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洪是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神学理论家,他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不仅反复论述了神仙不死、神仙可学、学仙方法(注1)的宗教思想及其炼丹术,而且还在许多地方论述了当时的各种道士,他的这些论述,成为我们探讨、研究道教道士的宝贵资料。从历史上看,道士是由方士演变而来。而所谓方士主要是指起源于战国燕齐一带近海地区的中国古代好讲神仙之说或奇方异术者。如秦之徐福,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  相似文献   

2.
九斤姜     
有一位富人,家私丰厚,总想作神仙,偶得一位仙翁告之曰:“行善积德。”于是为表决心便自改其名曰“积德”。于平日里做些好事,修盖庙宇,设香坛,每日必跪于坛前祈祷数次,坛内香火未断,且燃的都是九文钱一支的“马蹄香”。转眼三年过去了,所剩家私无几却仍虔诚地焚着马蹄香。仙翁得知,便欲点化,于是化作一卖姜老者在其门前等待,积德欲买一斤姜,老者搓一盘问:“一斤否?”积德见是三斤,又觉老者不识枰,于是曰:“一斤。”见有如此便宜之事,便又买两盘,九斤姜却只付三斤姜钱。积德欣喜欲走,老者却化为仙翁痛心曰:“仅仅九斤姜抵去三年马蹄香。”积…  相似文献   

3.
王驰 《中国道教》2006,(6):40-43
古老的中国道教,自其创始以来便不断追求着超越世俗的神仙理想。而遍布于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多有为道教“洞天福地”者,从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道士们在实践长生成仙道路上坚实而又凝重的足迹,并以大量的古迹遗存成为道教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在山东半岛西南部的大海之滨,有一座被人们称为“神仙窟  相似文献   

4.
吴筠师承考     
吴筠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道士,但他到底于何时正式加入道教组织?他的老师是谁?现有文献说法不一。《旧唐书》本传云:筠“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又《新唐书》卷一九六《吴筠传》称:“天宝(公元742—755年)初,召(筠)至京师。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究其术。”  相似文献   

5.
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见识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天”。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秀蔽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们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成为历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争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称之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里,飘忽着一个庞杂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间俗神,还有历代帝王加封的真人,无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在著名的道教胜境——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一位年过半百的道士,名叫刘诚山。他是河南省内乡县赤眉乡刘家沟村人。一九六七年在武当山拜师入道,现在武侯祠协助朱宗常老道长管理道教事务。提起刘诚山道长,南阳地区的许多群众,都很熟悉。因为他是一位积极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济世利人的好道士;  相似文献   

7.
陈玲 《中国道教》2005,(6):33-36
一、道教学者:李淳风李淳风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是道士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的父亲李播曾出家为道士,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记载:“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撰自见”。这么说来,“李淳风出身于道士之  相似文献   

8.
道教养生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越利 《中国道教》2001,(4):41-45,47
宗教最主要的功能是给人以精神慰藉 ,提供一种精神寄托。但道教不仅关注人的精神 ,还珍重人的肉体 ,重视医学 ,精通养生。这一特点在诸多宗教中显得很突出。文献记载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百岁道士还是著名的道士医生 ,均代不乏人。有人统计 ,六朝道医占当时全部医生总人数的 2 8.7%。在民间 ,过去百姓说“十道九医” ,道医董奉、鲍姑、孙思邈、韦慈藏等被奉为医神或药王 ,享受祭祀。因此 ,在近代道教学中 ,少不了道教医学一科。道教养生学是道教医学的一部分。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说法 ,仙首先是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9.
王驰 《中国道教》2013,(2):41-42
他们来到这一方净土,就是要走上一条超越自我、内外合一的修仙之路。《太霄琅书经》有云:"人行大道,号为道士。"一有向道之念心,即得神仙之感应。道历四千七百一十年(2013),上元佳节甫过,47位年轻人自大江南北汇聚于上海松江东岳庙。他们与道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真道士每日必做的《早坛功课经》中,有一首被老修行称之为“澄半年”的经韵,这就是《早坛功课经》开卷第一韵——“澄清韵”。既是“澄清韵”,老修行为什么给它起个别名叫“澄半年”呢?原来,过去道士学习经韵靠的是师徒间的口口传授方式。音乐部分没有现成的可供学习的乐谱。师父传授时,以右手代“铛子”,左手代“钗子”,唱一句,手拍老三板“当当,请”。徒弟一句一拍地跟着学。依传统的教授方法,加之“澄清韵”音乐结构较难掌握,故需半年时间才能学会并唱好此韵。因此,“澄清韵”便有“澄半年”之别称。  相似文献   

11.
黄大仙信仰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为人们描绘的神仙世界和流传的神仙故事,在中国民间世代相传、家喻户晓。黄大仙是道教史上著名人物,东晋道士,是道教中的得道真人之一,对信仰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黄大仙信仰的历史起源1、黄大仙的民间传说和文字记载历史上,浙  相似文献   

