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对含有类别指称对象语篇心理加工过程。实验1采用命名法,实验2采用眼动记录法。结果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被试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逐渐增多,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对类别指称概念的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各年级被试表现出对类别指称对象激活的增强;大学生组被试还表现出对非指称对象激活的抑制;激活是立即发生的认知过程;抑制则是延缓发生的认知过程,且是一种策略性的控制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工作记忆、两个前提间的关系以及表达方式对线性三段论推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2(表达方式:肯定、否定)×2(前提间的关系:同质、不同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的混合设计。通过分析总注视时间、第一次注视时间、第二次注视时间和回视,发现线性三段论推理过程既有语言加工的参与又有表象加工的参与。推理过程中的语言表征过程和空间关系的建立都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语言表征和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工作记忆与汉语歧义句加工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符合“VP+N1+的+N2”格式的述宾型歧义短语组成的句子为材料,采用2×2的混合设计,即2(工作记忆广度:高、低)×2(续接方式:偏正、述宾),采用眼动记录法,考察被试对歧义短语的语义加工过程。结果发现:(1)在无前语境的暂时句法歧义句中,不同的续接方式在句子的最初加工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而在最终的理解过程中作用显著。(2)工作记忆高有利于句子的理解,但对歧义短语的两种意思的提取和保持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EyelinkⅡ眼动仪为工具,考察在移动窗口条件下不同工作记忆容量读者的阅读差异。实验为5(窗口大小:1个字、3个字、5个字、7个字、4×25个字)×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混合设计。结果表明:随着窗口大小的增加,阅读时间、注视次数、眼跳次数显著减少,阅读速度显著加快,眼跳幅度显著增加。与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相比,高工作记忆容量被试能够更好地整合文章信息,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相似文献   

5.
以围棋业余棋手为被试,采用2(大局观:高分、低分)×2(机敏轻灵:高分、低分)的被试间设计,通过眼动分析技术来探寻机敏轻灵和大局观两个弈棋风格维度存在的眼动证据。结果表明:(1)机敏轻灵维度的高低可以从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注视次数三个眼动特征上加以区分;(2)大局观维度存在兴趣区数目、回视次数、眼跳次数、注视次数和平均注视持续时间等五个眼动指标。研究认为,眼动指标为弈棋风格的机敏轻灵和大局观两个维度的存在提供了客观证据。  相似文献   

6.
张璇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10,42(7):727-734
本文探索了工作记忆容量对语篇理解中重读效应的影响。采用阅读广度测验对工作记忆容量进行测量, 筛选出高、低广度两组被试。并采用听觉动窗实验范式, 比较两组被试在语篇理解中即时加工时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重读效应受到工作记忆广度的显著影响。对于低工作记忆广度被试, 一致性重读促进语篇理解, 不一致性重读阻碍语篇理解; 但对于高工作记忆广度被试, 一致性重读的促进效应和不一致性重读的阻碍效应都不显著。另外, 只有在不一致性重读条件下, 低广度者语篇理解的即时加工时间显著多于高广度者, 而在一致性重读和无重读条件下则没有显著差异。最后用工作记忆的控制性注意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国  徐慧卉 《心理学报》2010,42(2):185-192
采用眼动技术, 以句子阅读过程中, 句子不同区段的首次注视时间作为句子即时性加工的指标, 回扫次数和总的注视时间作为句子非即时加工的指标, 考察了非熟练的汉-英双语者,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英语)暂时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 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 在句子不同区段的首次注视时间和总的注视时间均短于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 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的回扫模式相似。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非熟练的汉-英双语者,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既影响英语句法歧义句即时性的加工, 也影响非即时性的加工, 即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既影响英语句法歧义句初始的句法加工过程, 也影响句法的重新分析过程。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根据Fan范式编写实验材料,以眼动仪为工具,选取4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不同Fan范式下工作记忆对记忆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容量低的条件下,目标项与干扰项的错误率存在显著差异(F=3.72,p<0.05),不同地点Fan等级的反应时存在非常显著差异(F=5.55,p=0.00)以及注视点数存在显著差异(F=3.50,p<0.05)。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对记忆提取的结果有影响,眼动能够有效反映记忆提取的过程,实验支持独立因素眼动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为被试,在机控速度(240字/分)条件下,如何在单行呈现动态文本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绩效。实验采用2(呈现方式:引导式、RSVP)×2(年级:三年级、五年级)×2(窗口:5字、10字)的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在呈现方式上,平滑滚动引导式优于RSVP,更受被试偏爱;(2)在两种呈现方式下,五年级的阅读正确率显著高于三年级;(3)与平滑滚动引导式相比,窗口大小对RSVP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记录和分析被试的行为和眼动指标,本研究试图探讨不同工作记忆负荷下,形状干扰对聋人与听力正常人不同视野位置上刺激信息捕获注意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形状干扰刺激虽然没有影响被试视觉加工的认知绩效,但被试的眼动模式会由于工作记忆负荷的改变而改变,高工作记忆负荷时,有形状干扰的注视次数高于无形状干扰。(2)工作记忆负荷、视野位置影响被试视觉加工任务的完成,被试在不同视野位置的加工过程表现出不一致的眼动模式。(3)聋人视觉加工在高工作记忆负荷时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其对不同视野位置的信息加工及形状干扰所产生的注意捕获效应与听力正常人一致。  相似文献   

