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其个人自由所受到的限度是什么?这种限度,可不可以被认为是人们自由的桎梏?个人有无权利破坏或超越这种限度?自由,确是被公认为是人们应该享有的一种极重要的权利。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权。但是,人人都为所欲为地滥用自由权,那末,人们的一切自由  相似文献   

2.
庄子和萨特虽然都不约而同地呼唤自由,但他们关于自由的理念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庄子的精神自由是消极的,萨特的心灵自由是积极的。庄子认为要想实现自由理想,就要顺任自然、“洗心去欲”;萨特则认为“人命定是自由”,实现自由理想,就是要让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勇于自我选择、自我造就、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3.
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差不多每次政治运动,每个政府,每个政党,甚至教会,都设法表示是自由的支持者。在这个大多数人受压迫、甚至缺乏基本人权的时代,谁也不承认自己是自由的敌人。今天自由就象母亲一样,谁都喜爱它,至少在口头上。可是现在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的现代哲学家殷海光和冯契虽然在政治理想和学术取向上有很大的不 问,但最终都把自己的学说归宗到对自由问题的研究上,都把个人自由的实现看作是理想社会的 标志。殷海光由对“内在自由”的关注和阐发,提出了“健全的自由”的理想,进而对各种“镇制”制 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冯契则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平民化的自 由人格”的理想,进而对专制主义和拜金王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文章认为,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 不是天然的敌人。作者通过对西方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之间的可通约性的 分析,对当代中国自由理想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国人多地广,宗教教派又很多,宗教信仰也不一致。因此,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各教派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的大问题。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  相似文献   

6.
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中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所有权和占有权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在他那里,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自由没有所有权,但对自己的劳动能力有所有权,可以任意转让。诺齐克把劳动能力、个人财产,甚至生命、自由,都当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马克思的观点同洛克和诺齐克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劳动能力不是可以任意转让的私有财产。洛克和诺齐克的理论都无法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正义的社会,我们必须要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而造成理智不成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懒惰,二是怯懦。这是人自身的缺陷对启蒙的阻碍。然而,排除这些因素,启蒙所需的只是自由。康德区分了两种自由。公开和私下运用理性的自由。这样一来,只要有一个开明的君主能允许自由,那么启蒙就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常常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之一,甚至被说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最高命题"。但恩格斯在1894年的一封信中引用这段话时是有保留的。这个保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中,对于"自由"的意义及其在自己思想中的地位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差异,甚至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宣传的"内外有别"。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9.
程国斌 《学海》2005,(1):108-112
一般的自由理论都将道德自由视为一种天赋权能 ,但道德自由本身是一种依赖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东西 ,它不仅需要在追求个体自主性的西方文化传统下展开 ,还与自然生殖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谈论道德自由时 ,应当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从一种先验定在的、对历史经验的逻辑解释 ,转变为从主动承担责任出发 ,创造人类未来的、自由本质的道德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不断扬弃和对自己新世界观的逐步阐发的过程中来规定个人自由概念的。马克思的个人自由概念,即思辨理性自由、哲学人道主义自由与劳动自由既相互关联又有质的差别,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原则,也反映了个人自由发展的现实历程。  相似文献   

11.
张文涛 《现代哲学》2006,(3):122-128
尼采的很多言词都容易被误解,尤其他笔下的创造、自由、上帝死了这些启蒙话语;其实,这些话语在尼采的思想整体中有特殊含义。尼采对这些话语的使用,是一种挪用;通过将其作为自己的修辞面具,尼采一方面隐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启蒙知识人的特定态度。  相似文献   

12.
休谟关于自由有三种表述:自发自由、中立自由和自由.其中,自发自由就是自由,两者都与强制对立,与必然一致,而中立自由则是必然的缺无.他采取相容论立场,认为一个行动既是有原因的,又是自由的,一方面通过批驳中立自由巩固心理决定论,另一方面通过反驳彻底决定论在宗教上的运用以巩固自由学说,最终让心理决定论和自由学说一起为责任奠基.然而,他所肯定的不受强制反而模糊了自由的含义,并且,他的调和策略由于避开了相容论的关键问题,因而也值得商榷.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经验论立场.  相似文献   

