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孙天人 《天风》2006,(22):34-35
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不错,“生老病死”确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人生由“摇篮”到“坟墓”难以避免的过程。圣经说是上帝的“定命”(参来9:27),可是孔子却说:“未知生,焉知死?”看来这位誉为圣贤的学者对生死等问题似乎亦感茫然!但这对基督徒来说则不十分困惑,因为有基督福音的光照。所以孔子也说:“早闻道,夕死可矣!”因为孔子时代他无缘得听基督的福音。而今天的基督徒就可以圣经的启导解读“生老病死”了,从而能明白“生老病死”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辜玉梅 《天风》2006,(14):13
在一次教会“青年团契”的讨论会中,我们有一个计论议题:基督徒的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有人说“是奉献、舍己的人生”;也有人说“是服侍人的人生”;还有人说“是传福音、荣耀神的人生”,这些都对。但根据约翰福音15章,耶稣要求我们过的人生是多结果子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人生与谋略     
1 人是宇宙间唯一讲究谋略的动物.在人生这幕话剧中,谋略是最有影响的导演.2“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算无遗策,每度必中”,是人生的至大乐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人生的至深哲理.3 人无谋不达,国无谋不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谋略帮助将帅们在战场上克敌制胜.  相似文献   

4.
经文:诗90:9—12,弗5:15—17,腓3:12—14 人生的日子何等短暂,仅是数十春秋。圣经中比喻时光流逝,“好像一声叹息”;人的年日,“窄如手掌”。人不能延长寿数,使生命多加一刻,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传8:8)。在这有限的人生,必须爱惜光阴,努力面前,使我们在世的日子得蒙神喜悦。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的理想人格是“阿布杜拉”(真主的仆人),它建立在“认主独一”的信仰基础之上,这一理想人格是以崇拜真主的超绝性和效法先知穆圣的现实性,来完美地实现理想人生与现实人生的统一,成为宗教理想人格模式的一个典范。 有这样一则“圣训”:据艾布·沃布海卜的传述:“穆圣说:你们应取先知的名字,而真主最爱者为阿布杜拉(真主的仆人)阿布顿赖罕曼(慈主之仆人)”。这段“圣训”既表明了穆圣对穆斯林新生儿取名方面的要求,也体现了穆圣对信士们殷切的希望。同样,这则“圣训”也一语道出了伊斯兰教在塑造理想人格上的主张——即做“真主的仆人”。  相似文献   

6.
人生目的是指人的一生所追求并要努力达到的根本目标,它主要回答“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问题。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科学人生目的则正确地回答了这一人生根本问题,并且在解答人生这一根本问题时,显示了它与以往一切人生目的相区别的下述四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其余”在自然语言中有一个常用的表数量的词“其余”。孤立地看,它所表示的数量是不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却又是非常明确的。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量词。如:“该班级共有32人,其中男生10人,其余为女生。”这里的“其余”与“22人”等义(“其余”后面的“的人”省略),其所表达的数量是通过“计算”而明确的。从逻辑的角度讲,这是一个特殊的量项,其特殊性在于:一、作为一个特称量项,它的“所指”(即外延)总是确定的,这一点与“有些”不同。设用“1”表示论域,x表示已知数量,则1-x=x(即x的补集),这里x就是“其余”,“其余”就是某一已知数量的“补集”。只要论域明确,已  相似文献   

8.
人生如斯     
西洋人有一句话“This is life.(这就是人生)”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含义极深,适用面极广。你得在他们那里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阅历了好多种人生的苦境和辛酸,才会知道究竟什么叫“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我曾经在威斯康星的乡下,见过一位独自拖着五个kids的妇人(有四个孩子都是她死去的哥哥留给她的,她的嫂子丢  相似文献   

9.
孟子(约公元前371——289年),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从总体上说,他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他倡导先验的性善论,认为人人生下来都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端”,四种道德萌芽(见《孟子·公孙丑上》,以下仅注篇名)。并且认为这四种道德萌芽是天赋予人的,只要人们善于发挥理性自觉,扩充“四端”,  相似文献   

