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奇"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文学创造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学创作过程中"奇"与"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文学创作或批评领域中应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文学创作问题。刘勰将老子对于奇正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于创作文章中,就形成了《文心雕龙》中"意空翻奇""执正驭奇""望今制奇""练风结奇"四个方面的创作"奇文"的观念,反映了刘勰作文的创作标准和创作观念。根据创作观念的变化,不但能够灵活地使用"奇"与"正"来分析变化的因素,而且还能用"奇"与"正"相互转化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风骨"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含义十分丰富,学术界对"风骨"的阐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单列《风骨》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风骨"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含义、特征及产生条件."风"、"骨"原是两个概念,但二者又紧密联系.刘勰"风骨"的释义有分而论之者,亦有合而论之者,有单就《风骨》篇展开释义者,亦有就刘彦和文学系统解析者,其中不乏精要到位之论述.研究者多认为文学批评中的"风骨",乃是一种清新真切、雄健有力的作品风貌,是刘勰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提出的一种审美要求,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趣影响深远.这一论断精要合理,但需要说明的是,仅仅将文学批评中的"风骨"放在广义的文本层面来分析不免稍显偏颇.刘勰所说的"风骨"是一个统一体,它是以作家遒举挺特的人格气量为基础,以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条件,以端直有力的文本叙事为手段而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风清骨峻"是刘勰理想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时代风格,也是对当时作者的迫切要求,目的是求作文、为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以近世习用的文学观念解析《文心雕龙》时, 一系列方枘圆凿的问题便出现了: 比如刘勰之“文学”是什么文学, 他为什么将那么多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现象统统纳入文学的范畴, 他究竟是个什么家? 尽管人们习惯于“历史是在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发展”的观念, 但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仍然是那样令我们震撼。如果我们摆脱今人的自负, 进而用刘勰“自然之道”的思路去考索, 那么看到的将不仅有刘勰似乎在注释我们所谓“文学之为文学”的一面, 而且有其“文学不是今之谓文学”的非文学的一面。文学是文学而同时又不是文学, 这就是笔者所…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物象表层是由言辞构成的光色美,陆机倡导辞意双美,即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刘勰追求衔华佩实,即文学兼有动人文采和充实内容.文学的物象深层是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之风运动中产生的意象美,《文赋》标举“颐情志于典坟”,即文学在古籍中涵养情志;《文心雕龙》崇尚“宗经”“趣新”,即文学在尊崇儒家经典的前提下创造新情趣.两部文论著作的哲学心理是:陆机在华亭鹤唳中与“寻找本真”的海德格尔哲学契合,刘勰在雕琢文心中与“乘物以游心”的道家哲学契合.  相似文献   

5.
"憧憧往来"在《周易·象传》中的本义是顾往思来主意未定;《远游》、《七谏》等辞赋作品在其中生发出"感遇"情怀;陈子昂《幽州台歌》进一步加深了"往来"的思想内涵,为其复古的文艺主张增添了历史的深邃与厚重;朱熹《楚辞集注》则将个人的身世体验与生命感悟融入对"往来"的理解。通过对"憧憧往来"的历史溯源,不难发现中国文学的许多思想主题源于上古哲人对自然社会的朴素认知。后世文学对于先哲思想的接受往往取决于思想本身的阐释空间、思想与时代文化的契合程度以及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当哲学思想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力量会借助艺术的形式得到充分的释放,并在后人的理解与阐释中获得丰富与升华。  相似文献   

6.
"绘事后素"是孔子所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讲究"素以为绚""绘事后素",这种审美观点的特点便是,"素"是"绚"的前提,随着艺术品整体效果的提升,达到和谐统一的毫无雕琢之感的高级美。这种审美主张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风骨"范畴有着十足的契合之处,二者都是主张一种不流于表面的、追求整体和谐自然的无雕琢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刘一明是清朝乾嘉时期的著名高道,留存著述逾百万字,部分著述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刘一明评点刊刻的《西游原旨》是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流行于世的重要版本,也是《西游记》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评点文字对全面准确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刘一明创作的《会心集》中有大量以表达"道理"和"道情"为特色的诗词曲,《栖云笔记》中有大量以"方外人"身份创作的"记""传""序""诗""联",这些作品均以文学体裁为载体,不但思想内容独具特色,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就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而言,道士刘一明理应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谆谆告诫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我认为,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的优秀作品,必须加强作家自身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心中装有人民",把立足点真正移到人民立场上来。对创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视,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色。从孔子的"有德有言"、孟子的"以意逆志"、王充的"胸襟"、刘勰的"才、气、学、  相似文献   

