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校书法专业的草书临创学习,是众多学子心中公认的难点所在。“世间无物非草书”,草书多变的特征意味着它更难以掌握。下面,笔者将结合大学书法本科专业草书学习,对草书临创过程及要点进行分析与反思。一、草书临摹的展开“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草书亦是如此,通过临摹,认识草书表现形式,学习书写“法则”,体悟线条的外在美和作品内在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2.
冯杰 《美与时代》2011,(3):84-87
草书是书法形式里最难写的一种,是线条的舞蹈。尽管我对草字把握不准,但我喜欢观赏草书。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大成也,其碑由怀仁集唐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而成。碑字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然、群、或"字都取自《兰亭序》,怀仁经过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主要特点为:一是字数多,字字精雅飘逸;二是字体多,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在一起,大胆组合、搭配,动静结合;三是变化多,笔法十分丰富,线条粗细变化、繁简、虚实关系很多,字的书写速度、结构等变化丰富,可谓千变万化,字字不同;四是字的笔画,气势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写的特点与韵味。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书法真迹早已不存于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历来都被作为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典型范本与研究参考资料。文章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在实际创作中的体会,试图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书法最重要的特质是用高质量的线条来进行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高质量的线条来自于合理的笔法学习及长期刻苦的训练。笔者认为,唐人对笔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完善的中锋用笔法则。唐人最为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楷书,从唐代开始,楷书成为学习书法的基础,从宋代开  相似文献   

5.
某些道教符箓在书写形式上与书法艺术有相类似之处,它所具有的线条及二维空间关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书法艺术理论来研究道教符箓中存在的书写形式,探讨道教符箓所具有的艺术因素。  相似文献   

6.
汪玉琢 《美与时代》2023,(1):111-113
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实用且具深厚文化意蕴的艺术种类之一。中国书法展现了古人重视线条韵律感的审美取向,其中渗透着儒、释、道三家的哲学观念,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表现。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在书法艺术本体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在重视汉字的同时,往往难以避免对构成其独特性的线条进行解析。汉字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线条直接关乎书法作品最终审美张力的呈现,故而以汉字的起源与线条的简约性为切入点,分析汉字与线条在书法中相互依存、互为表征的事实,以期通过这一视角的分析与解释再次对汉字和线条进行理论观照,对书法美学特征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西夏文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其中楷书和草书在日常使用中较为普遍,因此更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人们书写的真实状态,其书法风格明显继承于东汉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汉字书法风格。但是由于文字本身书写繁复,笔画过多,很难在整篇中体现疏密大小等对比关系,因此审美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8.
当代书家学黄草书书风明显呈现出风格面貌趋同、取法范本相对固定、重视觉冲击力、图像制作意味浓的特征,而其成因则是对黄庭坚"文字禅"思想的忽视、迫切需要依托于黄家草书基础之上的自我风格、展览书风的影响及当下书法展示方式的变革。此类书风的优劣之处皆有,学黄草书书家当首要从文化思想观念上把握黄庭坚"援禅入书"的思想,而重视楷书、行楷、小草的学习以及尝试与其他草书书风的融合则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有表现力、最富艺术性的书体。草书是最能够抒发书写者性情的书体之一,也可以说是最难的一种书体,北宋时期的黄庭坚是草书技艺高超的主要人物。对黄庭坚草书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梳理,认为其"论悟""论韵胜""以禅喻书""字中有笔,得妙于心"的学书思想,对草书奇逸洒脱的风格有很大影响作用。黄庭坚的社会背景、生活境遇和治学态度是影响其草书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使其草书在"宋四家"中别具一格,从而奠定了黄庭坚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书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中的新节点,也是书法发展中的新走向;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当代艺术以及日本"前卫书法"创作中的新观念,还遵循着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书写形式和工具材料的运用,以及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审美原则,试图找到中国书法的民族性与当下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在创作实践中,邱振中、徐冰等众多当代艺术家对中国现代书法创作进行探索性实验,提炼出中国现代书法具有回归象形、消解意义和重构形式的民族认同基础,这是中国现代书法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汉代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汉镜、汉隶的美学内涵是汉代思想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上的内在体现。汉镜的世界、汉隶的线条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儒"与"道"的沟通与融合。汉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体现汉代人的阴阳五行观念和人生观。汉隶"水平线条"的稳重,表达了汉代人希望富足和乐地在人世中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汉隶的水平线条,不仅是书法里的线条也是汉代人日积月累的共同心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增强,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相关教学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说明书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们在详细考察这些成果时会发现,这些成果多是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写字教学层面,多是书写技法的归纳整理和教学经验总结。其中,关于书法的本质、书法文化、书法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也是书法教育改革不能深入推进的一个主要原因。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13.
书法入门是一个过程,是书写者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其过程中,书法入门教育启发策略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因此,笔者根据可操作性原则策划了有丰富内涵的书法入门教育启发策略,即设立具有系统性、理智性的感悟基点,提升书写者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4.
书法艺术起源于实用,在实用技能向艺术表现的转变过程中,有四个要素:第一是非实用性草书的出现;第二是书写内容由实用向抒情转变;第三是专门书论的成熟;第四是书法与美相联系和自觉的独立欣赏行为的出现。书法作为艺术,萌芽于殷商,形成于汉,确立于魏晋。  相似文献   

15.
唐、宋是草书发展的重要时期,唐宋草书在笔法、表现形式、创作精神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这一转变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密切相关。本文拟从文艺思想的嬗变、理学的发展、草书家身份的改变等方面探讨唐宋草书流变的社会文化原因,揭示书法发展与文化转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久远的历史中,书法与中国画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与品格的。书法与中国画从线条到笔墨无不浸染着墨客文人们的美学思想与处世哲学。然而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书法与绘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却变化莫测,从书法当中的笔墨到绘画中的语言也随着历史在不断地变迁。  相似文献   

17.
正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之后以"诱人"的谐音"右任"为名,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于右任的书法潇洒飘逸,自成一体,其成就主要在于草书方面。于右任在书法上面取得的成功,缘于他与众不同的每天只学一个字的学习方法。年轻时,于右任主要致力于魏碑书法的研习,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他过42岁生日那天,于右任却突然向  相似文献   

18.
正民国大佬于右任一生钟情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家。他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千古草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与现今的一些书家相比,于右任堪称是书品、人品俱佳的典范。于右任每日临帖不辍,但他  相似文献   

19.
大唐盛世的气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女,生活在唐代的人们更是骄傲非凡,怀素就是其中最为骄傲的一位。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李斯的篆书,有"篆籀"古法之依存。怀素的书法与这些书法用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看出怀素书法中有"篆籀"之气。  相似文献   

20.
张良刚 《美与时代》2016,(9):122-123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兼擅楷、行、草、隶,王铎书法主要成就为大轴长卷的行书和草书,他虽宗二王,又自出新意,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书法对清初及当代书法影响颇大,并在日本书坛中掀起波澜。对王铎之行书进行探析,努力找到他是如何将行书推陈出新的,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审视王铎书法创作的意义,从而重新认识王铎,并从中得到书法艺术学习创作的启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艺术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