10.
妙华 《佛教文化》1994,(3):23-24
主持寄语 日前我去看望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进门吓了一跳:他在倚墙倒立!待他老人家将自己顺过来之后,问讯练的何功?老人哈哈一乐,擦擦脸说:什么功也不沾边,只不过坚持练此倒行、倒立之法有年,故尔红光满面、心气舒坦、精神头足!现在将这则趣事拿来,如果硬要比附本栏的“于颠倒中显精神”,恐读者有以为图解之嫌。但往深里想想,既然人之身体时常可以如此颠倒,其效甚佳(当然绝非人人都可去试),那么人的精神又为什么不应当“颠倒”一番——顺便建议您联系上期第25页的“人生颠倒是情痴”一块读,“颠倒”果有大乐、大悟在其中否?  相似文献   

11.
事奉     
单信 《天风》1994,(10)
在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SV)中,“事奉”一词译作“崇拜”,有时又译作“服事”。这说明“事奉”就是敬拜服事神(“事”有时也写成“侍”)。 “事奉”既然是一种敬拜,那么他服事的对象应该是专一的,圣经从来没有说要“事奉人”。相反,耶稣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4:10),又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你们不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作家安德鲁·马修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需要“晴天霹雳”。对于世世代代祈祷“平安是福”的中国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悖论。众所周知,晴天霹雳是比喻突然发生令人震惊的事情,或意想不到的灾祸。难道人生需要突如其来的灾祸袭击么?  相似文献   

13.
重担     
记得小时候,一位老爷爷曾出了一道谜语:“世上有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黄昏时三条腿走路。它是什么?”当时,没有人能猜中。他就笑呵呵地说:“你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拐杖。”“对了。拐杖现在已经成了我的第三条腿。人出生后不久只能爬着走(四条腿)——人生的早晨;长大了用两条腿走路——人生的中午;随着人生担子年复一年的增添,到了老年——人生的黄昏,就步履  相似文献   

14.
<正> 人生问题始终是中国思想史的中心内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位思想家不讨论这个题目。而探究人生问题,当自孔子始。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论孔子十分重视“仁”的观念。认为“仁”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具有“仁”的品德,是人生的目标。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人而不仁,疾之已  相似文献   

15.
周敦颐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有两部分 :第一 ,政治人生 :“政事精绝 ,宦业过人” ;第二 ,人生态度 :“孔颜之乐”与“吟风弄月”。周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是周子把政治建于其人生理念的基础之上 ,视其为人生延伸的一个领域 ,从而保持了在政坛险恶与污浊包围中的清白和高尚 ,成为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从政的典范。二是周敦颐揭示出 ,在人生过程中 ,保持一个快乐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种“乐”决非源于现实之物质性功利 ,而只能来自于人们心灵对仁义道德获取后产生的愉悦。  相似文献   

16.
何邬 《天风》2006,(6):48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传3:1-4) 死亡,应被视为人生的自然成分,这是极其真实的。这并不意味在失去心爱的人时不觉悲伤,只意味我们接纳死亡,没有困惑,因为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就像吃饭一样。肯定死亡是自然的,甚至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朋友: 大家好! 首先要说明的是对“失败”一词加上“引号”的借用。我认为在中学生这个时代里没有失败一词。因为我们还是未成年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参与、锻炼、收获,都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不仅需要成功的经验,更需要失败的经  相似文献   

18.
夏新穗 《天风》2007,(9):2-4
基督不是以色列人私有的财产,更不是西方教会的“专利品”,基督来为要拯救全世界那些愿意真诚悔改的人——以色列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神从列邦中所拣选出来的,他们是“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民23:9),圣经因此称他们为“选民”(太24:22),“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罗9:4,5)。然而,因为他们弃绝了神的儿子耶稣,不承认他是基督,并且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救恩便临到外邦人”(罗11: 11),“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8:12)。以色列人迫切盼望基督来,甚至“百姓指望基督来的时候,人都心里猜疑,或者约翰是基督”(路3:15)。既然  相似文献   

19.
清代山阴人金缨所编《格言联璧》,有“人生四看”之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说的是在人生各种关口颇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胸怀、修养和境界。而“群行群止看识见”这一“看”,说的是以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体现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20.
    
这里译出的是新托马斯派重要代表人物鲍亨斯基《通向哲学思维的道路》(《Wege zum Philosophischen Denken》,夫赖堡,1964年版)一书的第七章。作者首先比较了人与动物的同异,说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社会生物”。然后,作者谈到人的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说旧唯物主义否认人的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是肉体的功能,存在主义否认人的肉体,这都是错误的。最后,作者谈到人生问题,一方面攻击人生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无限地进步的理论,另一方面批驳否认人生有其意义的存在主义,作者披着黑色的袈裟,宣扬天启信仰,说“人生的意义必定在彼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