11.
指代者对其先行词可提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实验,考察了在理解含有指代法表述的句子过程中,指代者对其先行词(即所指者)的可提取性的影响及其与先述参与者可提取性上的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指代者对所指者的激活有促进作用,对非所指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了所指者的可提取性;(2)指代者对所指者和非所指者的这种作用有一定的时间进程;(3)指代者对所指者产生作用的时间进程随指代法表述的特性而变化;(4)句子先述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是一种较普遍的认知现象。它与指代法表述中所指者的易提取性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指代法表述或者增强先述参与者可提取性的优势,或者会消除这种优势。  相似文献   

12.
Accessibility of potential referents following categorical anapho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4 experiment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accessibility of potential antecedents that were either referents or nonreferents of categorical anaphors using several methodologies. In 2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using an immediate probe recognition task, the authors replicated previous findings of inhibition for nonreferents following categorical anaphors. In Experiments 1-3, naming times to nonreferent probes were inhibited, but only at a delay and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Eye movements were monitored in Experiment 4, and reading times were found to be slower in end-of-sentence regions following the remention of the nonreferent but not on the nonreferent itself.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creases in nonreferent accessibility are due to postanaphoric processes, such as integrating the nonreferent into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are not due to more immediate changes in activation occurring as part of the resolution process. Further, some inhibition effects may result from the use of probe tasks that require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3.
使用Reed设计的有意遗忘研究范式,以194名小学二、三、四、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的差异,探索抑制机制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及儿童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结果表明:1)大学生被试和儿童被试之间的有意抑制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2)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呈递增趋势;3)儿童的有意抑制能力发展在三年级,9、10岁可能存在一个敏感期。  相似文献   

14.
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有和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材料,采用2×3×2混合实验设计,对小学三到五年级的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优儿童的JOL监测判断水平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差异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的JOL判断等级显著低于学优儿童;(2)在自定步骤学习过程中,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困难儿童能够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决定其学习时间的分配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元记忆控制能力,但其分配策略的有效性不高;(3)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水平和学习时间分配策略从小三到小五在缓慢提高;(4)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存在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网格在工作记忆中对视觉客体位置编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n-back范式,通过客体位置的确定性和网格出现的不同认知加工阶段,探索了网格线在空间工作记忆视觉客体位置记忆中的作用机制.实验1的结果表明,被试将依据客体的位置确定性强弱来选择类别编码或坐标编码.实验2的结果显示,网格在识记阶段可能有利于位置记忆,而在提取阶段可能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视觉工作记忆更新操作过程独立于刺激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2被试内设计和2-back视觉工作记忆更新任务,探讨不同刺激类型对任务的影响,并且分离更新任务中的操作与存储成分。结果发现,字母、具体意义的汉字、抽象意义的汉字以及图片的更新任务成绩没有差异,表明更新是一种程序化的认知过程,独立于刺激类型;不同材料的再认成绩存在差异,字母的再认率低于其它三种材料,汉字的再认率也略低于图片,表明更新任务中的存储与更新操作是相互独立的过程,在作业任务上可以产生分离。  相似文献   

17.
In two experiments, the locu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long-term memory recall was examined. Participants performed categorical cued and free recall task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ynamics of recall we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 hierarchical-search framework.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in accordance with recent theorizing suggesting a strong relation betwee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retrieval from long-term memory.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ategorical recall are partially due to differences in accessibility. In terms of accessibility of target information, two important factors dri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 and low-working-memory-capacity participants. Low-working-memory-capacity participants fail to utilize appropriate retrieval strategies to access cues, and they also have difficulty resolving cue overload. Thus, when low-working-memory-capacity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specific cues that activated a smaller set of potential targets, their recall performance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high-working-memory-capacity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