就把它理解成怎样,而不去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的科学。同时,《自然辩证法》又是一部物质认识论著作,是唯物地而又辩证地了解对自然物质认识过程的哲学著作。它说明:人类是怎样在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描述和反映自然界的,是怎样经由抽象上升到具体,逐步把握自然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的。因此,《自然辩证法》基本上是一部物质一元论著作,是一部物质本体论和物质认识论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著作。这就是这部著作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10.
全国辩证唯物主义讨论会于6月3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央党校、解放军政治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编辑部、《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的。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一百余人。会议自始至终贯彻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基本精神,就物质定  相似文献   

11.
辩证法如何发展,矛盾论怎样前进,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金观涛在《发展的哲学》(载《走向未来》1987年第1期,以下简称“金文”)中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启人思路,但其中一个观点不好理解,兹提出以求正于作者和读者。金文认为“可以把矛盾等价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主张把“不确定性升华为对立统一规律的精确表达”,从而取代矛盾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应当承认,问题本身确很重要,值得研究。但我以为,现时就作出“取代”的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2.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哲学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是由科学和实践的整个发展过程所准备和推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除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以外,同样也需要科学理论的前提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的前提条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马克思以前哲学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局限性,阐明了自然界现象的客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提出了必须创造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时就是以这些自然科学的材料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故的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在一九六二年的《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宇观的物质过程》的文章,总结了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新成果,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宇观”这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二十年来随着现代天文观测的巨大进展,宇观概念的内容更加丰富。宇观概念同微观、宏观概念经过进一步概括,有可能上升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范畴。因此,近年来关于宇观概念的讨论,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作为认识的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的呢?国内的多数哲学著作都以“直接反映”来表达这个过程的特点。有些哲学教科书这样写道:“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生动的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在感性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见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版第167页)面对现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形势,根据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实践形式的发展,“直接反映”论还能确切地说明感性认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吗?本文试就感性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问题作  相似文献   

15.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6.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物质和运动不灭的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甲:前一时期,你写了两篇有关宇宙论哲学问题的论文(参见《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论所谓物理的第一推动》,载《科学》39卷2期)。你论证宇宙无限的重要理由,是认为物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运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但是,有关物质和运动不灭的问题,近来也有些异议。所以,有关宇宙的无限性问题,在论证上还是有缺陷的。除非这两个“不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相似文献   

17.
1950年,英国数学家、控制论理论家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和智力》(又名《机器能够思维吗?》)一文,第一次提出“机器能够思维”,还回答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定义。从此,围绕“机器能否思维”及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在国际上展开了广泛讨论,众说纷纭,热闹非凡。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模拟人脑的功能,使物质与意识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新的意义。“机器能思维吗?”机器能否取代人,能否统治人等,不仅是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8.
能够导致唯物主义哲学形式改变的自然科学划时代发现,必须具有在科学理论内容上有根本性突破、在科学基本理论思维方式上有根本改变这两个基本特征。现代科学发展显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有“划时代”意义。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如下两方面内容,即主体性原则的突出和现代系统整体观的产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形式的改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已从或正在从世界的普遍联系及其一般规律转向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一般规律,使它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这也是哲学逻辑发展之必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转变,因而其表现形式的改变,是在坚持其基本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由于现代化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已由“力”的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与此相适应,人们的观念也由“力”的观念演变为“信息”观念。信息时代有自己的哲学特征,这就是:系统观念建立起世界各个领域的普遍联系,信息概念以整体性取代了力概念中的加合性,“多”的观念突  相似文献   

20.
一、学术界的一桩公案巴甫洛夫是名闻世界的生理学家。他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生理学界、心理学界和哲学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里,他的学学说不仅被视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甚至认为:“在巴甫洛夫的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和反映论提供了完备的、全面的自然科学论证。”(C·A·彼得鲁舍夫斯基:《巴甫洛夫为生理学与心理学中的唯物主义而斗争》,《科学译丛》,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