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相似文献   

2.
皎然《诗式》僧皎然一日尝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求合韦苏州,韦大不喜。明日,献其旧制,乃极称赏云:“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服其鉴裁之精。《同裴录事楼上望》云:“退食高楼上,湖山向晚晴。桐花落万井,月影出重  相似文献   

3.
或曰:相术之奇,造物有心生之。余曰:子何以知之?曰:古人生而有文在手,唐叔虞曰“虞”,鲁季友曰“友”,宋仲子曰“鲁夫人”,非天有心生之乎?余曰:按《左传注》云,孔《疏》:“隶书起于秦末。石经古文,‘虞’作‘(从从)’,‘鲁’作‘(止衣)’,手文固当有似之者。”由此说推之,则“友”字、“夫人”字,笔画不多,  相似文献   

4.
铁吾 《佛教文化》1994,(3):26-26
铁吾云:禅意本自烦恼 出,悟禅者当感谢烦恼。铁吾 过年穿旧衣,邻人怪之:“过 年耶?答曰:“旧衣裳”。年初 二去小饭馆吃拉面,邻人又 怪之:“新年耶?”答曰:“拉面”。铁吾心有烦恼,随意如此。而后静思得悟:这就是禅?违常理所思,独来独往也。多少年以前,铁吾尝遇一和尚化缘于浦东,问之事,答曰:“忘了。”问之年,答曰:“一岁。”初不解,复问:“为何是一岁?”答曰:“凡事从一始。”感其言之有理,牢记不忘。今年,铁吾又悟:人生不过一岁,一岁即一梦,人们以四季轮换算之是小算也。  相似文献   

5.
简说钟馗     
说到钟馗,几乎家喻户晓,没有人不知道的。但是,说到钟馗的来源,知道的人恐伯就不多了。那么,钟馗是怎么来的呢? 其一,全凭民间传说而来。这是说,古人以木做成棒槌状作辟邪之物,曰“椎”,又称“终癸”。群执其椎围火而舞之,以示消灾吉庆丰收之意。后经历代演变,遂成人形,曰“钟馗”。这似乎近于图腾演绎而  相似文献   

6.
碧山寺碑文     
奉直大夫尚书吏部验封清吏员外郎直文华殿云门张骏撰文 正议大夫大理寺卿直文华殿东吴朱奎书 文华殿古燕金泰篆额 占有之曰:“地不自灵,因人而灵。物不自胜,因人而胜”。天下名山大川有非祀典所载而其名号不闻,几何不沦落于荒墟苍野之地哉?得其人,则地不期灵而灵、物不期胜而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也表现于他对人口问题有所思考。孔子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体现于他周游列国初到卫国之时,与替他驾车的学生冉有的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以下凡引自同书,只注篇名。)孔子所说的“庶矣哉”,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卫国的人好多啊!”这是孔子对卫国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并非是卫国的山山水水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并非是卫国的都邑建设新气象的人文风貌,而是卫国的熙熙攘攘的广大人群本…  相似文献   

8.
裴休(797—870),字公美,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生于河内济源县(今河南省济源县),为唐代御史中丞裴肃次子。从小廉约节俭,志操坚正。童龀之时,与兄弟俦、俅学于济源别墅。他刻苦好学,“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旧唐书》卷177《裴休传》),如饥似渴地学习诸子之学。一日,虞人赠给他们兄弟三人一块鹿脯,兄弟俦、俅烹之,请他同食。他曰: 我等穷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继?无宜改馔。(同上) 裴休从小就不茹荤血,生活艰朴。长庆年间 (831—824),裴休以儒业及第。大和二年(828年),又应贤良方正,为甲科之首。以后历任右补阙、史馆撰修、户部侍郎、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宣武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使、风翔尹、风翔陇州节度使等职。裴“休性宽惠,为官不尚皦察,而吏民畏服。善为文,长于书翰,自成笔法”(同上)。其著作有:  相似文献   

9.
“大公无私”一语,是由大公和无私两个词组成的。最早分别见于儒家和道家的典籍。《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话,儒家这种兼,济天下的抱负,就是大公。《说苑·至公》篇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楚  相似文献   