12.
试谈步虚韵     
步虚韵也叫步虚声,是道教历史上最早的曲子之一,也是道教徒最常用的经韵之一。据《渊鉴类函》卷三百九,道部·道士三及汪汲《词名集解》卷二引《吴苑记》:“陈思王游鱼山,闻岩里有诵经声,清远寥亮。顺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相似文献   

13.
等待     
从前.有一小伙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他早早地来到约会地点.左等右等不见姑娘的身影,就焦躁地坐在树下长吁短叹起来:这时候.一位神仙出现在他的面前。“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神仙说,“我送给你一个扣子,你回去把它缀在衣服上,要是遇到不得不等待的时候,只要把扣子向右轻轻一转,你就能跳  相似文献   

14.
<正>神仙传记是专门用以记载仙人变化飞升等灵异故事的一种形式,题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被认为是"现存神仙道士传记中收罗最富的一部",在卷四十五《吕岩》一则中道教神仙钟离权以"黄粱梦"来度脱吕洞宾,他以神奇道术入"梦",在有限时间内让吕洞宾历经人世沧桑而得悟正道。  相似文献   

15.
道士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的话:已故吉冈义豊教授是日本研究中国道教的专家。他最后一本书是《追求长生》,1970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书中194页至228页介绍了“道士的生活”,主要讲的是解放前夕北京白云观道士的生活。1979年美国研究道教的专家荷尔姆斯·韦尔奇教授和法国研究道教的学者安娜·塞德尔合编了一本中国宗教论文集,题为《道教的多面性》,由耶鲁大学出版。书中收入了有关“道士的生活”这一章,  相似文献   

16.
神仙传说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的神仙传说之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知名度最高。干春松著《神仙传》便指出:“在众多神仙真人中,在民间风头最劲、影响最大的当非八仙莫属。……在八仙中最为著名,传说最多的要算吕洞宾了。”其生卒年不详,相传他本为唐末文士,名岩又名岩客,字洞宾,自称回道人,后世称为回仙。河中府蒲坂县(今山西永济西)人,唐德宗时湖南按察使吕渭之孙,海州刺使吕让之子。另外,又有唐宗室、江西人、京兆(长安)人等说法。据传,他曾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应进士试,不第,遂归隐华山,幸遇道士钟离权,随其修炼,终得成仙,…  相似文献   

17.
修仙诗赏析     
大概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有一些方士吹嘘说他们能炼制不死之药,鼓吹吃丹药可成为不死的神仙。自此以后,追求神仙长生术就成为许多皇帝的重要课题。其实,所谓神仙和长生药都是没有的,只不过是方士们骗取名利的一种手段而已。唐代诗人李贺就写过一首讽刺当时皇帝追求神仙长生术的诗: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针对炼丹成仙,明代人王廷相指出,清心寡欲,保证饮食卫生的营养,是养生的大道理。炼铝丹,变金石,吃了不死,与道理不相符合。服食金丹,非但无益于人寿,“反以戕生矣”。他曾写了一首从生死的辩证角度证明成仙虚妄性…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仙李白,由于傲视权贵,愤世嫉俗,遭到当朝权臣的谗毁,结束了不到三年的“供奉翰林”的京城生活。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遂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自《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接着他托请北海高如贵天师为自己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老子道观)。它表明李白既是一位虔诚的道士又是一位诗人。 唐代开元之后,李白看到权臣更加专横。  相似文献   

19.
道士王玄览,本名晖,法名玄览,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死于武周神功元年(公元六九七年),享年七十二。其生平事迹据王太霄《玄珠录·序》载:“年十五时,忽异常日,独处静室,不群希言.自是之后,数道人之死生,童儿之寿命,皆如言,时人谓之洞见.至年三十余,亦卜筮数年,云不定,弃之不为,而习弄玄性”。所谓“洞见”之类,不过为了称颂之而故神其说,不一定真实,但从这里说明了他很早便对方术玄理发生兴趣。以后他对《道德经》和神仙方药等均有一定的研究。曾与二三乡友往造茅山,行至半路,觉同人非“仙才”,遂却归乡里,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证,于是行坐起住,唯道是务。他对道、佛二教的经教,均留心研讨,燕收并蓄,故他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渊源于道家而杂有佛家色彩。年四十七,益州长史李孝逸曾召见他,对他深表敬爱。六十多岁时,曾因事系狱  相似文献   

20.
道人与“懒”很亲切,从昔日的道家“商山四皓”、“竹林七贤”,到后来的道教“睡仙”陈抟、“赤脚大仙”董清奇等等,都莫不以“懒”而闻名。后人总结出这样一句话———“馋当厨师懒出家”。“懒”俨然已经成为自命清高的出家僧道们的一种共同特征与标志。当年道教北五祖之一的钟离权祖师也曾自号“天下都懒汉”,意为其不与世人相争斗,懒于争夺功名利禄,并非他是个本性懒惰之人。试想,修道本来就是件玄之又玄、难之又难之事,倘若真的懒惰,又如何能够修成神仙?同样,传道度人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神仙若本性懒惰,又如何肯去普度众生?后世有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