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其中占总数四分之一的婚恋诗更是对后代的有关爱情题材的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婚恋诗中最特别最感人的当属“弃妇诗”.  相似文献   

2.
焦伟 《管子学刊》2013,(2):26-28
先秦诸子百家在争辩和探索中,以道德为重要命题,格物致知,法天象地,塑造了很多哲学意象。《管子》的德论自成一家体系,在观物比兴中,在道与德、法与德、义与德、刑与德、智与德等范畴和关系上,互为佐证,中庸和合,兼而融之,通过一系列美好的语象赋予了“德”更多的深刻涵义和社会应用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德意象,并对后世儒道等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经》征役诗中塑造的妇女形象是后世思妇形象的滥觞,也是后世边塞诗词的源头,这不仅表现在诗歌内容的传承上,还表现在艺术手法的发展和创新上。特别是唐代诗人,其将听觉、视觉、触觉等融为一体,情感表现更富感染力。再加上唐宋诗词的构思技巧已臻于成熟,时空的描写使诗歌富有张力,思维扩张的背后蕴含思妇思夫的互动。这些时空交错的呈现使后世诗词的深度和广度都略胜《诗经》一筹。  相似文献   

4.
朱熹首倡并躬行的“以《诗》言《诗》”说是对《诗序》“以史证《诗》”以及后儒“以《序》解《诗》” 的否定与批判,同时又体现了对《诗经》文学本质与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贯彻“以《诗》言《诗》”的原则,实现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赋予宋代学者的重大使命;而文学名家与经学大师的一身兼任,历代文学与历代经学的双轨集成,是朱熹实现《诗经》学变革的主体条件与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文木山房诗说》对《诗经》中典制的界说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清代初年经学研究疑古思辨的共同特征 ,而且对重新评价吴敬梓的文学思想和确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诗说》中对《关雎》、《采蘩》妇女采摘与祭祀礼制、《玄鸟》与“祈子”和“生子”以及《关雎》与“房中乐”等问题的界说 ,由此很清楚地看到 ,吴敬梓对待儒家礼法是处在总体上认同甚至遵从的思想境界中 ,但时有两难的困惑。其实 ,这正是清代经学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斯蒂文森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创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儿童诗充满了新浪漫主义特质,热爱自然、钟情冒险并具有强者意志。在斯蒂文森的笔下,文学创作是一种游戏,花园是游戏的场所,冒险是游戏的最好形式。他从孩子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的幻想,看似轻松、悠闲、惬意的文字背后再现人之乐观精神。这不啻为一种强者生存状态和浪漫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7.
李华 《管子学刊》2011,(1):33-36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而《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9.
“礼”对于国人非常熟悉,《诗经》中有大量的作品反映着几千年前的周代先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的案例。何以几千年前的先民会对“礼”如此依赖?“礼”又是怎样将宗教祭祀改造成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准则,并将其世俗化、伦理化,并获得了周代先民对其的崇拜。从而演绎着“礼仪之邦”的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0.
《诗》主要是周人的文本,汉赋是汉人的文本,汉人立《诗》为经,推衍政教,而赋作又依经立义,援以为据。汉赋用《诗》,赋文本中体现出鲜明的"大汉继周"意识,而这恰恰又与汉人的五行相生说相对应。汉赋中的"大汉继周"意识书写形态多重:一是汉代赋家对《诗》文本存在拟效行为,彰显周朝圣主德行以供当代君王仿行;二是在拟效与运用成句的过程中,推尊文王礼物,遵从周人礼制,从受命立国的高度构建王朝德政,表达讽劝之意;三是以政治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表征——京都的选取——为书写对象,各自援引经典以为西迁、都洛寻求符合礼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柯 《世界哲学》2016,(5):29-38
对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思想,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可能仍未彻底澄清其为何如此重要。海德格尔本人在《宗教现象学导论》中曾罕见地用一章篇幅详细阐释了"形式显示"思想的来龙去脉,这一文本作为所有相关研究的基石理应得到彻底阐明。通过对它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前后期海氏思想语境,我们将会看到,"形式显示"事实上具有"存在论差异"和"存在与人之关联"的双重意蕴,也正是这两种至关重要的意蕴决定了"形式显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 《诗经·硕鼠》中的“乐土”和陶渊明的“桃花源”的思想性当如何评价,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方面很有意思的课题,随着学术界诸方面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对此亦有重新探讨的必要。现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9,(5)
使"Gemeinschaft"从一个一般概念成为社会学概念的,是滕尼斯的重要贡献,其"共同体"理论建构在欧洲的经验之上。对欧洲中世纪典型乡村"共同体"背景的了解,无疑可以丰富和加深对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认识。帕克及其芝加哥学派赋予了"共同体"以地域性含义,并对中国社会学界产生深刻影响。"社区"和"共同体",同为西方概念,在英语和德语中也都是同一个词,但在汉语中却是两个词,并且有着极为不同的含义。廓清两者的不同内涵,准确把握和捕捉"Gemeinschaft"语词隐含的丰富文化讯息,对倡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新修订《条例》体现了"导"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学习新修订《条例》的一个切入点。在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把握宗教工作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2017年公布的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坚持以"导"的态度对待宗教,新修订《条例》的内容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 杨作龙先生的“《诗经》‘乐土’和‘桃花源’的时代现实性”一文(《孔子研究》1990年第三期》),就“乐土”和“桃花源”的现实性和陶渊明儒家思想诸问题,不能不说作了较仔细的研究,但是,杨先生的立论实在不能让人苟同,今陈浅见于此,就教于杨先生和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中的虚实问题一直是众多小说评论家争论的焦点.进入当代社会,小说的话语模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对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的探究一直都在进行.相对于古代小说评论,这一时期的学者对<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特别是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品三国以后,对<三国演义>创作中虚实问题处理的利害得失的评论已成为学术界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艮作为八经卦之一,其意义的诠解,不仅需要文字的准确训诂,不仅需要落实于八卦卦名嬗变的历史中,更要依托于思想发展史的宏大背景.指山作“艮”,训艮为止,是其一义.另一义即艮之“成始成终”义,此义只有“根”堪与担当.“艮者,根也”,“根”即是植物生命的归宿处,又是植物新的生命的发端之所,它完美地表达了生命的四时返旋.这种观念反映了在中国上古山地农业时期,植物成为生产生活的核心,先民依托植物性向创制《连山》图式来表达其天文历法观念的致思路向.  相似文献   

18.
19.
郭沫若尝考《礼记·大学》所引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乃兄日辛,且(祖)日辛,父日辛之讹。质疑者以为,兄、祖、父之排列无序,且同在辛日祭祀,不可信从。其实,兄、祖、父之序,乃因昭穆制度。《史记·殷本纪》中报乙、报丙、报丁之序讹为报丁、报乙、报丙可证。至于同在辛日祭祀,则与辛日的特殊性有关。《蛊》卦卦辞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和《巽》卦九五爻辞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皆指向辛日。后世纳甲说之巽纳辛,八卦逸象之巽为蓍,皆可佐证郭沫若之考证意见。  相似文献   

20.
准确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新在何处。为此需要探讨三个问题:何谓唯物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性问题、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二元论还是一个有机整体。参与对话会的学者就此展开了充分讨论,并从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和观点。从原初语境来看,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并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灵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并没有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严格地对立起来,而是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客观诠释两者的优劣,以此来彰显新唯物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革命意义。当恩格斯将这一文献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时,唯物主义则是在与唯心主义的严格对立的意义上理解的。厘清这种语境上的变化,为我们准确诠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我们重新理解实践与历史性的关系、物质生产与历史性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二元论的关系,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