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道"之思维创造方面,新媒体艺术以深刻的哲学视角洞悉着人们的生存境遇,又平台的开放和互动吸引公众加入到这场美学游戏,成为这场艺术表现与完成的重要仪式。在"器"之实践表现方面,新媒体艺术高度的交叉融合性驱动着艺术创新力,而艺术家和商家的跨界实践则让新媒体艺术对生活本身有了更多的关照。当艺术遭遇新媒体,一种大众美学意识便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2.
裘梧 《中国道教》2010,(1):18-24
《周易·系辞》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①在这天下之世界中,形是芸芸变化所凭依的东西。《系辞》中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②形既是道与器所凭依而统一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易传》中的基本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本文所谓的“基本哲学问题”是针对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研究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脉络中,形上思维的研究即是论于道者及道与器的关系者,作者则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思想研究,应从“宇宙本体功夫境界”四方架构共构而成,此即作者所提“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本文对《易传》的研究将从儒家形上思想发展的“义理形态”分析着手,探究《论》《孟》《庸》《易》四部著作中所展现的儒家早期形上思想建构的“义理形态”,藉由基…  相似文献   

4.
古人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二个基本方面。“器”涉及人类社会的物质环境,没有“器”,人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道”则涉及人类对生存意义和发展方向等根本问题的追问和评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但是,关于“道”的形而上学在古代社会经历过漫长的辉煌历史后,遭到了近代实证科学的冷遇。在十六、十七世纪,当近代欧洲的哲学开始摆脱神学的羁绊时,就已出现了反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倾向。由于实证科学和科学主义的迅猛发展,形而上学像一个失去劳力的老人一样,面临着对自身生…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瓷器发展到宋代已臻完美,它宁静典雅、含蓄自然、清新质朴,如春水明月,绿云薄冰,引起了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宋人郑樵在《通志》提出了"制器尚象"说,他认为人们制器既是为了实用也是为了"有所取象",即有所寄寓。《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宋瓷则完美地体现了道器合一的中国艺术最高境界,器亦道,道亦是器。  相似文献   

6.
说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易·系辞》上的一句名言。但是这形上、形下之分,竟将道、器划归似乎尊卑有分的两重世界。历代论道之文如汗牛充栋,相比之下,器则备受冷落。在道的意蕴几被前哲时贤道尽的情况下,本文只得反其道而行之,不论道,专说器。下面的论述将表明,器之用大矣哉!一、从用具到礼器人间世其实就是器间世。尽管历代大家把道说得活灵活现,但在经验的世界里,人们目所视、耳所听、体所触者,毕竟多是器而非道。简单的界定是,器是人工制作的物品,故广义的物可以包括器。器、物对举只是在狭义上相对人工与自然的区分而…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乐亦然。佛乐,即是佛教音乐,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赞叹佛德的法言,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佛乐,乃称“梵音”,是“清净之音”,义为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之音;佛乐,又俗称庙堂音乐,佛教专称为梵呗。梵,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略称,义为寂静、清净、净洁、离欲之意。呗,是印度语“呗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和研究西方的形而上学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理解。对于我们中国学者来说 ,理解形而上学则至少要面对三个问题。首先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 ,其次是思想层面上的问题 ,最后还有学术层面上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不仅直接与理解形而上学的具体问题相关 ,而且关系到对形而上学的实质的理解。一语言层面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地表现为翻译的问题。翻译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术语的翻译 ,说到底还是理解的问题。以“形而上学”这个概念为例。我国古代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 ,形而上、下的区别一直沿用至今。借用这里的术语 ,人们以“形…  相似文献   

9.
试谈什么是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形而上学,人们自然会想到两点:一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另一便是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metaphysics。我们通常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翻译metaphysics。那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主张一种第一哲学,认为“如果除了自然所形成的物质之外再也没有物体的话,自然科学应该是第一科学,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动的物体,这门科学应该是首先的,应…  相似文献   

