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4,27(1):244-244
20年前出版的一本区区十来万字的小册子,到2000年竟然印刷了11次,其间没作任何修订,也没看到作者声称他的观点有何变化,这就是被H.伽德纳称之为“彻底的认知科学家”的J.福多(Jerry Fodor)1983年出版的《心理模块性——论官能心理学》。本书所论述的内容已在认知科学文献中成为众所周知的“福多的经典模块理论”,或称“福多式模块”。由清华大学李丽翻译、著名心理学家王娃教授审校的该书的中文版,已作为“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于我国心理学界,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界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令人欢欣鼓舞的重要学术事件。  相似文献   

2.
最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少哲同志编著的《商业道德》一书(六万多字),是我国目前比较系统地论述商业道德的一部专著。从作者对商业道德的论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本书有这样几个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自笛卡尔哲学出现后,主体性哲学便开始成为西方哲学一个主要的话题。这个话题在遭遇主体死亡论的挑战之后,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回应这种挑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段德智教授新近出版的《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超越》一书正是针对现代西方哲学不绝于耳的主体死亡论而提出主体生成论与希望人学。此书由杨祖陶先生亲笔赋序。杨先生认为,这本书"对主体性的形成、发展、内在机制和发展的终极趋向做了跨越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系统的考察、论述,逻辑地、历史地和辩证地阐释了‘主体生成'的诸多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本书结构严  相似文献   

4.
一、元气是连续形态的物质近15年来,我国陆续有一些研究元气学说的专著出版。其中较重要的,有程宜山同志所著《中国古代元气学说》和李存山同志的《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这两本书均汇集了有关中国元气学说的大量历史文献,共整理了其思想演变发展的脉络。这两本书都支持了我在《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载《中国科学》1995年第5期)一文中所持元气是连续形态的物质的观点:“原子论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元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进而探讨了连续和不连续形态间的相互转化。”我国著名前辈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相较于西方意识科学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意识论研究研究领域进展不大,与哲学其他学科及有关科学的发展极不相称。原因在于我们的范式较为陈旧,缺乏对现当代日新月异的西方心灵哲学的关注和借鉴,所得的结论缺乏名副其实的创新和突破。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面临着尖锐的挑战,挑战也是机遇。本文提出了迎战这一挑战,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燕国材 《心理科学》2004,27(4):774-776
本文根据“现代诠释”的方法论要求,把我国古代的智能观划分为五个方面,即智能先天基础论、智能后天发展论、智能天人结合论、智能相对独立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制约论。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法尊法师编译的佛家逻辑(因明学)名著《释量论》已由中国佛教协会出版。此论原为公元六、七世纪间法称论师所著,在我国西藏地区流传数百年,许多寺庙列为必读的论典之一。法尊法师毕生传译汉藏佛典,晚年抱病将此论从藏文典籍中译出,弥补了汉文佛家因明论著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陆魁宏的《论规律》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虽是哲学的通俗读物,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有意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作者联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协会于今年五月正式出版觉音著、叶均译的佛学名著《清净道论》,这将有助于我国佛教界、学术界的研究工作和促进国际佛教文化交流。《清净道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名著,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从中还可以看到当时当地一些社会、经济、历史状况。此书在世界各国有多种文字译本。  相似文献   

10.
以博求专新意迭出──读《齐文化论稿》张玉书继主编的《齐文化概论》出版以后。王志民教授的又一本齐文化研究的专著《齐文化论稿》带着墨香、挟着新气,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本书由山东大学著名学者董治安先生作序,二十多万字,"对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1.
《Philosophical Studies》1998,92(1-2):25-43
Philosophical Studies -  相似文献   

12.
13.
Charles Hermes 《Philosophia》2014,42(2):387-389
The Direct Argument is an important argument for demonstrating that moral responsibility is incompatible with determinism because it makes no presupposi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free will. One of the inference rules employed in the Direct Argument is rule A: If a proposition is broadly logically necessary, then it is true and no one is, nor ever has been, even partially mor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fact that the proposition is true. While inference rule A is assumed by all parties to the debate, I demonstrate that the rule is invalid.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为了扩大器官移植的供体来源,研究乙肝阳性者能否作为供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简要介绍国内外乙肝阳性者作为供体的临床事实,重点分析了乙肝阳性者作为供体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