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和"窗"集中体现了人以自己为中心打量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卡夫卡营造的艺术世界,处处充满了"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具有存在论的功能,在探索者与他熟识的世俗世界之间起到一种间离的作用,向主人公昭示着通往存在之路。它们帮助人们摆脱事物的拥有者和生产者的身份,摆脱了人自身"此地"和"现在"的局限,让人深入到事物的深层空间,那里流露着事物本源的自由。在一切呈现的同时,人又能反观到纯净的、全部的自身。同时,卡夫卡艺术的想象与身体的自虐意识息息相关,身体的痛苦往往成为他艺术之思的起源。对艺术的执著与忠诚越迫切,对身体的痛感和不适感体会就越深。卡夫卡率先从身体性探索艺术的本质,揭示艺术对于身体性的关联,使身体与心灵、身体与社会在艺术中寻觅到了接合点。而通过对卡夫卡小说进行文本转译空间图解更,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其小说中的空间要素与身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线对漆艺亦是不可缺少的形式语言,可以运用实验交叉的设计研究方法,以漆艺为载体,线为形式,诗歌为媒介,蚂蚁为元素探讨当代漆艺中线的形式生成、诗歌意象的转译与蚂蚁元素的空间动态体验,试图探寻漆艺中线的空间叙事表现手法,建构当代漆艺语言中的时间与空间、运动与事件、身体与叙事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是漆艺作品的创作,更是一种概念衍生、类型派生、空间重生的练习方法,是诗歌、时间、空间、事件、运动、漆装置建构成的一个转译实验。  相似文献   

3.
沙陶陶 《美与时代》2023,(3):115-117
在数字化时代,不同媒介相互结合与互动已经成为展览空间的必然发展趋势。结合中央美术学院跨媒介创意策展课题,探讨数字化时代展览空间不同维度的跨媒介性。就对象的跨媒介而言,主要是根据展览主题不同艺术领域的信息形成文本方案,并跨界转译至空间设计中。就叙事的跨媒介而言,指多感官、联觉体验运用于空间生成。呈现的跨媒介方面,主要是新媒介与新技术促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未来,展览空间的跨媒介创新发展将是多维融合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媒介的应用性和拓展性与艺术发展的时代性互为逻辑,紧密相连。艺术通过观念得以表现,以物化的形式传达观念,其实践的根本就是使用物质媒介作为载体去呈现艺术价值,媒介对于艺术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当代新艺术媒介的出现以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衍生发展为当代中国画艺术形态的转变、艺术语言的突破以及艺术观念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了中国画在当代物质媒介形态下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建筑空间历经"容"与"器"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步入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叙事形态阶段,呈现了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特征。用户获得的不同层次的体验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共鸣式接受、身临其境和互动式参与。相应地,空间的叙事形态也分为三种类型:自然型、场景型和交互型。当代博物馆建筑空间强调交互型叙事形态的表达,即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体验深度、参与方式而非表述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引导交互型叙事方式从初级的人机界面形态发展为身体的自然"延伸"状态,即以最自然的方式促成交互行为,它代表了未来展示空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作为打通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跨媒介史学研究,戏曲图像研究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戏曲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戏曲图像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新兴热门课题,对文学、哲学、历史乃至艺术学科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价值,以"乐、图、文"三位一体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梳理国内当前戏曲图像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以期能够对戏曲史学研究的多元化、系统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身体与建筑空间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学所关注的议题,从早期人类对于身体的初步探索,到具有时代特征的身体认知,身体的概念在不断演进。文章以不同时期对于身体意义的探索为基础,研究新时代中"医学身体"视角下的空间设计,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发现和研究当代"医学身体"与空间设计之间新的共存模式,为空间设计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当代水彩画艺术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言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适应当代水彩画语言发展的新面貌?其中水性材料语言研究就是高校水彩画教学中重要的实验性课题,在绘画实践中如何综合运用材料,已成为绘画语言变革的重要部分。文章从纸本和水性媒介材料的拓展入手,通过对相关教学案例的研究,总结得出相关的教学方法和建议为水彩画教学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美学与审美之间出现了裂痕:一方面是活生生的审美经验,一方面是抽象的概念游戏。那么,如何弥补这种分裂?身体美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身体是"主体-客体"二分法结束之处,也是感性与理性的联结点。通过引入身体范畴,美学可以克服其面临的困境:(1)先谈存在于自然空间中审美活动的"身体",这是解决自然美难题的正解;(2)关于在日用品使用中人的"身体感"与生活美学;(3)关于人际交往之中的身体美感问题;(4)谈谈在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中的"身体感觉"。通过研究这四个层面的审美感受,美学会回到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因身体形象与身体机能的变化,造口患者面临着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在叙事疗法的实践框架下,面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造口患者开展小组工作。研究发现,受主流文化有关"洁净"与"污秽","健康"与"残疾"的影响,造口患者呈现出污名化的叙事。医务社工通过相关影响力问话、道具的运用、情景模拟等问题外化方法,协助造口患者将问题与个人分离,通过寻找独特经验、健康教育、同伴支持以及艺术疗法协助造口患者重写生命故事。  相似文献   

11.
