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敬东 《现代哲学》2007,1(6):11-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实际进程、总体背景和基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时代的哲学变革所应当依据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深入解读、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哲学范式和解释框架,把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过程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之哲学回应的一个典型案例,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也是深入考察中国近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而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在众多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杰出的领导者毛泽东、邓小平)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两次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中国化”,被赋予了中国人的智慧,被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在新世纪之初,我们除了应该认真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的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之外,还须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中国的发展走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进一步中国化吗?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历史已经逐渐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真正变成了“世界的历史”。这是我…  相似文献   

3.
早在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就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在今天,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紧迫地摆在人们面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新认识也愈益重要。尤其近几年来兴起的中西文化大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就目前公开发表的论著来看,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包括它和中国哲学优良传统的自觉结合和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消极影响两个方面。现将各种主要观点摘要介绍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背景 1、政治背景。本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我国新潮的主流,并为广大人们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回顾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毛泽东、艾思奇在30年代后半期提出的。问题的提出及探讨的规模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和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进程,使之进入一个更加自觉自为的新阶段。回顾这段历史,一是借此纪念毛泽东的百年诞辰;二是为人们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一点启迪。一、问题的提出1938年4月,艾思奇在《自由中国》创刊号上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并作了详细论证。“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称为新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四前后开始传入中国,经历初步翻译介绍(1927年以前)和比较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1934年以前)之后,于30年代中期进入通俗化(即大众化)传播时期。由艾思奇首倡并形成一定声势、产生一定影响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打破了哲学的神秘外壳,使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成为人们思想行动的指南。新哲学大众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很有意义。但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由于其整个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 ,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 ,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 ,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 ,从“寻求最高原因”转向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 ,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语 )。这样 ,马克思哲学便终结了“形而上学” ,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 ,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我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侯才 《哲学动态》2012,(11):5-10
一哲学何在?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曾被马克思誉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被黑格尔誉为"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的光明"和"人的本质的自觉"。但是,在中国现阶段,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哲学不仅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远离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被严重地疏远化和边缘化了。这种状况的存在有其主客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学术舶来品,“马克思学”在中国并非新物:上世纪80年代初便伴随“青年马克思”的有关讨论而得到介绍;到了90年代中期,更是借由“恩格斯问题”而引起人们关注,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着力批判的错误倾向之一。今天,“马克思学”却好像不仅成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标尺,更俨然大有取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之势。为了正确对待这种特殊的学术潮流,特别是它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需要回到现实的社会历史和思想语境之中,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并在此基础上做…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的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的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笔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的鼓励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实践哲学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内容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这种熟知是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基本观念作为理解框架的。因此,如果说人们在“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的基本看法上已达成某种共识,那么就有必要以实践哲学的范式来重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更能贴近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性质,更能说明毛泽东对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及其当代意义。一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基本性质上是与马克思哲学一致的,即都是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特质就在于力主“改变世界”,这使得马克思实践哲学在本质上不仅区别于包括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并未过时。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依然需要通过掌握马克思所提供的思想武器来寻求解决的路径。当前,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亟待增加思想含量、凝练问题意识、保持批判锋芒、创新学术话语。这需要马克思哲学研究者提升时代意识、历史意识、人民意识,深入解答如何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如何与世界哲学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如何解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 80年 ,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 80年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80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中 ,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当前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2 1世纪中得到更大的发展、更广泛的传播 ,如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哲学边缘化、哲学研究队伍萎缩、哲学教育和宣传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已成为我国哲学工作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普遍思考和热烈讨论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界目前的回答可谓见仁见智 ,众说纷…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们把哲学划分为包括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两种范式的理论哲学理路 ,以及包括古代和现代两种范式的实践哲学理路 ,那么 ,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克服的现代实践哲学。而最近二十多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则是在理论哲学理路内从实体性哲学转变为主体性哲学 ,这既是其成就之所在 ,亦是其局限之所在。而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就必须在回归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础上 ,通过与现代西方实践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的对话来构建中国的现代实践哲学。正像在理论哲学理路中有…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立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哲学不是针对现实需要的即时性方术 ,更不是书斋里的教条式哲学 ,而是摆脱了形而上学梦呓传统之纠缠而直接指向现实生活世界 ,通过揭示、澄清生活世界的特征 ,进而改造现存世界的活的理论。这里所谓“活的理论” ,其本意不是指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简单地按照理论理性的逻辑与原则构造出一套应该在现实中去展开的范式与逻辑 ,而是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知、把握为前提 ,并在此基础上筹划未来 ,使这样生成的理论在现实生活的改造中显示理论本身对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超越 ,从而显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力量与实现之可能性。由此 ,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灵魂和本性是现实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首先实现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科学批判,才能在逻辑上进而实现其对整个世界现实的科学批判。然而,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受"非批判的批判"的困扰,虚假的批判和"错位的批判"是阻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其现实批判功能的羁绊。只有彻底摆脱"非批判的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中国道路的不断创新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当全国人民在党的十二大路线指导下,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时刻,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我们进行庆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胜利,加以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概括,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图对于中国近代从启蒙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的辩证法规律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的世界化与个性化欧阳康哲学研究的世界化与个性化,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哲学研究的世界化,无疑是哲学本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早就指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只有当“这种哲学冲破了固定不亦的、...  相似文献   

17.
曹润生 《学海》2001,3(2):95-101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独特位置就在于它使哲学进入终结状态.这是因为马克思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确立了实证的历史科学,揭穿了哲学思维的唯心主义秘密,探明了产生哲学思维的现实基础以及消除哲学的正确途径.从此,一切哲学的构造都面临着实证科学的还原、消解和代替.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的终结给人们留下了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巨任务,因为只有科学才能使人真正面对现实世界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求得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0月11 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1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示和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动向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与孔子哲学的关系问题是关涉到当代中国人以什么样的精气神生存发展、以什么样的精神家园安身立命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着眼于实践这一内在契合点来会通马克思哲学与孔子哲学,通过澄明实践的内向化和外向化的二重向度,恢弘其终在于人成其为人的价值宗趣,以激活其思想魅力,使之出场、在场而不离场,让书写在经典里的实践智慧活起来,活在心中以涵养精气神,活在当下以化成天下,生成当代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德性支撑、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彰显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对现代性作出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就现代性意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而言,马克思的学说意味着使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进入到批判的把握之中。这样的本质—根据,一方面是资本——作为物质动因构成现代经济生活之支配一切的权力,另一方面是现代形而上学——既作为技术的本质,又作为一般的观念形态以构建现代世界发展所需要的架构。马克思的学说是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而这一批判的原则高度是以超越知性科学的唯物史观为思想基础的,同时也是以充分占有现代性成果的新文明类型(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为实践定向的。因此,马克思的批判将"体会到异化"提升到"历史的本质性"一度中去了。正是由于当代世界的本质—根据依然从属于现代性,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具有特定的原则高度,所以马克思的"哲学"就依然作为"思想母体"在我们的时代中起作用,确切些说,就依然在问题架构和意义领域中统摄着当代世界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