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老病死本是人间不可避免之事,可这种人生的转换在情感细腻的词人眼中,却演绎成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绝句。除了丈夫对妻子的悼念,妻子也不乏对丈夫的悼念词,本文就从男性词人和女性词人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一看宋代的悼亡词。  相似文献   

2.
苏轼少而聪慧,博通儒学和老庄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佛学造诣很深的诗人。他将禅理融入他的诗中,融入他的词中,以诗词来解禅,以禅意来升华诗词,从而使他的诗词有了更加高远的意境。他的许多诗词作品都是艺术美和佛理智慧的完美融合,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本文试图从苏东坡的几首禅诗入手,分析佛禅对苏轼的人生和诗词的影响,以及苏轼对佛禅的觉解和体悟。  相似文献   

3.
明月 《佛教文化》2009,(5):60-63
峨眉山高峻灵秀,梵宇遍布。文入雅士诗情泉涌,高僧大德禅意如潮,吟诗撰联时有往还。 咏峨眉山的诗词在唐代以前已不鲜见,流传至今有诗词两千多首,楹联近千副。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文化中,以诗词唱和参禅悟道是司空见惯的,平庸之作居多。但历朝历代累积下来,佳作也不乏。平庸与出色的差别,一是有无新意,二是有无意义。有新意当然也就有了意义,常可传世;但虽无新意却有意义,也可传世。世间法就是如此。以新诗写佛教思想情绪更不容易,要有字外的功夫。本刊封底的一首和栏内的一首,颇有韵味,希望有更多的诗友尝试写这种小诗、短诗,用心血沤岀的诗匪卵?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她为丰富我国诗词创作,发展我国诗词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词流传至今的约四五十首。虽然数量不多,但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明代杨慎说她:“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阁也。”  相似文献   

6.
诗歌与讲道     
《天风》2015,(8)
<正>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谈及诗词创作时说:"你的脚是会走路的,你的心会走吗?"一个生命的歌者因为被真情所触动,文字在其手中犹如被施了魔法,变成一首首扣人心弦,令人随之流泪、沉吟、欢笑的诗歌。我喜欢诗词,喜欢聆听、吟诵时心灵被触动的感觉,多么希望我聆听到的每一篇讲道也能如此碰触我的心。可惜现实中期待越大,失望也越大。到底一篇"好  相似文献   

7.
得聿堂是中南大学教授向彬博士的书斋号,他一直坚持以学术为支撑、诗书画相融合、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同步发展的艺术之路。向彬教授自2000年以来,创作了1500余首格律诗词,诗词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其书法五体皆善,十余年来坚持自书诗词,作品格调高雅清新,具有浓浓的书卷气;其画作主攻梅兰竹菊,尤善兰竹,作品承接古人文雅之风。本刊特设专栏刊发向彬教授关于诗词书画创作的心得和独特艺术见解,为我们如何理解文人书画的诗意人生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  相似文献   

8.
诗歌与气质     
古人云:“诗言志、歌抒怀。”即是说诗歌是诗人抱负的渲泄,也是诗人性格的充分展露,从而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植于内心的气质、情操与爱好。从清人纳兰容若的两首悼亡妻词中,不难察觉他的抑郁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青衫湿遍,恁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若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冥冥尽意凄凉”(《青衫湿》)。“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番?最苦啼鹃,频催别鹄,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飚一转,未许  相似文献   

9.
孙廷林 《法音》2023,(12):37-43
以牛设喻是佛讲经时中常用的手法之一,禅宗文献中《牧牛图》以及因《牧牛图》而出现的相关诗词、偈颂甚多,其思想内容、宗教意涵、文学特质等受到研究者重视,相关研究成果甚多。全州人谢允复编纂、康熙二十一年(1682)成书的《湘山志》收录有十首《牧牛歌》,这些《牧牛歌》系出于晚唐湘山宗慧禅师名下。[1]近年来,台湾学者蔡荣婷考证这十首《牧牛歌》为唐代作品,冯焕珍、林琇亭等予以采信,并据此认为是探究禅宗牧牛主题的作品。这十首《牧牛歌》的来源、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10.
片石滴水     
《佛教文化》1994,(2):35-35
学佛以来,一直有一种很大的困惑使我拂之不去:除了虔诚用心学习佛典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辅助性的学习手段了吗?佛教最讲‘方便’二字,就是说只要能得到最高的智慧,用上八万四千法门也不为多。因此,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比如那么多那么好的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古体诗词,对于我们今天这些学佛者可以说是守着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今人爱新声,古调多不弹。怀着一种弥漫于心的爱惜,这期推荐几首近人诗作,请读者赏析,并期待诸君有会于心,或命笔新吟,或同道唱和,或径自将一首两首曾经深深打动您的佛意诗词拿来共欣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佛教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内容独特的诗歌——佛教悼亡诗。这种作品的是对亡者的痛惜和追思的一种方式,其内容有赞颂亡者生前高风亮节、精进修行的品行,也有讴歌亡者的生平业绩和视死如归的坦荡胸襟,还有的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之感发人生的无常。唐代诗人钱起(772-780),是玄  相似文献   

