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的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内容。佛教将音乐作为佛事对众生进行"音教",禅宗音乐包含着深厚的佛性,音乐乃"教体",蕴含着教理和教义,本身体现了佛性,在音乐中体现了禅意。禅宗审美是通过"悟"把握"空",从梵呗的审美视角而言,则是通过声音的直接观照去感受"空"的妙谛,一悟之后万法皆空,一草一木皆能显示虚空之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佛教之"空"转向了审美的存在。"空灵"意境的出现赋予了"空"诗性美学特质,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绘画、唐诗宋词等都体现了主体的"空灵"意境,这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词汇,并酝酿出中唐以后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成为中国美学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学名应当叫什么、它的内涵指什么,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了"审美学"的挑战。王建疆在《是美学还是审美学?》一文中指出:"美学表面上看起来研究的是美,而非审美,但实际上却研  相似文献   

3.
张超 《美与时代》2015,(2):19-22
与生态批评领域"生态"与"环境"之辨的针锋相对相比,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区分和关联的认识却更具有包容性。"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生态"是一种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新视角。"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无所不包的"环境";"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不管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都是对环境审美某种模态的理论阐释,在实际审美过程中它们并不单独存在,并时常与艺术审美、生活经验和理论思维等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安全感是生存的根本需求,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使世界的稳定与动荡相"分离",对超自然想象的偏爱也使精神高于物质和实践技术。"分离"现象在美学理念与美学实践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分离和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离。进一步而言,"分离"也使人自身的生存陷入困顿,缺乏生活的美感。为了应对"分离",杜威建立了"经验"美学,试图以"经验"的连续性达到"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经验"的境界,从而使艺术走出贵族的自律论,走向人的此岸世界,并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交互与和谐。"分离"的产生是杜威经验美学建立的缘起,对"分离"的弥合是他经验美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5.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并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艺术、美学、政治都是可见性与可理解性框架的"感觉共同体"形式。以艺术自律的同质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范式,与在模糊艺术边界的基础上宣称"美学终结"的后现代主义范式都是对美学的政治之原初悖论的遗忘。美学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一开始便与平等紧密相关。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平等形式:一是打破等级体系和界限限制的平等,最终带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容性;二是艺术作为艺术自身的平等,将艺术建构为一种人类经验的分离形式。相应地也有两种审美政治形式:一是审美革命的方案,旨在将审美经验中的平等和自由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存在形式;另一则强调两种平等的感觉共同体之间不可通约的对立面。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两种审美政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协商与"拼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边界的移动和辩证冲突。当代批判艺术实践中的伦理转向,消除了审美歧见的辩证法,将政治艺术带向了一种共识危机。  相似文献   

7.
通过"肯定美学",艾伦·卡尔松成功地将自然美学从艺术美学的束缚中独立出来,为自然美学找到了"客观性"标准和严密的理论逻辑。卡尔松在其前期"科学认知主义"研究阶段中,将审美与科学知识相联系,肯定了自然美学的客观性和可能性,并将"肯定美学"作理论化建构。在后期的"功能适用"研究阶段中,卡尔松缓和了"肯定美学"的极端态度,承认有机体的功能缺失会带来部分消极的审美判断,反映了卡尔松对"肯定美学"的调整和补充。通过将个体经验悬置,卡尔松"肯定"了自然的审美价值,推动了整个环境美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姚丹 《美与时代》2015,(4):12-14
"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自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后,"巧拙"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组相对的重要范畴。"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审美和艺术的境界,它具有自然天成、本色纯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一种超越人工技巧、达到天然的创作观,蕴含着一种天人一体的自由境界,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大巧若拙"的思想,对于设计领域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性美学视域下,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显性形态的儒家美学因其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往往被当代美学研究者视作理论粗放的功利主义美学。事实上,儒家美学对道德善的注重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可行性的当代美学观。在文艺观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内在价值存在于作品中的;在美感论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自然价值存在于审美情感中的;在形而上学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本体价值存在于审美境界中的。因此,儒家伦理美学实质是一种审美与道德价值内在结合的伦理美学,其不但具有当代美学的合法性,而且是有着美好价值担当的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10.