9.
刘强 《孔子研究》2020,(3):17-28
近年来,"阳明学"研究大行其道,蔚成风气。而阳明之诗学与诗教,及其与经学、实学之关系,则乏人问津。事实上,阳明心学之建构,绝非空诸依傍,标新立异,而是源自对经学的深入涵泳,以及对圣贤之道的本心觉悟。其"敦本尚实"之诗学观,与其"良知"心学一脉相承。阳明反对"繁文",主张"实行",故其"诗学"主张,实可以"实学"目之。不惟如此,由阳明豪放洒落的性情所决定,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完美实现了自己"根本盛而枝叶茂"的诗学主张。而其"寓教于诗"的诗歌教化实践,则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诗教"精神,而且打破了"以《诗经》为教"的"诗教"传统,堪称一种独具阳明心学特色的"新诗教"。  相似文献   

10.
<正>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成果《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系我国"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聂先生在《导论》中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核心术语进行了系统归纳与阐释,形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话语体系。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奠基之作,《导论》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与创新途径。《导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中的创作理论是刘勰以推崇孔子教化的名义,用儒、道等家的思想对文学创作理论的阐发,本文拟返本复源,找出其中的儒、道思想脉络,以彰显古圣先贤之学在文学领域里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相似文献   

13.
钟嵘以九品制为参照将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在评价太康诗人时,钟嵘提出陆机当为"太康之英",但在重视"神韵"的严羽和沈德潜看来,这一评价是有失偏颇的,他们认为左思当为太康文学之执牛耳者。钟嵘如此标举陆机,与他崇尚《国风》、注重"物感说",偏好文气和谐的诗文理想有关。也与不同时期评论家产生的时代风气、存留的文本数量有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批评,不能以今格古。  相似文献   

14.
贾樟柯的纪录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们"口述史"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寻根"之旅,以文学名义重返历史现场,用影像之思构筑起横跨70年的作家个人心灵史、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图谱的时代交响,抒发出对乡土的深情眷恋和对理想的执着呼唤。  相似文献   

15.
"博而能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一种内外兼修、主客观统一的创作方法与手段,它既从客观现实的角度论说了学术修养与社会实践对于作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种能够"一以贯之"的写作方法及理论,切实可行地帮助作者解决创作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可否认的是,刘勰所提出的"博而能一"主要是根据他所身处的时代来言说的,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因此,结合当下的文艺现状对"博而能一"作现代阐释,既是对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继承发扬又能解决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弘扬传统中国文艺理论精神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于"左图右史"的阅读和接受信息的方式。许多文学故事都有相关的美术图像文本,不少图像文本也有相关的文学文本。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的同存共生是影响人们信息接受、关乎文艺发展的重要现象。早期从事美术文本创作的主要是画工,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出现了具有杰出创造力的文人参与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同存共生文本的创造,这些文人的参与使得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同存共生的多种形态逐步显现,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同存共生的内在逻辑逐步形成。《兰亭序》的造像显意、《洛神赋图》的模像尽意、《璇玑图》的立像明意就是这个时代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能够同存共生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相似文献   

18.
正儒学顺应中华民族上古、三代文化的大流、主流发展而来,是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连续性与统一性的重要保证与凭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指出:"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玄圣创典,素王述训",刘勰的说法承汉人观点而来。《汉书·艺文志》认为,易为大道之源,而易道经过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历史演进过程。三圣即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三古即上古、中古、近古。刘勰认为,易道是中国人文教化的开始,伏羲画卦是开始,孔子作"十翼"是终结与完成,孔  相似文献   

19.
石涛作为清初四僧之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其在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尤以其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所著称。"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石涛更是在笔墨章中确立了"笔墨当随时代"这一主张。绘画真谛绝不仅仅是笔墨浅淡的运用而是在"神""灵"相结合之中达到一种"超逸简淡、物以象外"的境界。文章试从《石涛话语录》这部理论著作中提出的"一画"与"蒙养"两个基本绘画理论体系,浅析中国现当代绘画对此所受的几点影响。  相似文献   

20.
《管子》与《周礼》成书年代相近,都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顾颉刚认为《周官》与周公或儒家无关,且《周官》与《管子》之中心思想相同,应出于齐国或他国之法家;杨向奎则从社会经济制度着手,认为《周礼》或为战国中叶齐人所作。郭伟川因不认同两人之说,已从溯源"六官"制度以辨其非。本文则主张欲比较《管子》与《周礼》中心思想之异同,应从攸关万民生活的政治教化之道着手。正文主要藉由两项重点详加讨论其异同:政教目的,呈现"教训成俗"与"由俗入礼"之别;政教对象与内容,呈现"四民职业教育"与"士庶成人教育"之别。最后,则以《管子》注重富国强兵之道,《周礼》主张培养君子与良善万民,二者虽有相关之处,然而确实存在一些重要差别,顾氏、杨氏之说是否恰当,可再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