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寻找丢失的时间》通过提出两个叙事主语,时间性的"我"和超时间性的"真我",丰富了巴赫金关于"对话"与"复调"美学猜想。"我"的时间性形式必然引致的病理症候是虚构抽象的他者和具象的他人;而"真我"则描画着作为自我构成性前提的、超时间性他者存在的可能。双重他者勾勒出存在的复调形式,同时呈示出自我中可能潜在的对全权式伦理形式的抑制性基因。  相似文献   

2.
网络写作是以电脑、手机网络平台为书写工具的写作活动。它兼具写作学与电脑网络科学的众多特性,并融合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公共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在线性与外位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契约论将人的本性界定为自我保存与提高,基于理性权衡所订立的社会契约将有助于每一个体的福祉得到稳定的保障。如此所产生的和平乃是权能与利益平衡之上的和平,缺乏一种真正伦理性的基础。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则为我们提供了对于自我/主体性的批判性理解。在他人面容投射向我的"反向-意向性"的触发之下,首要的问题不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而是"存在如何为自己的正当性辩护"。通过对自我权能之正当性的不懈拷问,列维纳斯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我与他人的共在关系,领悟到对他人的责任同样是自我内部的源初构成性环节,从而重构了主体性:别样于权能主体性的伦理主体性。而政治只有奠定在源初伦理性——自我对他人的无限责任——的基础上,去公正地捍卫诸个体存在的伦理独一性,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者试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来理解拉美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内容,并寻求为拉美文化乃至所有文化进行重新定位。这种文化解放的谋划源自于对大众文化的独特理解。在作者看来,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平民主义,而且指涉该民族的整个社会领域;尽管受到剥削或压迫,但它们同时还保持了一种"外在性"。作者由此质疑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者们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并试图从一种全球性的角度,来重构"现代性"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作者创造性地引入了一种新的"跨现代性"的理论主张,认为一种跨文化的对话必须要是横向性的;必须要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对话,不预先幻想在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等性。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跨现代性中多元文化对话所应具有的各种维度。  相似文献   

5.
文化影响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解释是指个体如何思考自我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下, 东西方人分属于典型的相依性-独立性自我解释:自我参照任务中, 东亚人的自我和重要他人(如母亲)均表征于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 西方人的自我和重要他人分表征于不同脑区; 偶发任务和词-音不一致任务中, 相依性自我解释程度分别调节P3和N400的活动; 文化启动任务中, 双文化被试可通达相应的自我解释。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和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对此进行了阐释。未来应研究中国人的关系自我, 尤其是探索本土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道德行动的一类理由,自我指向性的道德动机具有其特殊的意蕴与复杂性。虽然道德动机的自我性有着不同意义、不同程度的指向,但若作为一个道德准则仍面临着来自普遍立法和道德价值上的质疑。道德上的自我沉溺与利己主义从各自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自我指向性的道德动机所具有的复杂意蕴及其所面临的伦理处境。作为自我指向性的道德动机有必要展开自我性的审视,在理性选择与人性本能的对话中进行自己的选择和言说,在道德价值和伦理生活的检视中直面自身的合理性与限度性。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宗教与宗教之间如何在保持自己宗教独特性(或差异性)的同时,与其它宗教之间进行合适的对话,同时达到对"本宗教"的发展及其对他者"最大的善",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阐释大卫·特雷西在后现代处境中与佛教的对话研究。特雷西借着禅宗来观照自我诠释、自我存疑、自我回溯、自我转化,这样的对话思想无疑对于理解其它宗教、反省自身的宗教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也为宗教对话、文明互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邱小燕  葛艳莹  胡超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2):2799-2808
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 创伤经历者急剧增加, 加之交通阻断, 传统的心理救援很难及时应对大范围的灾民心理危机; 而表达性写作便于心理学工作者大规模实施, 且可通过电话、网络等远程通讯工具进行指导, 治疗PTSD等心理创伤, 改善生理、心理健康。社会灾难时期表达性写作的机制复杂, 涉及暴露脱敏、意义重建、自我抽离—自我调节、工作记忆优化和认知神经机制正常化; 其疗效受到作者特质、干预时间和写作形式等潜在因素的影响。相应地, 未来应结合本土社会文化因素, 重视在线干预研究, 探索表达性写作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 综合不同的生理、心理健康指标评估表达性写作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摘 要 尽管社会认知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其核心在于人们对“自我”、“他人”及两者关系的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社会认知有着广泛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文化对“自我” 与“他人” 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机制的影响上。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文化显著影响自我相关记忆、自我表征、自我觉知等自我认知过程。这可能主要来源于不同文化人群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上述差异的神经机制主要体现为不同文化人群自我相关加工时,其内侧前额叶功能性变化的不同。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同样显著影响人们对他人,尤其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表情认知的文化优势效应及共情过程的文化差异。在神经机制上这一差异主要体现为杏仁核功能的文化可塑性。文化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主流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差异:1)对自我认知与情绪认知相互作用的影响与神经基础;2)对共情(empathy)、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与协同行为(joint action)等多种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关键词 自我建构 文化神经科学 情绪认知 自我表征 共情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6)
西方现有的伦理型领导力理论使得组织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得到了重视和强调,但是其规范性伦理和工具性伦理的思路并不能真正解决组织中的伦理问题和心理问题。西方主流文化所理解的个体,总是要使自己独立于他人,外在的一切关系,不论是他人,还是自然、社会,都是异于"自我"的他者,这很可能会造成内在道德感的缺失和归属感、认同感的匮乏,而儒家的自我是一种关系中的自我,在与他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交往中才得以体认和发展。儒家自我观中有关"反求诸己""修己安人""己立立人"等思考,或许可以成为伦理型领导中领导者与组织成员以及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构造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诚:基督宗教与儒家的一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一种位格性的德性,与三个方面的人格性存有相关。基督宗教伦理中诚的对象是上帝。作为世界的使在者,上帝自身的诚为人的诚提供了本体论根由及命令。对上帝的诚内在地要求着对他人的诚,并且,上帝作为一种超验的监督,保证了对他人之诚的目的性。儒家伦理之诚与基督宗教不乏相似,但在儒家,由于诚的对象“天”没有人格,诚的对象实际上是人自己,在诚之中人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另一方面,诚被儒家当作达到修齐治平的手段。加上没有来自超验之维的监督,这两个方面极易使人欺谎不诚而又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和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写作成为传统写作模式外又一重要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模式共可分为四大类型:一、电子邮件及电子公文;二、网络文学;三、网络评论;四、网络交流。这四大类型各有其特点。电子邮件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易于保存,被广泛地应用,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是对传统邮政书写业务的颠覆和拓展。电子公文传输可实现"一对多"的收发功能,简化工作环节和程序,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网络文学是以文学网站、博客、微博为传播载体,具有自由特质与民间特性、商业化与快餐化、时代性强等特征,有与传统文学融合趋势。网络评论可分为文学作品评论、新闻评论等,具有非官方性、自由性、公共开放性的特征。"网络交流"包括电脑即时通迅交流、手机版网络交流,其形成的文本主要以对话录形式呈现,内容则主要是文字和符号,也有少量的图片或动画,呈现出书面语言的形态,但其语言风格更接近于口语。  相似文献   