12.
罗黎光 《天风》2022,(6):11-12
圣诗中国化的关键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前辈们是怎样说的.在《赞美诗(新编)》的序言部分,"圣诗中国化"一栏说:"早在本世纪30年代,我国教会中有些前辈如赵紫宸……就在教会圣诗、圣乐中国化方面做过贡献,写过一些赞美诗词曲……近年以来,中国信徒创作圣诗词曲的越来越多了.从1981年3月至1982年9月为止,我们收到各地信徒的来稿已达423批,共计2256首."《赞美诗(新编)补充本》的序言中也说道:"共收到稿件2301件……共有赞美诗200首,其中61首是中国同工、同道的创作."所以,圣诗中国化的关键是要有中国信徒创作的圣诗.中国圣诗的曲调、走向、节奏等,要有中国民族音乐或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这样一朵浪花,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世态炎凉,没有心中忧愤,没有世间争斗,它是那样的清新活泼,那样的令人陶醉,那样的无忧无虑,字里行间渗透着和谐与美好,那就是童心如花、天真烂漫的童趣诗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描写童趣最著名的诗,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  相似文献   

14.
温柔的力量     
周晓波 《天风》2013,(4):42-42
参加教会第一届夫妻特会后感想很多,尤其是对姊妹的角色,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与姊妹们共勉。 神造人时就制定了秩序,妻子要顺服丈夫;丈夫要疼爱妻子:丈夫是妻子的头……这些熟悉的经文告诉我们,神所祝福的婚姻生活理当如此,被神所祝福的婚姻中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传说其人首蛇身,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神话中其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后来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婚姻之神。从历史的观点看,其应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当然,除了前述神迹,历史记载还有一些事迹,比如制造笙簧。女娲与其他中原的古代皇与帝一起创造了灿烂的中原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及诗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世代相传,至今仍有遗留,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6.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晋江县安海镇有一个才女名叫邱应仪,系翰林院编修黄志清的妻子。她工诗词,善书国,博学分才,颇为时人推重。一次,有一个富翁盖了一座楼,请黄志清起一个楼名,写一块匾。黄志清取宋代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句,欲起名为“听雨楼。”不料在写时却误写为“听月楼”。旁边一秀才见了,大不以为然地说:“古来只有玩月、赏月、踏国之说,何来听月之章?”黄志清面露窘色,想换过重写。这时,邱应仪出来解围了,财税:“‘听口’二字妙极,问如亟写!”说毕,D即提笔作诗一首:听国接头接太清,依接听口员分明。妇天呷…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大学生的婚恋观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持这样的婚恋观:“找一个爱我的妻子,找一个我爱的情人。”可以想象,在这样婚恋观的指导下,爱情与婚姻分离了,妻子仅仅是为了  相似文献   

18.
“洪水施威南北,难摧血肉长城,与天奋斗建殊勋,八表风雷响应。大患转成大力,掀腾急难亲情,救灾防汛并肩行,万众一心决胜。”发表在本期封二的这幅书法作品,是赵朴老为佛教界抗洪救灾特意创作的。这首词和近年来他写的作品不大一样。那些诗词读来使我感到恬静:淡雅、随缘、平常、脱俗。而这首确是那样轰轰烈烈,使人听到抗御洪水的人们振奋的吼声。我忽然想起了前些日子的一件事。那天我去医院,在乱纸堆中发现朴老1997年除夕写的一首诗的草稿:“问今年好事/何者堪称最?/你说黄河截流/他说长江截流/我说都比不上北助朝鲜/南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是一位德高望重、佛学造诣精深、学识渊博的新中国一代宗教领袖。同时,他还工于诗书,一生作品无数。在他的诗词中,尤以体现其“人间佛教”思想的诗词令人过目难忘。 因茶领略闲中味,闭户抄书意兴长。不觉嚏声惊隔室,藿香惠我胜炉香。静对明窗绢素新,未拈诗笔已如神。可能吸尽滇池水,喷洒心珠答有情。 朴老的这首小诗,看似闲适,却有深情。说的是云南吸尽滇池之水,以心珠报答滇中人民的友情,此处作者宣说就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如何报恩呢?自然是把普天之下的有情众生当作报恩对象,这不正是朴老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吗?…  相似文献   

20.
天鹅之死     
有一个湖,当地人叫它天鹅湖。天鹅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着渔翁和他的妻子。平时,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则在岛上养鸡喂鸭。除了买些油盐,平时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