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朗吉努斯"伟大的心灵"论入手,用美学视角剖析"伟大的心灵"在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社会时期的形成、运动和跃迁,从而在"伟大的心灵"的阐释中把这一崇高的主体精神实体有意识完满建构的美学意义引向主体塑造意义、审美创造意义和民主政治社会意义.以期为我们发掘古希腊罗马这部美学打开一条通道,为建构现代美学接通一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本思想和人性文化的主血脉.  相似文献   

2.
"豪放"美学范畴的成熟,主要受到<易传>美学思想的影响,它继承<易传>哲学的积极因素并在多方面达到了"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更为重要的是,<易传>所表现出的刚健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豪放"主体最根本的处世姿态,也是"豪放"美学范畴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不同于西方美学概念中的主体间性,它是前主体性意义的主体间性。,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紧密的联系。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极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感兴的主体间性特点。在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追溯中可以发现,其意与象的结合是我国古典美学主体间性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末理查德·舒斯特曼明确提出"身体美学"概念之后,在众多学者——特别是我国美学学者的努力下,长期统治美学阵地的主体性美学即灵魂美学有被彻底动摇的迹象。王晓华教授出版的三部身体美学专著,引起了国内以至国际美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兴趣,俨然形成了一个"身体美学热"。同时,也有人对身体美学的合法性提出异议和质疑。对此,身体美学家有必要为身体美学的合法性做进一步的辩护。依据现代人生哲学及其精神青春期理论所提出的"生理青春期"早于"精神青春期"即"身先于心"的观念,明确指出,身体,才是真正的"主体",所谓"灵魂主体"的说法实际上是对"身体主体"的一个僭越。"身先于心"的事实,是身体美学得以成立的终极根据和合法性来源。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境界"说美学是一种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文艺美学理论。其基本特点在于,审美活动、审美感受、感觉是身体主体性的一种切身性的形式时空、生命时空的"不隔""真切感"身体感感受、感觉。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和"能感之"与"能写之"就是一种身体主体性建构的体现。在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身体主体会产生一系列身体感感受、感觉:"境界"("意境""气象")"不隔""真切""工"(即"美")"爱"。因此,王国维的身体主体性美学才是"可信"而又"可爱"的生命美学。从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者说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学术视野上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美学以外,没有一个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能够真正深入到如此深的生命境界。因此,未来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就是两个"回到"与两个"转向":回到鲍姆嘉通,回到王国维。转向"身体现象学"、转向"默会致知论"的后批判实践哲学和思维现象学。  相似文献   

6.
从艺术到哲学,从哲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哲学,我始终是一个"徘徊者"。一面是对艺术的本然兴趣,另一面是对哲学的后天兴趣,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我从事美学研究感到非常非常的愉悦,或者说,我基本上是以一种"美学的态度"来研究美学的。从"生活美学"、"艺术终结"直到"分析美学"的思考,为我目前的美学研究划出了一道浅浅的印迹。  相似文献   

7.
这里说的"美学",指的是在人类生存整体事实基础上建构的"科学主体论美学原理体系",简称"现代美学".它不同于主观设定的独断论的古典美学或其他个体性私人化的美学.现代美学用科学主体论思维方法,立足于人类现实生存的整体研究和深层规律揭示,宣布古典美学终结并开创了全新的美学思想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5,8(8):51-56
在全球化时代,"自然美学"(the aesthetics of nature)和"环境美学"(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已成为欧美和中国美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当今欧美的美学试图由此来超越以艺术为探讨中心的"分析美学"主流传统;在中国,美学也在努力发掘本土传统中的审美要素,来共建以"自然"为核心的新美学体系,这似乎都暗示出全球美学(global aesthetics)研究重心的某种转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传统美学词汇的"失语"困境入手,力图寻找现代美学话语的真正词汇,最后指出"失语"困境中的美学应该有自己的话语家园--以审美意识语言为核心的系列生态词汇.  相似文献   

10.
陈向义 《哲学动态》2004,(10):36-39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这种局面是在"走出传统实践美学的困境"中产生的.传统实践美学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产生的,到了80年代,它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派,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二、"走向心理美学":童庆炳的美学阵地心理美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并称为美学的三大支柱,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以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为主要内容[21]。"心理美学"是童庆炳美  相似文献   

12.
吴笑韬 《美与时代》2007,(12):32-34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和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哲学科BK21事业团联合主办的"东方美学和文化产业的当代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2~24日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及国内的40余位东方美学和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东方美学和文化产业的当代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分设了"亚洲美学的历史与现状"、"亚洲美学的新生长点"与"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三个分议题,会议讨论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程霞 《美与时代》2016,(4):46-48
中国传统美学深深根植于先秦儒家美学,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各个思想流派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美学"为主体的美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实用、中和、秩序、天人同构等思想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岳友熙 《管子学刊》2006,(4):104-108
“刚美”是张玉能先生近几年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本文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气”的历史渊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自从“气”取得美学上的主体意义之始,就已经显示出一种标举阳刚之美的审美倾向,或者说,阳刚就成为“气”范畴的美学特征;从而证明了“气”范畴充满了刚美的特质,具有丰富的刚美意蕴,因此它属于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的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荆琦 《美与时代》2007,(12):40-44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味",以其"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核心内涵,自萌芽、形成、发展直至成熟,几乎经历了中国古典美学历史的全部.在这漫长的流变过程中,"味"的概念一直运用于各个审美领域,显示着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以"中和"为最高境界和理论范式,乃源于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思维文化.其一,"中和"范式以审美矛盾因素的两面、两极、两端……(即"两")为基本架构,这正贯彻了中国传统以"物生有两"观念为基点的"耦两"型或以<易>为范本的"阴阳两仪"型思维模式.其二,中国传统"耦两"思维同西方近代的主客二元思维根本不同,其本质差异就在于"耦两"思维不脱离"一"的根本原则,关注的是"一两"关系.立"两"最终是为了明"一".其三,"两"所济所明的"一"实质上就是"中"."中"同"美是和谐"的古典美学理念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和"这一中国特色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20.
张朝阳 《美与时代》2007,(3):110-112
戚蓼生在<〈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序言>中对曹雪芹小说美学进行了中肯评价和理论发掘,将<石头记>推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美学巅峰.戚蓼生认识到了曹雪芹在小说美学方面的历史性创新,即人物性格乃至人性的多维性等问题;肯定了曹雪芹小说因"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而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多向度、多维度问题;认为营最善传递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达到了"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至高水准;达到了"淫佚贞静、悲戚欢愉"的高度融溶、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