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各主要信仰佛教的国家都办有佛学院和佛教大学,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在清末开始办佛教学校的,但也正是学校教育的缘故,当前的佛教界似乎对"学"很重视,却忽视了佛教传统教育中"参"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佛教界世俗之风日盛的一个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对当代佛教教育中"参学"关系展开思索。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戒律是佛教本来面目的表现 ,清规则是佛教本土化的特征。晚明时期 ,佛教界在此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为了扭转佛教发展的颓败趋势 ,作为晚明四大师之一的宏 ,分别在戒律和清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针对佛教戒律的庞杂不明 ,宏对之简约 ,以使僧众有所依规 ;针对清规的日益世俗 ,宏制定《云栖规约》 ,以别僧俗界限  相似文献   

3.
杜钢 《法音》2009,(12):19-23
印光大师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其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由道德伦常、因果报应与净土法门这三大部分所组成。这些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佛教信众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体现出浓厚的净土宗教育的特色,从而将佛教信众的世俗生活与对净土法门的如理修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契理契机.简便易行,这也使得印光大师的教育主张得到了广大佛教信众的接受和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往研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妒忌的研究上,却没有对被妒忌给予足够重视。在厘清被妒忌内涵及其矛盾体验的基础上,明晰被妒忌的理论基础,揭示个体、领导与组织、文化因素对被妒忌矛盾体验的影响,并从弱化策略和强化策略两方面分析被妒忌者消减或强化他人妒忌的应对策略,明确个体认知评价、文化和被妒忌者应对策略选择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在组织和中国文化因素分别与被妒忌的关系、被妒忌者的认知偏差和应对策略、被妒忌和结果之间的二元机制方面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5.
阳光书系     
<正>《世俗主义世界观:为世俗主义的道德和政治辩护》该书对世俗主义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从无神论、宗教批判、自由的非宗教言论、道德自律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世俗世界观,坚定地维护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传统,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必要性,分析了亚伯拉罕一神教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日渐衰败的现象,主张政教分  相似文献   

6.
正一、早期佛教的传入与"格义"佛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主要为小乘禅数之学,其虽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但却没有使佛教本身得到较好的传播。究其原因,一者汉末之前儒教这一处在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压倒性的优势排斥着外来的宗教,特别是一种与自身入世的价值取向相异的出世哲学;二者印度佛教小乘之学本身并非一种适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当今有五分之一的人不信仰任何宗教,在书中,这些不信仰宗教信仰者包括无神论者、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还包括天主教传统的叛逆者、世俗的犹太人,以及数百万的不参加任何宗教组织的人。这些人形成的团体已经越来越有组织地遍布于全国各地。该书对美国当代世俗主义的历史做了系统的、富有意义的考察,出版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庙产兴学”问题再次突显的背景下,辛亥以后江浙地区佛教界注重与世俗力量的互动,佛教教育的办学实践反映出中国佛教界“办学兴教”的自觉意识。在办学模式方面,江浙地区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现代化的学制体系,体现出平衡内外学的特点并逐渐成为后来佛教教育办学模式的主流。近代佛教关于办学模式的争论关涉宗教教育的特殊性,即信仰与理性的张力问题,这一争论一直伴随着近代以来佛教教育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浙江温州民间念佛诵经结社集会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温州佛教在俗信众念佛诵经结社集会比较活跃,有其历史传统,也有时代特色。本文依据地方历史文献和社会调查两方面资料,对其进行试探性研究。社会调查主要在温州南部沿海的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进行。一、温州佛教民间念佛诵经结社集会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增肇是著名的佛学家。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因深得罗什的般若空宗理论,被誉为“秦人解空第一者”。“空”是佛家哲学里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很多没有学过佛教哲学的人都听说过佛教的“空”,在一般民众中,“四大皆空”往往成为佛教的代名词,似乎一切皆空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佛家的“空”是有特定含义的。佛教说“空”,并不是说空无所有,也不是指一空皆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佛教所说的修行和解脱也就显得没有意义了。佛教是一种重视智慧的宗教,智慧在佛教里面被称作“般老…  相似文献   