10.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在轴心时代以宗教的对立面出现,否弃了外在神圣超越,而走上了人本主义的内在超越之路,但在取得丰硕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当今思想的根本任务是克服理性与信仰的对立,这意味着神圣超越的哲学重建。对此,现象学"解构→还原→建构"的思想方法和《周易》"古歌→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建构路径都有深刻的启示,后者"理→性→命"的命题结构亦可用以阐明重建神圣超越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2.
今人对"道"的理解,多受《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以及《道德经》"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等的影响,强调其超越的、形而上的含义。若从字源考察则发现,在先秦等早期文献中,"道"的本字之一作"导"(導),本义为"导人行"。由"导人行"引申出"直"、"正"两义。"直"为物理上导人行,"正"为人事上导人行。此外,"道"还有"理"、"通"等义。"理"指文理、梳理,"通"指通达、通顺。总体上看,在早期文献中,"道"的所谓超越的、形而上的含义并不明显;即使后世作为一个重要思想范畴的"道",其主要含义也是引导人们更好或正确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因此,"道"本质上是一个此岸取向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世间万物皆可归于"道",现代唯物主义则认为世间万物皆属客观存在,皆为"器"。无论是艺术文化上而言的艺术境界的"道",还是政治经济上代表权术规律的"道",或是宇宙自然其广博奥妙的规律之"道","其上"与"其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器"作为基础,"道"生而为源泉;"器"是具体的创作根本,"道"是抽象的艺术境界;"器"是"道"低层次的表现,"道"是"器"高层次的衍生,在这之中更体现了"道"和"器"相互转化、动态上升的过程,在至高的层次,最终达到艺术的相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分析,揭示庄子哲学中道与生命意义的独特联系。庄子从道器之道转向道技之道,在器、技之间,技既借助器得以展示,器也通过技而实现其作用,两者结合才完整体现道的实践品格。操器施技者是有生命体验的人,其成功操作的过程,既要克服命运中的重重阻力,又是复杂的生命潜能的成功调动,从而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因此,在庖丁解牛中,技艺、形上学与生命意义是三位一体的。庖丁所好之道,就是焕发生命活力的意义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不只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终极本体,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最高追求。以往学界对孔子之道的人伦日用和社会政治层面研究较多,对孔子之道的形上层面和超越性层面关注不足。细读《论语》《易传》,参审《中庸》及后世儒家的注疏,不难发现孔子在创立儒家哲学之时不仅立足于现世人生之道,更立志于追求超越意义的"形而上者之谓道"的终极本体意义的"道",可以说孔子之道是现实具体的"道"与超越性终极意义的"道"的合一,现实具体的"道"是趋向终极之道的路径和工夫。  相似文献   

16.
1"藏"与"象"的关系反映了"器"与"道"的辨证关系 "器"与"道"这对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器"与"道"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问题.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安石、张载、王夫之等一再强调"器"是第一性的、本源的,而道只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具体点说,"器"是体,"道"为用,"道"在"器"中,故学"器"应该学"道";"器"在先,"道"在后,"道""器"无相离,故变"器"必然变"道".  相似文献   

17.
儒家"中"道作为王道政治的合法性根据,体现出两个理论面向:一是"执两用中",一是"中和";前者规约着儒家政治的正义方向,后者则是儒家政治秩序的实现方式。考察儒家的一些经典著作,对"中"道思想进行政治哲学的发掘,可以补充传统儒家"中"道思想研究,管窥儒家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的不同特质。儒家核心理念的政治哲学解读,对于当下建构儒家政治哲学体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承"道统"为己任的文人,其绘画亦必与"道"有关系。陈师曾先生概括的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莫不与"道"有着紧密的关联。文人画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天道、人道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审美情趣和绘画语言上,主要是标榜神似、中和、玄素、尚逸等。而这些也是文人画承道、悟道的物质表现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最凝练、最具有概括性的道学,哲学不关乎器,至少不直接与器相联系,而只是对关于器的所有道学的再度总结.科学直接关乎对象,而哲学则是最高程度的形而上,始终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最严肃、最艰苦而又最具有征服力的哲学追求一定是指向本体之物(器)的."物是什么"不可问,"哲学是什么"也不可答.问不可问之问,说不可说之说,把哲学推向其本身永远无法企及的境地,这是哲学家永远不可超越的游戏.  相似文献   

20.
《朱子语类》有"理生气"的说法,人们以为这是朱熹的观点。朱熹之理是形而上的,超越于经验现实,这便是"静"。"静"之理无所谓生死。朱熹之气是形而下者,它本身便能够生万物。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气的关系是本末、体用关系,而不可能是经验性的生的关系。故理不生气。事实上,将理视为静理,恰恰体现了朱熹哲学的思辨性。《语类》记载可能有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