10.
道教尚黄考     
在世界诸宗教中,中国道教以黄色为其特有之标示,瞩目于众;道士亦被称为“黄巾”、“黄冠”等等.但是,究竟道教为何崇尚黄色,却一直是个耐人寻味而有待考证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一种以“五行”及其色征论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论.《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史记》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这所谓“五德”,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德”,“五德”各因其自然界五种物质所对应之五色而得其色征.《尚书》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而古以木色上青、火色上赤、土色上黄、金色上白、水色上黑.五行之间存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循行生胜相替关系,驺子之徒论著其终始之运数,便将其附会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辩护和预测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1.
《经上》曰:“且,言然也”。《经说上》曰:“且,自前曰且,自后曰且,方然亦且”。这说明墨家在研究思维中的逻辑问题时,敏锐地发现同“名”异“实”(即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现象,并对这种“一词多义”的问题做了细致的概括分析。墨辩逻辑在对同名异实的多义词进行研究时有何独到之处?它与当代语言逻辑理论对多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10)
<正>人生于世,到底追求何物?常人所求,莫出《尚书》所谓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等五福。儒家行世,则以"仁"为本而终归于"求放心"。盖富贵、权势属外在之"命"(命运),非人所能主宰;而德性之"仁心"则内在于"我",归"我"所有,因此人当返回"内心",滋养并发挥人之"仁性"以显扬道德之主体。王阳明弟子曾问:"看书不能明如何?"你道阳明先生如何回答?他认为,仅仅追求文义上的知解,自然不能明  相似文献   

13.
《论语·里仁》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句,牵涉到“君子、小人”之别和“义、利”之辨,可是,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目前,还不能说已经解释清楚了。汉代以来的各家注解,虽算不上歧说纷纭,却也有些不同的说法。现在知道最早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的是西汉时的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汉书·杨恽传》引用作:“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董氏说的正是“君子、小人”之别和“义、利”之辨,后人在解释“君子喻…  相似文献   

14.
“煞风景”又曰“杀风景”,恐列位百思不得其解,在下不赘试举几例(绝非无中生有,愿承当一切法律责任): ——某日,吾辈突发游览之雅兴,数位好友相携来到某风光名胜之地(恕隐其名,以免其经济效益不佳时涉嫌)。初时谈笑风生,兴高彩烈。待转过一个弯,但见广告牌子遮眉障目,内容五花八门。其中竟有“脚气灵最新配方,包您药到臭除”之类,内中一人长叹:“太煞风景”。  相似文献   

15.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16.
思想史上有些意义深远的观点,不一定是采取长篇大论的形式,或者是在庄严圣洁的殿堂里发表。有时候,一些日常性问题或者偶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感慨,也可能导出成果丰富的思考。这类情形也见诸经典文本。本文要解读的一则对话,就是孔门师徒关于一项具体礼仪的争执。它被解释者深化为关于人类道德本性的一场跨时代的讨论。这则对话系《论语·阳货》中的“问三年之丧章”: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1988,(7)
(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  相似文献   

18.
汉章帝建初年间。 四川绵竹武都山,距严仙观一里,有一座小桥。据传:这年桥下有乞丐数人,煮石为食。过路人问道:“石可吃否?”答:“石本地母之骨,煮而食之,强筋健骨。”路人笑而不语,暗思:“痴呆之言,疯癫之徒!”须臾,数乞食尽顽石。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中“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忧”是谁施行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谁忧谁?是父母忧儿女之疾呢,还是儿女忧父母之疾呢?这里牵涉到对代词“其”的理解。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引用了王充、高诱,马融等人的说法,认为这个“其”字既可理解为指代父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天文学与天道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天道概念起于何时?不易详考。《古文尚书》有“天道福善祸淫”(《汤诰》),“天有显道”(《泰誓》)。但不见于《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不少人力辨其伪,不足为据。《周易》有几处:“天道下济而光明”,“天道亏盈而益谦”,“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但均见于《彖传》。易大传一般认为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能视作天道概念的源头。《礼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