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的社会性问题是当前哲学研究的生长点傅国强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还有社会性。实践的客观性本质上是指,实践所改造的对象是物质的,它所依据的规律性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实践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实践主体为实践对象、手段、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唤起的全部精神内容以及主体的各种能力在实践的作用和影响。实践的社会性从根本上说,是指特定实践对社会的适应性或社会对它的接受性。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内在于实践过程,决定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本质。抽掉客观性,只承认主体性,就等于把人变成神,把人类生产实践看作是上帝凭观念创造世界。只承认客观性,把客观性推向极端,否认实践的主体性也是错误的。忽视实践的社会性,只强调它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对实践观的伟大功绩在于,他通过对现实的确切理解和把握,在思想理论上把实践的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哲学观的全面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从前,为了避免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嫌疑,过多关注实践的客观性,忽略了实践的主体性。80年代以来,有了重大转机,突出地研究了实践的主体性问题。然而实践的社会性问题至今没引起人们普遍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理论界在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大多围绕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哲学著作.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时期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因而在某些同志中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恩格斯晚期哲学中忽视或者没有主体性思想.个别同志甚至认为,恩格斯晚期把精力放在自然辩证法和事物本来面目的研究是“深化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背离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学说关注人,恩格斯学说关注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仍然非常重视主体性问题,而且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研究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助于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沙文主义”的区别。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受着两种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主体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否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主体地位,而一概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反对的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自然采取狭隘实践态度的“人类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哲学:当代人类思想的主流汇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当代人类思想的主流汇聚李燕一、文化哲学的兴起及其历史必然性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创造物、人与人化自然,人与文化传统,以及人与历史、人与人的社会等的关系之总称),在现时代,已突现为人为认识与实践中的根本性问题。它对人类既有的文明和理论观念以严峻挑战。对于人类来说,这个问题的突现及其对它的觉悟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解决现今关于社会进步,人类自我认识、设计和实现,以及环境的改造等等任务,无一例外地有赖于对这一问题的真理性回答。对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的回答,正是20世纪文化哲学的根本性任务。所谓"人的世界",是指由人创造的、人为的世界。在现时代,人们已愈益普遍地认识到,人类正是生活于、实践于由自己的创造物积聚而成的环境中,正是这个世界决定着人的生成和发展,并能够作为主体从事各种创造性活动。这种情形既使人们充满信心,又使人们产生担扰和困惑。有鉴于此,思想家们从不同方面进行探寻,企图创造出一种正确的方法和健全的理论,以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处理和改造生存环境,改变把世界看作在人之外的、与人对立并相互抗争的陈腐观念。这是我们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化哲学兴起  相似文献   

5.
哲学对主体的思考,并非从现代开始。中国传统哲学在不断观察客观世界的同时,很早就注意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因而历代哲学家都这样那样地接触到主体问题。船山哲学十分博大,他关于人之作为主体或人的主体性的观念,虽其理论形式带有历史的特征,但其思想内容不但总结了这方面的优秀成果,而且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对于现代哲学如何把握主体也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原则曾被人们长期曲解为主观性原则和精神自我表现、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原则,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特别在德国古典哲学,主体只是被解说为精神主体,主体性原则当然也只能是精神的自我实现的原则。但是,这决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理由。相反,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人类进行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导原则,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和创造性发展的原则。那么,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份问题已发展为批评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某种意义上,身份问题由"去中心化"的主体性问题演变而来。鉴于主体哲学中"受伤的我思"的困境,世界著名现象学诠释学家保罗.利科于1985年首次提出叙事身份/认同的重要概念,并分别在1986年和1988年继续展开详细讨论。在众多的主体性或身份研究中,利科的立场可谓独树一帜:1)凸显出叙事在主体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能;2)对身份/认同概念内在蕴含的"相同性"和"自身性"进行区分,并藉由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来化解身份研究中存在的某种混沌局面;3)肯定伦理维度在身份问题中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对这一重要概念的背景、内涵、特征和局限做出解析。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从哲学上考察人的现代化可以发现,西方现代化以单向度的主体性为基础,这种主体性囿于自我中心的封闭结构,造成自我与他者无法弥合的鸿沟,最终导致现代化的自反。马克思对单向主体性进行了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物质生活关系是单向主体性产生的现实土壤,并且通过“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范畴重新确立理解人的立脚点,表达自我与他者“现实差别基础上的统一”意蕴,由此彰显主体性的应然形态,即交互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继承马克思“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范畴的内在旨趣,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贯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为交互主体性的生成奠定坚实的物质关系基础,推动人的现代化迈向新阶段。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主体形态变革意蕴进行阐释,有利于揭示人的现代化的跃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坛荟萃     
陈先达: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在哲学领域里,主体是个热门课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它拓宽了哲学研究领域,展示了新的哲学视角。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恩格斯逝世,特别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主体这个哲学问题变成了一些人手中掷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砖头”。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主义,与他们在主体问题上倡导的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唯主体主义是一刀两刃。这种思潮对我国是有影响的。我们同样经历了从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明显的人本主义,转向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隐蔽的人本主义。有些人还给主体性问题以明显的政治涵义。这说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确实存在理论甚至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10.
略论道德的本质——兼与肖雪慧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客体向主体的转换。因而,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既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或许是受一般哲学研究对象重点转移的影响,道德哲学界即伦理学界,也有不少同志对道德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光明日报》今年2月3日刊载的肖雪慧同志关于《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1.
论坛荟萃     
陈志良: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包含二重意义:一是,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和对世界以及自身的把握方式;二是,主体性又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相关之中的主体的特性.一些同志往往强调第二个层次,而忽略了第一个层次;其实第一个层次比第二个层次更重要,并规范着第二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变世界”为基本任务,这样,人作为主体存在物与世界的关系就上升到主要地位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是说明世界方面的问题,在新的哲学框架中居于从属的地位.人作为主体存在物,本质上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实践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实践应被理解为人参于到整个世界中  相似文献   