11.
在宗教组织的现代化路径上,践行社会公共服务和举办社会教育事业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立足于此,本文以香港啬色园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事业为例,并相较于香港基督教组织和佛教组织在这两方面的社会成效,简要探讨了道教组织的现代化问题.笔者认为,立足公民社会和更好促进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现代化,在逐渐革新自己作为宗教的相关要素的同时实现自己面对新时代和面对未来的华丽转身,已是道教在现代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实现这一关键的重要举措,则是首先在组织现代化的层面上大兴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没有这两方面的相互补益,则组织现代化的实现不可想象;而没有组织的现代化,就意味着没有与现代社会相沟通和交流的通道和平台.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迄今千余年,经六朝隋唐,大乘佛理在中国独得发扬光大,此则为中立足以自豪者。然近年以来,佛教颇有衰落之势,普通人对佛教亦有误解辞,甚旦斥教徒为寄食阶级,佛理为无益社会。实则佛理并非无益社会,教徒亦不当为寄食阶级。普通人之所以有此误会者,乃由于佛理之未能通俗,社会之日趋混乱,而明了佛理之人又未能尽其分所当为,使佛理推用于社会。是故今后改革佛教应从两方面下手,第一,应注重佛理之发挥,第二,应尽量使佛理应用于社会。关于前者,须知佛教本质乃以理证为本,放理不得发扬,则教不能兴盛。理得显…  相似文献   

13.
对法轮功的种种行径,几年前早已看破并予以批判的,是佛教界的有识之士。然而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邪教泛滥,造成恶劣影响。佛教是教育。佛教是释迎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一理念,许多人不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意为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比如,在《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说,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乐者。不过,佛陀对此也有开许: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因此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人们修行,这是得到佛陀赞许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度  相似文献   

15.
虽然传统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些“人间佛教”的性质,但并没有真正的理论意义上的说明。一般认为近代“人间佛教”思想肇始于民国时期释太虚的“人生佛教”理念,而成熟的“人间佛教”理论形态则是在释印顺那里才得到明确建立。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之一的释印顺,其著述卷轶浩繁,但他的思想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即对“人间佛教”思想的阐发与激扬。释印顺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人本性”,这可通过五个基本概念予以略观:一者“人”概念,二者“人间”概念,三者“佛”概念,四者“佛教”概念,五者“…  相似文献   

16.
正通过对美国有组织的世俗主义者进行第一次社会学调查,该书揭示出其中一部分人如何通过激进主义团体创造出一种新的、有凝聚力的无神论身份;认为无神论的重新兴起是对1980年以来美国政治中宗教狂热复兴的反应,无神论者感到在公共领域里被忽视,于是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应对,包括建立社团。该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相似文献   

17.
舍身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理念,也是实践法门。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舍身思想一直广泛地存在于佛教的思想脉络中。舍身本生是舍身思想的集中体现。《大方便佛报恩经》中的四则舍身本生是为解释"孝"的问题而说,以孝行来解释舍身之行,再扩展到慈爱,将佛教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结合起来。但佛教伦理不停留于孝慈,而是重新构建社会认知,而且以孝慈为基础进一步推演佛教伦理。在佛教伦理改造世俗伦理的同时,世俗伦理也成为了佛教伦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现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人只能以自身已有的文化视角去审视异质文化,理解始于"前理解"而完成于"视域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即是中国人以中华文化不断理解和述说佛教的过程,必然会融入中华文化之中。佛教在唐代初步完成了佛教中国化进程,形成了具备"儒式出世观"特点的中国佛教形态,即"佛教儒行合而为一"。这亦不违背佛教"二谛"建立,胜义空性("胜义谛")建立于世俗缘起("世俗谛")之上:构成中国僧人"前理解"的中华文化即是"世俗谛",在唐代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这是唐代中国社会的约定俗成,而"二谛"建立本身就是"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9.
论坛荟萃     
汤一介 :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一、关于文化的双向选择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甲、乙两种文化互相选择的问题 ;二是原有本土文化和传入的外来文化两者之间的双向选择问题。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为例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 ,不仅原有文化要选择、吸收并加以消化外来文化 ,而且外来文化也需要改变原有某些成分 ,以适应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要求。二、文化的异地发展和单向流向。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并在中国发展壮大 ,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异地发展和单向流向的例子。因为中国文化 ,如儒学和道学等思想并没有相应地传入印度 ,这…  相似文献   

20.
佛教有神灵,这是有目可睹的事实。但是关于这个问题,需从两方面来分析认识。一是从佛教的民间化来看,佛教的神灵观的确在教徒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释迦佛为首的神灵系统中,包括了诸天、阿罗汉、阎王、小鬼等各种神祇,它们被塑成各种模样,竖立在佛教殿堂中间,供教徒礼拜。在许多佛教的著述中也记有神灵的大量故事,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二是从佛教的基本理论来看,释迦牟尼创教,旨在解决人生的问题,因此小乘佛教认为,每个人的宗教生活是一个自修自度的过程,解脱涅槃依靠的是每个人的自力,即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