13.
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的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与治理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直言"的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的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8月21~23日,来自中、德两国的十余位哲学学者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以"通向自我之路"为主题,对中西方的自我问题进行了哲学审视,以在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克里斯坦·克里金(Christian Krijnen)教授从黑格尔论伦理生活的"确实性"概念入手,论述了康德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现实性"问题: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5.
联合颜色−标签匹配任务和空间参照框架判断任务,考察自我优势效应对远近空间中空间参照框架表征的影响。颜色−标签匹配任务要求被试对颜色(黑色/白色叉子)与标签词(自我/他人)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结,被试随机分为自我联结组和他人联结组,两组被试均需在远近空间中完成空间参照表征任务。结果发现:(1)与他人联结组相比,自我联结组表现出显著的自我优势效应;(2)自我优势效应对空间参照表征的影响仅体现在近处空间且对自我中心表征任务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自我优势效应优先影响近处空间表征,表现出近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6.
庄子"德"论思想主要承接老子对"德"的阐释而来。"德"的原初意义是为"得到",老子在此基础上对"德"的蕴涵加以提升与扩展,主要意指为"人"与"万物"从"道"得到的属于自身的特质,具体落实到"人"这一个体层面而言,主要是指个体的德性而论,老子哲学中的"德"重在阐述政治意义层面个体之"德"。而庄子所论的"德"着重阐发了人生哲学领域"德"的多重性,进而在自我个体精神层面扩充了"德"的内涵。庄子在其"德"论思想中引入"心""性""情"等概念,并突出了自我个体不但是道德性的存在者,而且是"德""形""心""神"的有机统一体,依此自我个体方能在把握自身"德"的基础上,在反思自我过程中,展现其审视世界、沟通世界的多维向度,这使得庄子"德"论思想既体现了其自身特点又展现了其多样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红升 《心理科学》2005,28(6):1517-1520
与识别他人的面孔相比,自我面孔识别在行为反应、种系发生、个体发展以及脑机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独特性。行为指标方面,自我面孔识别在速度上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种系发生方面,只有人类和大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识别自己面孔的能力;个体发展方面,儿童出生后不久即能识别他人面孔,但要在18个月左右才能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能力;脑机制方面,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识别可能主要是右脑的功能。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为深入了解自我的形成机理提供一个新的探视“窗口”。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试图检测出与自尊相关的自我评价,以此作为外显自尊脑机制研究的指标,因此对实验材料进行筛选.以积极触及自尊符合词、消极触及自尊不符合词、非自尊符合词和非自尊不符合词作为实验材料,采用"人物对象--人格形容词"评价范式,让180名在校大学生用这四类词语对"自我"和"他人"进行评价.得到以下结果:(1)与自尊相关的自我评价体现为个体用积极或者消极触及自尊词进行的自我评价;(2)个体对正性他人的评价可以作为一个参照指标,由于个体对负性他人评价的一致性较低,因此在脑机制研究中的"人物对象"不包括负性他人.  相似文献   

19.
以38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对话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说明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对话的自我激励维度得分最低,其次是社会评价维度,自我批判和自我管理维度得分最高;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和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意识包含两个维度即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公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私我意识的中介效应大于公我意识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6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师范生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射性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对教学能力的评价中:(1)师范生的自我评价和反射性评价显著低于他人评价;(2)相对于具体他人,泛化他人评价和泛化反射性评价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更大;(3)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存在中低相关,而与反射性评价存在中高相关;(4)反射性评价在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表明,师范生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射性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他人评价通过反射性评价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