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社交恐怖患者只有强迫自己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接触不同的人,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社交障碍。  相似文献   

2.
社交恐怖症的消除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许多性格内向的人常感到惶恐不安,致使社交活动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何消除这种社交恐怖现象?本文提出了10种具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你初来乍到一个有陌生人的场合时,往往会觉得很难为情。你开始时甚至也许会出汗,感到恐慌、焦虑,越来越不知说什么好,直到离开此处才稍感浑身轻松些。 正是这样在任何有陌生人环境中,那种可能袭扰自身的强烈焦虑情绪,常被学者称之为“社交恐惧症”。此种情况能够在任何年龄中出现,但以在青春期出现者为最多。虽然无论男女皆可能罹患这种害羞病,但是男子的病情似乎比女性更要严重得多。 社交恐惧症的范围很广,从普通的胆怯到极其有害的偏执狂皆会造成诸如失眠、脸红、羞怯、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和不由自主地逃跑等症状。 “害羞病”是恐怖性神经症的一种。常发  相似文献   

4.
一例大学生社交恐怖与自卑的综合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例大学生社交恐怖与自卑的综合治疗策略韩启放(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心理咨询中心)某一年级大学生,男,18岁,独生子。第一次会谈:该生谈到,他很怕人,特别是对同寝室里那位较魁梧的学生,以及进行健身锻炼的学生,看到他们浑身隆起的肌肉,心里很怕.至于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当社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比如没有人交谈或是和周围人的关系都很表面化,人会因孤独而烦恼。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孤独与孤立是不同的,不仅关注人们社会交流的数量,更加关注对于社会交流的质量的感觉,也就是对社会关系的个人满意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会时常感到孤独。甚至那些经常被人围着或是和别人交往频繁的人也会感到孤独,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交需求没有真正被满足。  相似文献   

6.
线上社交焦虑指个体在社交媒体交往情境中感知到的紧张和恐惧等人际负性体验,包含隐私担忧、交往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三个方面。线上社交焦虑可以通过质性分析法、实验诱发法和问卷测量法进行研究。线上社交焦虑既会受到社交媒体自身特点、个体特征因素、网络欺凌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会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后效。未来研究者需要开发有效的本土化测量工具、探索其形成和作用机制、关注线上社交焦虑悖论以及推动对其干预。  相似文献   

7.
<正>青年人往往是人口中高度数字化的群体,QQ、微博、微信这些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年轻人的主要交往方式。然而有调查发现,“社交媒体使用的增加与自尊心降低相关”,社交媒体可能会损害数百万年轻人的自我感知,自尊和自我形象。这是因为使用这些社交网络会迫使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提供的理想形象之间进行持续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害怕老鼠、蜘蛛,有的人害怕与他人交往,有的人害怕雷电、登高,所有这些都是恐怖的表现。一般来说,恐怖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成分。恐怖反应是一种自我防卫、回避危险、保证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但如果恐怖反应异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孤独感的社交需要理论认为孤独感是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反应,强调孤独感的情感或感受层面;认知加工观主张孤独感的产生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强调孤独感的认知成分。同伴交往4个水平上的变量会影响到孤独感的产生,而孤独感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也会对同伴交往产生不良影响。未来研究应该多从家庭功能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孤独感的产生机制,对孤独儿童的干预研究也有待开展  相似文献   

10.
社交,是现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许多性格内向的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并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说话结巴和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怖症”。一、社交恐怖症的表现 A.我的性格比较孤僻,而且越大越怕接触人,原因是我从小肠胃不好,总是放屁,人  相似文献   

11.
酒作为人类发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已经以各种各样的姿态融入到了人类的生存活动中。通过介绍日本酒文化剖析日本人酒文化与日本人社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尚存争议, 这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起到的调节作用有关。中等强度的社交媒体使用会产生社交媒体心流体验, 使注意集中于目标信息, 并为个体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奖励和情感支持, 对执行功能有益, 但高、低强度社交媒体使用则会损害执行功能。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影响执行功能的“剂量效应”以及社交媒体使用类型对执行功能的具体影响, 还应关注不同认知水平的个体, 以进一步明确社交媒体使用与执行功能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开放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社交面不断拓宽,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参与社交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任何男女即便结  相似文献   