"审美无利害"是近现代美学的核心概念。杜威美学从"经验"出发,结合现代艺术史的发展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批判。杜威强调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连续性,将审美视为增进直接经验,改善人生的实践方式,可为当今美学走出困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拙"一词虽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灵巧、不巧之意,但是在文艺理论创作中不仅是一种创作原则,也是一种审美标准,更是一种高尚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旨归。中国的诗书画和园林建筑中,都将"拙"发挥到了极致。"拙"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其中生命意蕴是其最凸显的美学意味和生命哲理。"拙"中体现着一种自然浑成、天人合一的生命率真美,也蕴含着拙中藏巧、超越本体的生命智慧美,更是一种极炫充实过后的生命自由美。对"拙"的生命意蕴进行发微,旨在为现代浮躁多欲的物质社会的人们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和生活哲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美学视域下,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显性形态的儒家美学因其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往往被当代美学研究者视作理论粗放的功利主义美学。事实上,儒家美学对道德善的注重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可行性的当代美学观。在文艺观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内在价值存在于作品中的;在美感论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自然价值存在于审美情感中的;在形而上学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本体价值存在于审美境界中的。因此,儒家伦理美学实质是一种审美与道德价值内在结合的伦理美学,其不但具有当代美学的合法性,而且是有着美好价值担当的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13.
白玉蟾道教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大家,白玉蟾有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出发,对白玉蟾三个方面的美学思想即"真快活"的审美高峰体验和道教审美人格论、"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的道教山林美学论和"即心是道"的道教审美心胸和审美人生论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7月23日,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湖北理工学院华中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九江学院等共同主办了第四届"中国休闲哲学论坛暨身体美学专题会议"。与会学者们在这个丰盈的文化空间聚集,探讨身体与休闲、生态、日常生活的关系。论坛围绕"从学科定位到研究范式""探究身体美学与休闲美学及其他学科关系""勘探传统文化中的身体美学思想""敞开超越西方身体美学的可能路径"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总主题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的未来可能性。今日审美反思的若干尚处于萌芽的类型在未来的关键发展,对于美学自身在明日可能的发展新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有关相当新的审美反思可能给美学带来的未来可能性,而新的审美反思的产生与美学和伦理学传统组合的仍成问题的关系不无关联。这一目标与其说是对这些成问题的关系的标准理解进行批评,不如说是进行补充。本文的立足点主要是美学的而非伦理学的。笔者在这里的建议是,美学的某些新方向可以看做产生于我将称做的"再语境化",对于这种特殊的审美反思,我们不仅要从今日狭隘的学术角度去理解,也要从明日广阔的全球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有三个理论纬度:(1)"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诉求,这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深切的要求和理想。(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过程。(3)是"社会主义目标",或者说社会主义理想。文章以电影《百合》和小说《北京和尚》为例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梦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指出"美学的革命"与文学批评家的任务,文学批评应该是时代的良知,可以把历史事件与文学所包含和体现的人性融合在一起,对现实作出更深刻,也更有远见的分析和评价。批评家的任务不仅是让文学作品的审美形式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还应通过对文学作品"审美形式"的分析和把握,通过发现广大人民大众审美经验中积极的审美意义,达到引导和激励人民大众追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解放的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9.
"歧感"作为感知与感知之间的差异,意味着同中之异与对立面之同。以"歧感"的概念思考政治与美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的美学"和"美学的政治"。政治是关于存在、说话和看的方式等感性分配问题的纷争性领域,因而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学"性质,其自身的普遍性及内在尺度是"平等"。"美学的政治"则主张将美学作为感知的政治分配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来加以理解。美学自身就是一种"元政治",它在等级支配的感性经验领域引入了一种新的平等,现代民主革命与现代美学同时发生。但是,对绝对过错、绝对差异以及"他者性"的实体化,却使美学和政治深陷历史一本体论命运之中,并造成了当下占据主流的伦理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朝阳 《美与时代》2007,(3):110-112
戚蓼生在<〈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序言>中对曹雪芹小说美学进行了中肯评价和理论发掘,将<石头记>推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美学巅峰.戚蓼生认识到了曹雪芹在小说美学方面的历史性创新,即人物性格乃至人性的多维性等问题;肯定了曹雪芹小说因"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而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多向度、多维度问题;认为营最善传递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达到了"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至高水准;达到了"淫佚贞静、悲戚欢愉"的高度融溶、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