12.
吴育林 《现代哲学》2006,1(4):16-22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整体性历史性转型,即生存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当代人类的生存难题的理论求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诠释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是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的解析视角都离异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维度。主体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基石,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体哲学。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前提,无论是人类现实面临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类最终摆脱现实的异化的生存境遇,本质上都是主体实践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交往范畴看实践与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研究中,在某种“说话方式”内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换一种“说话方式”却可能产生豁然之感,因为一种“说话方式”表征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其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在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把这一问题归结为主客体及其抽象关系的思辩演绎之中,从而把这一问题搁置在传统哲学的“说话方式”之内。于是,关于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陷入了主客体这两个范畴之间的“解释循环”,说“实践是主客体间的活动”,说“主体性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导性”等等。这种论断无非告诉人们;实践就是实践,主体性就是主体性,即“A=A”。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自然观一直受到广泛误解,"人是创造的终极目的"这一命题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二元论哲学框架也被指责为人与自然对立的罪魁祸首。然而人们只注意到康德对理性主体的高举,却忽视了他在美学和历史哲学中关于"自然主体性"的阐发;在其中,自然不但不是僵死的、对象性的东西,而且被认为在人之成为人的过程中以及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康德所努力探索的是一种现代版的"天人合一"蓝图,使得自然科学和人类自由都得以保全。  相似文献   

15.
<正>自笛卡尔哲学出现后,主体性哲学便开始成为西方哲学一个主要的话题。这个话题在遭遇主体死亡论的挑战之后,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回应这种挑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段德智教授新近出版的《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超越》一书正是针对现代西方哲学不绝于耳的主体死亡论而提出主体生成论与希望人学。此书由杨祖陶先生亲笔赋序。杨先生认为,这本书"对主体性的形成、发展、内在机制和发展的终极趋向做了跨越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系统的考察、论述,逻辑地、历史地和辩证地阐释了‘主体生成'的诸多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本书结构严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主体论方法是在前人的思维方法——特别是马克思的科学整体思维方法基础上,经过现代的科学提升而建构起来的现代美学与哲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站在人类历史与美学的高度上,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性和主体性问题,对科学性与主体性的含义作出了新的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作为存在物不能在孤立的状态中生活,要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公共生活因而成为人类生活的历史常态。遗憾的是,社会公共性的历史形态因存在各种悖谬而为人诟病,以至向往自由生活的主体渴望在个体化生存中体验诗意栖居的可能。这样的文化选择使人们诉求主体性时代并沉浸其中,但主体性的完善不能离开公共时空,公共性的缺失使主体性遭遇困境甚至使人们感到虚无。当人们在主体性反思中探求超越现实境遇的可能世界时,社会公共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李健夫 《美与时代》2007,(10):17-20
科学主体论方法是在前人的思维方法--特别是马克思的科学整体思维方法基础上,经过现代的科学提升而建构起来的现代美学与哲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站在人类历史与美学的高度上,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性和主体性问题,对科学性与主体性的含义作出了新的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胡晓光 《法音》2006,(1):20-24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般被理解为分化对立的存在,如灵与肉的对立、心与物的对立、人与神的对立等等,这都是从主客关系中衍生出来的问题。主客二元的对立,是人们的常识性认识,然而从本体论角度考量,产生二元对立的根源是什么?最终如何统一或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这是西方哲学乃至神学十分关切的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科学也有力图解决此问题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华东地区、福建省外国哲学史研究会1988年年会于3月5日至10在厦门召开,会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主体性问题: 一回顾和论述了哲学反思主体性的认识史。多数人认为,哲学对主体的反思开始于近代哲学。夏基松以科学发现为着眼点,论述了近现代哲学对主体能动性的认识。他认为,近现代主体能动性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