14.
人真是活得很辛苦,上学课业重,上班竞争激烈,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往来奔波累,更不要说失业、看病、住房等社会问题的困扰了。残酷的竞争考验着我们的生存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职业微笑”“社交恐怖”等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有问题了,我们的身体还能健康吗?比如人们都知道的气大伤肝。  相似文献   

15.
正青蛙汁是什么东西?说来有些恐怖。住在南美洲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处的迪迪喀喀湖附近的一些部落居民,会把青蛙和秘鲁玛咖等材料混合在一起,榨成又苦又腥的绿色汁水,他们坚信这种"饮料"是一种灵丹妙药,能够强身健体、解除疲劳。就是这么恐怖的一种奇葩饮品,却被中国女孩邓深喝过。那时,她正在秘鲁攻读环境科学硕士学位,利用假期到迪迪喀喀湖旅游,深入到居民家中做客,被当作贵宾招待,于是有幸品尝到这种令她"终身难忘"的青蛙汁。岂止是青蛙汁,邓深尝过的恐怖食品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羊  相似文献   

16.
以590名青少年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会对青少年的抑郁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考察睡眠质量和焦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与抑郁和睡眠质量三个变量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不会对青少年的抑郁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但是过度使用会通过睡眠质量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移动社交媒介的过度使用会使青少年睡眠质量变差,从而使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21,53(3):273-290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65项研究(70个独立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8, 95% CI [0.34, 0.41]);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社交媒体使用测量指标和社交媒体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性别、年龄、错失焦虑测量工具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和数字恰到好处假说的争论, 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也会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错失焦虑。防止社交媒体过度使用, 尤其是引导大众合理使用以图像为中心并且开放度较高的社交媒体有助于错失焦虑的缓解。  相似文献   

18.
社交情境和消费情境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是社交电商的重要特征, 然而这种相互转换在现有社交电商采纳行为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交-消费转换概念的提出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研究不足。社交-消费转换是指用户从社交情境到消费情境的转换过程。基于边界理论, 从社群和用户两方面系统分析社交-消费转换的影响因素与促进机制, 有望构建体现社交电商专属特性的新理论, 帮助人们更加完整地理解社交电商采纳行为, 并为促进社交-消费转换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建议。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1)社交电商中社交-消费转换的内涵与外延; (2)社群边界整合供给对整合型社交边界与社交-消费转换的影响; (3)用户边界分割偏好对整合型社交边界与社交-消费转换的影响; (4)社群边界定制氛围对整合型社交边界与社交-消费转换关系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化身是虚拟世界中的一种重要的自我呈现方式,化身特点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即普罗透斯效应(Proteus effect)。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采纳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虚拟情境模拟",对普罗透斯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仅系统考察了虚拟社交情境中化身的效应,而且着重考察了社交情境这一情境因素与羞怯这一人格因素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最终表明:(1)普罗透斯效应受到情境因素(社交情境)和个体变量(羞怯水平)的影响。(2)社交情境调节了化身的效应,进入社交情境中化身主效应显著,而在维持社交情境中主效应不显著。(3)在维持社交情境中,普罗透斯效应受羞怯水平的调节。低羞怯个体的社交表现水平比高羞怯个体更易受化身影响。(4)高低羞怯个体之间的差异产生于认知层面。  相似文献   

20.
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儿童不参与社会互动并频繁表现出独自消遣的行为。社会退缩有多种亚类型,其中社交淡漠指儿童仅仅喜欢一个人独处,对社会互动没有兴趣。有趣的是,社交淡漠的适应功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交淡漠行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较少产生适应困难,在心理与情绪适应方面尤为明显;但其在集体主义文化里却会引起多方面的适应困难。这种差异可能与文化价值观的内涵有关,也可能与特定国情有关。未来的研究亟需提高研究方法的多面性,关注年龄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进行直接的跨文化比较,探索与文化相关的风险与保护因子,以及关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