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理论进行了讨论,引起了许多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自从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著名论断以后,在广大群众和理论工作者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论断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意义,多年来已有不少的论述。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否也是辩证唯物论中的重大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以及这一提法本身是否科学,从未开展过公开的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哲学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于今年初在广州再次举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六十多位哲学理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的“两变”命题是科学的命题。对“两变”命题的意义和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既不要随意“拔高”,也不能低估。大家除了从“两变”命题与哲学基本问题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上进一步探讨了“两变”的含义外,着重就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  相似文献   

3.
现代信息利学证明,人类从物质到精神的反映,是借助于信息作为中介完成的,信息是人类社会、生物等不同领域联系的一种重要的中介。过去人们研究认识,只讲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而没有探究物质与精神、意识之间,有无中介环节。现在看来信息就是这个中介环节,是联系实践与认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媒介。外部世界对于人的影响在人的头脑中反映成为人的感觉,人接触的事物现象可以类比为信息源,感觉起着检验信息的作用。感官是人类感受信息的器官,它产生的反应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传输系统,即通信系统,大脑则起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4.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5.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理性认识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地存在着一个观念的中间转化环节,可以称之为“实践观念”。文章从理论、事实和哲学史等方面论证了为什么存在中间转化环节,并分析了“实践观念”的含义、内容、特点及其在认识总过程中的地位。此文关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如何实现的论述有启发作用,值得一读。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过去哲学界对此研究得不够,发表的专论也甚少。我们刊载这篇文章,期望引起读者的注意,以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哲学上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或者说包括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实际上就是说世界上两大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讲精神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不难理解。因为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但如果说物质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就说不过去了。因为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种种表现。如果说  相似文献   

7.
《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的文章。该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谈到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物质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可以简称为相互起决定作用)。作者还明确提出:只有承认“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起决定作用,才“不是简单地重复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样一些词句”,从而在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上“起了一新耳目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仅就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我刊近期就“物质”概念展开的讨论揭示了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的关于物质的内容和定义的观点(参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载《哲学科学》1989年第12期;1990年第2期)。看来,应当承认,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大相胫庭是合情合理的。思想上的停滞状态(一潭死水)反而是不正常的。什么是“第一性的”:是物质还是世界观?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注意。物质概念并不给人先验东西,个人的世界观并不是从它开始形成的,而且远不是在每一个个人的世界观中都有这个概念。但是,如果已经有了,那么它首先表现为独立认识世界的结果。这就是说,在个人  相似文献   

9.
物质的概念是从自然科学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的。这个过程理所当然与社会实践的历史相结合。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在历史观、实践观和整体观上探讨和丰富了有关物质概念的新含义。1.以实践为中介的物质观。葛兰西在马克思的有关“中介”理论之上,提出的“实践一元论”,认为人类正是通过实践才将物质和精神、人和自然统一起来。因此,决不可以把物质作为它本身来考察,必须社会地、历史地把其作为生产所组织起来的东西来考察。卢卡奇也认为,一切物质或实在都不是纯客观的,都渗透着主观的、历史的和社会实践的因素。施密特突…  相似文献   

10.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一条真理。但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经过一个怎样的过程,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性的作用,尚有不同的意见。现将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关于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问题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明社会中酒精、烟草以及非法违禁物质的滥用,使人类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什么人类在经历自然选择后仍没有摆脱物质滥用的顽疾?从成瘾物质的特性以及在生物进化,特别是人类历史中的物质滥用发展过程,来探讨其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何光沪:有一句流行语,就是“跟着感觉走”。上次我比较明确表示,如果仅仅从感性来理解“跟着感觉走”,它就忽略了理性的一面。这个“感性”,就是凭我们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就是凭感官来了解世界。对感性搜集的外界材料,要动脑筋分析整理,这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如果再上升一层,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回到具体,那样就会对世界把握得更好更完整。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说感性是指后一个意思的话,那么它是可以洞察真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明社会中酒精、烟草以及非法违禁物质的滥用,使人类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什么人类在经历自然选择后仍没有摆脱物质滥用的顽疾?从成瘾物质的特性以及在生物进化,特别是人类历史中的物质滥用发展过程,来探讨其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近一年来,理论界就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主要的决定作用问题,开展了讨论。今年,《哲学研究》第1期发表了金守庚的《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一文,认为物质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第5期发表了齐振海、刘继岳写的与金守庚商榷的文章《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认为: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就不能再承认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必须否定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才能真正承认物质决定精神。第7期发表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迄今仍很热闹 ,因此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有无科学精神的探讨。本文就是这类文章 ,主要是讲古代“百家”中的“道家”的科学精神。一般认为 ,具有农业文明特色的“天人合一”,是探讨科学及精神绕不过去的根本范畴 ,兵、农、工、医等均是对这一模式的实践殊相。从道家说 ,其创始人老、庄既无科学实践 ,又有某种反科学的倾向 ,如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心”的看法就是如此。但是 ,继承老庄脚步的道教却是在老、庄的基本精神引领下进入丹术试验领域的。尽管道教中的丹术等并非自觉意识的化学 ,但化学史却以它们为化学的开山鼻祖 ,西方亦然。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 ,那么道家理论中的相关方面就成了它赖以实践的“科学精神”。本文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谈道家的科学精神的 ,也不失为一家之言。问题在于 ,“道”作为多义词 ,各有不同的含义。这不同的含义在于与“道”相连时的特殊语境是什么 ,不能把“道”普泛化。如庄子的《养生主》把身心健康与道联系、“技进于道”的“道”,就潜藏着体现“科学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而从道家的“整体直观”到禅宗的“顿悟”,不也有康德哲学中“知性直观”的先在萌兆吗 ?所有这些 ,都是需要关注并潜心研究的问题。基于此 ,本刊特发表本文 ,以期引起注意、争  相似文献   

16.
有人根据物质结构层次的研究,提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理论,并把它说成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而认为“物质有限可分”的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一结论是值得商榷的。物质无限可分性和物质结构的观念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物质按其物理结构来说怎么样?这是自然科学的问题。物质无限可分性是哲学回答的问题。不能从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得出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结论来。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只讲物质生产,还应讲精神生产,不能只讲物质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关系的关系,还应讲精神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存在不能直接产生社会意识,只有通过精神生产这个中间环节才能产生社会意识形态,才能产生科学文化。不把精神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范畴来研究和考察,精神文明的产生将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18.
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欠发达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里,我打算证明,欠发达问题不仅引发了哲学最基本和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即精神与物质的联系问题,而且有助于重新系统地阐述这个问题。比较认真的研究确实可以展示出欠发达令人吃惊的一面:欠发达只不过是某种特有的混乱或不平衡的明显症状(就像人们谈到某种疾病的症状)。这种症状奇特而扭曲,暴露出精神和物质之间有一种独特的、出乎意料的紧张关系。实际上,我们不会轻率地排除这样的观念:精神和物质之间的联系完全有可能在某种不平衡的情景下比在某种融合的情景下表现得更清楚。此外,这种为了观察存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联系而研…  相似文献   

19.
略论精神生产的概念和历史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精神生产的研究也日渐重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在国内早就引起过热烈讨论,而对于一般的精神生产的研究,则刚刚开始。“精神生产”概念的含义究竟如何?精神生产在历史发展中采取过哪些形式?这些都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有的同志认为,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点、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当?“精神生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了由两位作者合写的一篇题为:《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的文章。文章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所谓“‘物质与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来进行评论,而且加了引号,冠以标题,似乎是引之有据的。打开杂志一看,评论的是《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我的一篇文章《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再一看,原来,两位作者是针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思想,而认为,“我们可以简称为相互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