水彩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以来,已经走过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三百年间水彩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水彩画在我国经历多年发展,但因为掌握难度较高,水彩画和其他姊妹画种相比发展要缓慢一些。而对于技术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也一度成为水彩画创作的研究重点,因此水彩艺术与当下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精神问题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导致了水彩画的当代性不足,艺术需要反映时代,当代性的提升成为水彩画创作的又一课题。而观念艺术的介入使得水彩画当代性有所提升,其中青年水彩画家成为践行"观念先行"创作方式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2.
身体与艺术关系的错综复杂在当代艺术,尤其是身体艺术中彰显无疑。当代身体艺术对身体经验与身体观念的突破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艺术自律的美学观念。当代理论家从人类学借"阈限"这一术语概括当代身体艺术的审美特征,可视为有益的尝试。另外,受梅洛-庞蒂、马丁·泽尔等美学家启发,可以认为当代身体艺术意在突破并彰显身体存在的可能性,因而给身体艺术的审美带来难以尽述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谢曦 《美与时代》2023,(7):36-38
当代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延续和发展,在色彩的运用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风貌。色彩作为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装饰功能,更是表达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媒介。随着社会文化的变革和艺术观念的更新,当代工笔花鸟画在色彩装饰性表现方面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探究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色彩装饰性表现,介绍其溯源和特点,以期推动该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鸢清  刘国雄 《心理科学》2022,45(6):1524-1530
摘要:文学小说阅读可以提高个体社会认知能力,但其中具体心理机制有待探索。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研究,从文学小说的社会性和文学性两个视角入手,结合模拟理论,精加工似然模型和叙事传输理论讨论了文学小说阅读影响社会认知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文学小说影响社会认知的动机-情感-认知加工策略框架。文学小说的社会性会增强读者对故事的情感卷入(叙事传输理论),并引发读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心理模拟(模拟理论);文学小说的文学性同样能够增强读者对故事的情感卷入(叙事传输理论),同时促使读者在动机层面愿意耗费更多认知资源去理解故事内容(精加工似然模型),进而促进心理模拟。未来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检验这一框架的解释力,完善其边界条件,寻找脑机制层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正三、分展场作品1.社会实验室——清水混凝土艺术体"社会实验室——清水混凝土艺术体",于清水水混凝土当代建筑的空间中介入各种艺术发生项目,便是对此次展场主题概念的呼应。以不作任何外装饰的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这样,材料本身所体现的最本质美感呼应着西埔新居朴实的文化特色。在该场地具体艺术项目发生中,以"客家文化"概念进行创作的时装展秀,利用身体最紧贴的媒介对当下社会作出反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画发展具有时代的特殊性。文章从古今与中西两部分,根据微观生物学的细胞概念对中国画发展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当代中国画"变"的历史必然性,并以细胞的基本构成类比中国画的组织结构,提出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包括思想精神层面与物化实践层面两个部分。我国当代艺术发展应坚持传统精神内涵和实践探索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第二部分提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具有学习性,艺术存在差异性。针对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差异性提出对人、自然与社会本身进行自主探索,提出以他国艺术发展经验和规律为镜促进本民族艺术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水墨画面临着多样化发展的趋向。在针对水墨语言探索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实践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促使当代水墨画与其它画种、流派、观念以及艺术媒介产生更多的交流与融合。其中当代水墨画与木刻版画之间形式语言、表现内容等多方面的碰撞,已逐渐成为艺术领域尝试创新的一种新思路、新形式。尤其是艺术家们在作品的黑白关系、肌理效果等方面所做的各种尝试,或将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积极创见。基于此,应不断挖掘和思考水墨画和木刻版画两个画种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艺术创造在于艺术感觉,中国画教学不能只是注重技巧和艺术知识的传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及创造能力,除了要在基础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理论的培养,还要专门设置相关实践课程。小品画创作课可以通过大量的创作练习,培养训练学生独立组织与构筑画面的能力,研究探索笔墨语言,积累创作经验,提升艺术想象空间和观察能力,激发创作热情,使学生养成随时创作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9.
碎片化叙事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擅长运用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小说叙事脉络的新型叙事方式,其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在这样的碎片化叙事中却呈现出了一种异样的完整。其碎片化叙事集中体现在小说的情节、结构和时间概念中。托卡尔丘克叙事特色的形成既受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影响,也与波兰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和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可以看出,小说中无论是扎根在脚下的写实还是飘忽在远古的神话,都是托卡尔丘克对文学叙事新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后期开始,空间问题逐渐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当代各学科理论研究也转向研究空间问题。叙事学的空间研究多用于文学作品和建筑当中,绘画作为空间艺术的代表,空间叙事也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