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也是西部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1999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决策,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调产号召,把调整经济结构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三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会议精神和实施“1311”规划意见,全力以赴,竭忠尽智,做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一条主线,突出四个重点,力争达到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它既是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又是党在工作中心转移后对农业发展阶段性的认识成果。《纲要(草案)》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农业问题的殷切关怀和期望及对农业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特别是《纲要(草案)》提出的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农业生产技术日益进步,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齐人在农时学、土壤学、大农业观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创造了卓越的农学成就,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宁 《美与时代》2013,(12):21-21
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命脉,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支持我国正常发展的要素之一,建设管理农业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粮食产量,是保证国家稳定的有效措施,就目前气候多变,干旱多发来看,不仅要建设农业水利工程,还要积极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提高农业水利工程对农业的作用,增加农业水利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6.
农业区域品牌的形象建设对提升地域的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构建兼具品牌视觉识别性与区域特色的农业区域品牌,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以河北沧州农业区域品牌为例,深入挖掘沧州地区地域文化特色,从品牌文化建设、品牌标志设计、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三个方面出发,将地域文化特色和品牌形象建设进行整合,形成系统性的品牌形象设计融合策略,增强沧州农业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为何如此热情高涨?——政治动员和中国的农业集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瑜  罗嗣亮 《现代哲学》2007,2(5):42-47
文章力图解释中国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抵制的相对缺失,与此相对照的苏联经验是,农业集体化遇到了远为巨大的社会抵制。这里分析了五个因素:土地改革的影响;创新性的阶级体制;社会控制体制;党的基层结构;合法化的话语。这些因素的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的"高潮"是一种组织的成功:组织者是密集、团结和有效的,被组织者是分散、从属和在空间上瘫痪的,通过指向群众动员成功的历史经验和象征性的话语,这二者很好地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8.
王丽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110-114
我国要在21世纪建设成为农业强国,农业教育是基础,农业科技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要从一亿五千万的农村青年中,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业科技人才。以充实我国农业生产第一线。文化环境从精神层面作用于人才素质,其影响力更为直接和持久,对此,优化农村青年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由此展开阐述了如何优化农村青年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促进农村青年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农业改革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莫建备“农业是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的稳步增长为其坚实的基础,这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早在199Q年就科学地、完整地提出了农业改革发展要...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2002年开始在省内民族地区启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项目。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行政保障和技术网络体系,取得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两方面的显成绩。全省试点推广工作,从3个县8个乡镇41个行政村,迅速扩大到10个县市39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和散杂居的7个民族乡镇,示范户从1752户增加到10905户,培训人数达57450人,其中技术骨干1627人,推广品种达20多个,受益人口达11.5万人,农民实现增收1690万元,为湖北省民族地区产j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付娟 《美与时代》2014,(4):112-113
郑州市中牟县积极利用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开发农业旅游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基于此,利用调查问卷对中牟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的客源结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希望可以为当地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从农村合作化高潮转向农业生产高潮的产物。它从酝酿、提出到最后由全国人大通过,其间反复修改、完善,凝聚了毛泽东的巨大心血;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在毛泽东逝世后,受到了搁置。深入研究这一过程,有助于廓清交织于这一过程中丰富的历史信息,吸取中国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20年的农村改革与实践,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矛盾已从粮食供求矛盾转变为农民的增收矛盾。虽然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但由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以往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以需求约束为主,使得农业增产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表现出不一致性,收入对产出的弹性持续下降,农业创造收入能力呈现出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在国家工业化战略启动初期的特定历史阶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而制定的,勾划出了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的远景发展目标,探索了在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下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和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以聚集力量的农业发展实现路径,探索了在工业化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业技术改革,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在对这一《纲要》历史地位的评价上,应当系统考察其制定、原本内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其本来,不能因为实施中发生的问题而遮蔽其历史贡献,当然,也不能回避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教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市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9,(1)
银保合作创新模式为破解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双重约束提供了新视角,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以实现乡村振兴。本文着重分析江苏省银保互动模式下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政策协调机制,并运用logistic模型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其的响应条件。研究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响应意愿普遍较高,这是因为其家庭年收入较少,资金需求"小而分散",风险防范意识较强,对银保互动模式的认可度较高。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约束,银行和保险公司缺乏主动宣传积极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等局限性会阻碍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开展和推广。据此,本文提出加快建设贷款征信系统、加大银保产品宣传力度、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以及扩大银保合作范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组织起来"像一条金线贯穿于建国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也渗透在毛泽东的农业合作思想中.作为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有力的通俗表达方式,"组织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也有着背后的政治逻辑."组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了农业生产,支援了工业化建设,但是,基于那个时代的局限,经验的有限与实践的复杂,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理论、利益及制度方面的困窘,从而不可避免地在农业合作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今天,面对亿万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思想再次呈现其广阔的前景和张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快速的农业集体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更宏大的经济目标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不管是对是错,关于中国未来的大视野烙上了毛的印记,漠视这些更宽广的目标去评判1955-1956年农业集体化的高潮是错误的。这种集体化反映了一种外延式的增长,即依赖于劳动力动员,以一种由努克斯(Raguar Nurkse)的理论阐释过的方式来增加要素的供给和扩大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这种策略不可避免地要求官僚控制、强制和抑制农民的消费以及强行抽走农业剩余。这样的话,其结果就不应该依据建立在市场价格上的农业生产模式中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最大化、农民的劳动激励或者效率等规则去评价。在这一框架中,毛泽东之后的非集体化(decollectivization)和工农业平衡的重新调整可以看作是向农业内涵式增长策略的转变,这种策略是建立在(继承)由毛所留下来的物质遗产(灌溉和排水能力的扩张)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给农村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农村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研究总结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干树湾村发展村域经济的经验,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苏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苏南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的主流。通过对苏锡常三市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苏南地区具备良好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地域、家庭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家庭成员受教育年限、非农就业程度等是影响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苏南地区农业规模化经营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规模经营土地产出率有待提高、规模经营主体水平不高、土地的投机性流转需求较为强烈等。因此,要从把握好规模经营的"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促进苏南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