13.
超越自己     
种子不发芽破土而出,怎能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开花结果;蝶蛹不用力挣扎蜕变,怎能变成美丽的蝴蝶,自由飞舞在花丛中;大雁不展翅高飞,怎能傲游太空,成为人们的追求自由的向往。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超越自己的经历,在幼儿期,没有人逼我们走路,我们却试着自己站立,不断跌倒,不断站起,不断试步,终于从爬的阶段进入走的时期。然后,我们对走也不满足,又要学习跑。我们能跑、能跳、能说、能写之后,为什么我们原先所具有那不断超越自己的冲劲,渐渐消失了呢?难道我们有了谋生的本能之后,就不想继续超越自己,去追求更多的理想、向往更美好的未来了吗?很…  相似文献   

14.
论“悟”     
悟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不论是庄子的心斋、坐忘,宗教的坐禅,还是瑜伽的冥想,其方式都是自己体会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其目的都是为了解脱烦恼,消除现实中积累的烦闷,通过体会生活的自然本真状态达到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是赋予了还是否定了公民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这是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公民从事研究或创作,宣传自己无神论的主张,也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和国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的规定是统一的,符合全体人民包括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与实践     
自由是主体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考察自由与实践的关系是研究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自由的内涵与特征自由,是一个古老而神圣的概念。古往今来,无数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对它都作过多方面的探讨,赋予它以各种各样的内涵。被马克思称颂为划时代诗人的但丁说过:在以自由为宗旨的国度中,人民是能够为了他们自己而生存的,而国王和官吏则是所有公民的奴仆。这里说的是政治自由;英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弥尔顿大声疾呼:“给予我自由吧,给予我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也明确指出:任  相似文献   

17.
刘莘 《哲学研究》2012,(5):113-117,129
<正>一、精神问题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由者有能力认知规范世界运行的普遍法则,有能力知道自己既是被规范的对象又是认知的主体。作为对象,自由者承认自由意味着对必然性的认识;作为主体,自由者不仅强调对必然性的认识已经蕴含着主体为世界立法,而且强调世界只有在精神里才能显现自己。精神知道  相似文献   

18.
依据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合理活动"的内在逻辑,我们就可以将自由活动分解为两个基本方面:自由与"由自"。直观上,"根据自己的意志"主要体现"由自","进行合理活动"则主要体现自由,前者主要基于自我、基于观念,后者主要基于"我他(它)"、基于实在。"由自"是不应隐没、归附于自由概念的,它需要从自由概念中突现出来加以特别对待。由于人们时常把"由自"混同于自由之中,于是便导致在对自由的规定和理解上出现了一些逻辑上的困难。只有将"由自"从自由概念中提升出来,厘清"由自"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才能对自由有更加深入准确的把握,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由自"与意志自由、与责任担当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一个讲慈悲的宗教。佛教认为,凡是有生命的一切动物,都有灵性,他们都贪生怕死,都有生命欲。佛教大乘经典《涅经》明确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因此,佛教提出戒杀。从原则上说,佛教戒杀的重心,是不杀人。所以说,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因此,佛教的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佛教主张不杀生的宗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让一切的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再说,我们人类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是自己的生命,甚至割去一只手,或一条腿,还是要求生命的存在。但是,我们自己怕伤害,畏惧死亡,一切…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面前"梦露"是无脑美人的代名词,但在《嘉年华》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个自由、美丽、勇敢、强大的象征。梦露飞起来的裙摆、洋溢的笑容彰显着她的自由美丽,那不在意世人目光的种种风采颇具魅力。电影《嘉年华》里的女性都是独立的,个性的,充满反抗意识和力量的,所以社会不应该定义女性,女性也不应被框架所束缚,她们应该有自己的人格与自尊,当这些基本权益受到侵犯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或是道德管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