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官式建筑法典《营造法式》中记载并描绘了15种佛教艺术题材和1种受佛教影响的艺术手法。这些装饰艺术在《法式》中的出现,说明它们是属于北宋国家层面认可的宗教文化形式与内容。从审美文化视角来看,《法式》佛教艺术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呈现在该法典中,其内容上承载了世俗化的美好寓意,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审美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呈现。此外,此研究对探讨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与佛教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信息的融合、传播与交流超乎我们的想象进行着,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下世界发展的显著时代特点,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我国美术教育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因此,文章客观阐述了多元文化时代特征,多角度探讨了多元文化时代下美术教育新理念,多元文化时代下美术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范畴的理论基础。以《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为参照,探讨《原野》在创作上的结构安排、情节布局以及隐含在剧作中作者的人性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从理论上把握《原野》剧中所暗含的普遍悲剧创作理论与文章背后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而且也可以了解西方美学悲剧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戏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对先锋小说进行审美分析,发现"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叙述文本审美的两个内核,它们在先锋小说借用历史、回避历史、游戏历史的形式中驱动着文本的审美表现。先锋小说叙述文本通过借用历史的形式表现了历史和人的双向生产;通过回避历史的形式,显现了历史正因为缺席而存在,并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出社会历史最隐秘的情怀;游戏历史的形式则体现了历史外衣下的当代体验和戏仿历史中的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5.
严格地说,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并没有直接对"审美知觉"做出分析.在胡塞尔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审美知觉"一词.但是,由于"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艺术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象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是相似的"[1],换言之,"美学本来的学科性质与现象学的方法之间有着一种本质上的密切关系."[2]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对"知觉"的分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包含而且等同于对"审美知觉"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7.
8.
处在由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的胡瑗,在经学的视域下,对<周易>一经作了独到理解.依他之见,<周易>为圣者、王者通天而理天下的经典,为居首的王者之书.该经上以通天,下以贯人贯物,开显出"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宏大向度、根本宗旨与深厚底蕴.开示通天者有二,一为圣人,一为王.前者从生命人格意义上言,后者从拥有统御天下之大位意义上言.<易>所集中昭示的,是圣贤君子遥契超越之天而通天的整体天下意识下的应然价值自觉与使命担当.通天而高标王道,引领人生,平治天下.而圣贤君子所高标之王道,约而言之,即为一法天而正定的礼乐刑政之道.胡瑗的上述理解,既体现着汉唐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他的历史文化语境方面的内在深层影响,又昭示出士大夫层新的文化主体意识、天下平治引领性主体意识之自觉.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类学具有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优势,其理论与方法逐渐在中医研究中得到关注,文化人类学在中医经典著作的《黄帝内经》的研究中理应发挥作用。理顺了法、英、美等西方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内经》研究中,分析了《内经》冠以“黄帝”书名的缘由、“祝由”治病、对重视“脏腑”功能的理解以及对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的解读等相关内容,不仅拓宽了《内经》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社会文化传播、《内经》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以及教学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在各种典籍资料中,《韩诗外传》征引《荀子》最多,不少学者因而认为荀子与《韩诗》之间存在一定传授上的渊源关系。综合韩婴对荀子引《诗》的态度以及《韩诗外传》征引《荀子》的体例来考察,荀子与《韩诗》之间可能并不存在渊源关系,韩婴只不过是将《荀子》作为原始素材来诠释自己对《诗经》的理解。《外传》大量征引《荀子》,与荀子著述比较丰富及西汉初年荀子学术地位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张倩茹 《孔子研究》2020,(1):111-119
正德九年朱陆之辩是发生于明代正德九年至十一年的一场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发生于崇陆的阳明一派与尊朱的魏校一派之间,是明代中后期朱陆之争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朱子晚年定论》是正德九年朱陆之辩争论内容的深化,相应地,正德九年朱陆之辩也为《朱子晚年定论》之作提供了理论与舆论准备。正德九年朱陆之辩构成了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成书背景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正德九年朱陆之辩与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写作时间的重合;一为正德九年朱陆之辩与《朱子晚年定论》在主旨、内容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3.
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政治伦理思想、科学思想和逻辑学。这三方面的思想互相紧密联系着;政治伦理思想是墨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所以历来人们所谈的墨学一般是指墨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墨家的逻辑学是服务性质的,它服从于墨家的政治需要,成为论证其政治伦理观点的工具。科学思想则是墨家进行政治性辩论所引用的客观具体材料.三个内容有机地构成了墨家学说的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相比,墨家的历史遭际要悲惨的多。孙治让指  相似文献   

14.
克罗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朱光潜为代表被引进,从而引发美学的崭新变革,为中国美学投入新鲜的血液。克罗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及其现代文化的审美意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审美意识,还是克罗齐的审美意识都是以"情感"或"表现"形成了具有投射和呈现能力的语言符号,同时,借助艺术表现方式及传播手段,得以供人们观赏,从而在艺术长河永久流传。  相似文献   

15.
《周易》重"时",强调"生生"、"与时偕行",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时间观念,而过程哲学亦重视"创造"、"生成"和时间问题,《周易》与过程哲学存在诸多相合之处。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就多有留意此问题者。本文不打算面面俱到地评述八十年来华人学者援引过程哲学阐述《周易》思想的全部努力,而仅把视角集中在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之间关系上,尝试撮述并评骘方东美、程石泉、牟宗三、唐力权、成中英、于连、张成武等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著,以期厘清并进一步揭示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在哲学理路上的相通与龃龉之处,思考作为现代哲学的过程哲学对于《周易》时间观念这一古典思想的接引与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7.
在汉代经学的氛围下,虞翻开出了象视域下的《周易》诠释之路。他采纳各种象数体例与学说,用以找出经文中所涉及的象,象成了他诠释《易》的支点。这些象,广泛指向人所置身其中的大千世界、人文天下的万物万象。虞翻指出,《易》开示人们的最本原之象是日月悬天所成的八卦之象,其次是卦爻符显的大千世界阴阳消息下的万物万象。立足大千世界、人文天下之整体,《易》启示了万物万象的理想境地,即大千世界与人文天下的和谐祥泰,以此彰显了这部王者之书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正>一、何谓期待理论期待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兴起,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庞大理论体系。期待在音乐知觉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心理现象。简单来说,“期待”就是在过去和现在的信息的基础之上,对未来信息的一种期望或预期。追寻其历史渊源,音乐期待的相关理论可以追溯到约翰·杜威的“情绪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 of emotions)。这一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源自期待的禁止和压抑。  相似文献   

19.
扬州剪纸作为传统美术领域中的独特艺术形态,用它特有的图形符号,特殊的艺术语言,展现出巧法造化、技以载道、精巧如画、典雅清丽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扬州剪纸的线条审美、文人格调以及剪纸艺人的修养,是扬州剪纸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其独特魅力的根本保障,使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蕴含浓郁的传统民间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特色。扬州剪纸传承人的队伍在壮大,逐步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化的成果,进行活态传承,让这一富有刀味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育与《破邪详辩》黄育,字壬谷,甘肃狄道州(今临洮县)人。生卒年不详。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历任宛平、三诃、武清、清诃、宝坻、广平、邢台、钜鹿县知县和深州、沧州知州,在任以知府选用,死于任上。在任钜鹿县知县和沧州知州期间,为配合镇压白莲教,将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