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作家、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从而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这一讲话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殷切期  相似文献   

2.
西方美学思想可以用来指导生活中的艺术审美,书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西方美学的思想也可以用来启发中国书法的学习。文章分别从书法的选帖、入帖、墨效、修为、评价等不同角度与西方的一些美学观点结合,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传统美学观以及分析美学受康德、黑格尔美学的影响,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并把自然美置于美学之外。艺术品被置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之中,"审美静观"成为审美的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学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些原则在阐释当代美学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在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一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单一场域,将美学置于更广阔的场域之中;二是要力图突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束缚,为自然美提供必要的哲学美学基础;三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静观特质,从而在实践层面为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同志把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把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审美理想;认为劳动是美的,劳动模范是美的,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是美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的,必须发扬;他号召全国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国家美化,社会美化,公民的心灵美化;要求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他向全国人民发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他向世界各国提出共建生态美好的地球家园.他要求文艺工作者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求文艺工作者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同志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我国的美学理论研究和审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形式、形态与风格在艺术学、美学甚至文化学研究中内涵往往易被混淆,厘清这些概念是审美形态学研究必须要做的工作.当前国内美学界对审美形态范畴的研究偏好从人为建构的逻辑体系出发,大多忽视了形态学的本己视角,也没有看到审美形态的范畴史不过是历史展开的人类精神史,而不是理论家们的纯粹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6.
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但在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天分.他一生崇信道教,曾多次亲注道经,留下了大量思想丰富、文笔优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他所提出的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无心"的审美态度以及"淡而无为"的道教文艺观等,对我们研究道教思想文化以及中国古典美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一在标榜艺术终结的后现代语境中,西方传统的美学面临着衰落。当代西方美学重新思考审美功能,其美学的转向是以重新考量美与生活的关系为重点,而道德乃是其中的难点:美与善如何能够在人生中获得统一迄今仍然是美学致力于解决的难题。在西方美学的当代转向中,美学家对传统美学的批判集中在对康德关于审美无功利性这个作为其美学基石的观点的颠覆上。当代美学家批判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卓越继承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学精神和文艺思想的卓越继承和发展。《讲话》精辟概括出的中华美学精神中的托物言志、形神兼备等宝贵经验中,都贯彻着"虚实相生"的精神。中华美学之特色,有的是创作方法中的美学经验,有的是对诗、文、画等艺术形式提出的要达到的美学成就,有的是艺术创造所要求的多种美学风格及特色,都十分珍贵,都有中国特色。新时代美学和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扎根现实与人民生活、与新时代的审美要求紧密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新发展,有利于我们将中华美学精神发扬光大,有利于社会主义文艺创造出新的局面,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俗称徽州的雕刻艺术,这些雕刻艺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是徽州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劳动中的凝结成果。这些雕刻艺术不但有着实用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美学视野下出发来谈徽州艺术,试图给这些在民间静静的呈现的雕刻艺术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0.
李丹 《美与时代》2005,(12):13-14
艺术真实是艺术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接受美学"有关艺术真实言论的分析,论述了艺术真实中受众的主体感受和作品的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现代艺术中,艺术真实的评价标准只能存在于艺术创造一欣赏的责任、情感和信心中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赫勒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代美学,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美学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成为一种普遍哲学,并根据自身的体系推论出来的普遍意识形态和普遍理论的偏爱来评价和阐释“审美领域”、“审美”、“客观化的美”以及在这个框架之内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美学是必要的和不可改革的。赫勒在总体上肯定现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可否定的地位,同时也认识到,美学本身又存在难以根除的悖论:赫勒认为,现代美学的合法性基于一种价值“共通感”;然而以“共通感”作为基础的美学却受到质疑——现代社会的“共通感”属于历史哲学范畴,是前设的,不具有绝对普遍性,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也是变动不居的。赫勒承认这是产生美学自身悖论的根源,是不可消除的,但它也不成为取消美学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设计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引发了关于设计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层面的探讨,但设计的审美维度未曾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传统美学中,在观察者模式基础上的艺术体验代表了美学体验的范式,即美学是与艺术相关的,而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是缺失的;另一方面,设计与艺术的区别似乎在于设计更多具有功能性,这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设计的审美维度的显现。对设计的审美维度的挖掘凸显了日常审美的意义:一是关注日常生活和熟悉之物的价值;二是扩展了美学的类型与理解,即审美要在对象与行动的结合中才能实现;三是对与人的生活相疏离的传统美学范式进行了批判。日常审美开启了审美体验的新方向,以身体为视角的考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揭示审美认知、身体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促进对设计、美学等相关问题的原初性理解。  相似文献   

14.
《美与时代》下半月刊发行一年多来,在学术界和艺术教育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各界朋友的认同和支持。为此,我们特向关注她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刊物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使她无愧于中国当前唯一的综合性审美文化期刊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杂志社和各位作者朋友共同努力:提高论文的学术品位。选题要新颖,内容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角度、新材料。对于着重研究美学、美育理论性的论文将优先发表;提倡从审美角度探讨美术、音乐和艺术设计领域的理论问题;创作体会、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正>二、"走向心理美学":童庆炳的美学阵地心理美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并称为美学的三大支柱,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以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为主要内容[21]。"心理美学"是童庆炳美  相似文献   

16.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就是艺术观,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70年代末期,我国美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沉寂而重新活跃起来以后,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讨论情况,除上述形成于50、60年代的几种观点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以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17.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8.
艺术、美学、政治都是可见性与可理解性框架的"感觉共同体"形式。以艺术自律的同质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范式,与在模糊艺术边界的基础上宣称"美学终结"的后现代主义范式都是对美学的政治之原初悖论的遗忘。美学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一开始便与平等紧密相关。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平等形式:一是打破等级体系和界限限制的平等,最终带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容性;二是艺术作为艺术自身的平等,将艺术建构为一种人类经验的分离形式。相应地也有两种审美政治形式:一是审美革命的方案,旨在将审美经验中的平等和自由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存在形式;另一则强调两种平等的感觉共同体之间不可通约的对立面。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两种审美政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协商与"拼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边界的移动和辩证冲突。当代批判艺术实践中的伦理转向,消除了审美歧见的辩证法,将政治艺术带向了一种共识危机。  相似文献   

19.
王哲 《美与时代》2023,(6):84-86
中国传统绘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沉淀,将美学和文化都囊括其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在教化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学的中心转向艺术,研究和探索艺术美和艺术创造问题成了主题。第9届国际美学会议(1980)就是以“艺术创造”作为中心问题的。我国近几年美学研究也开始注重艺术问题,出版了不少有关艺术美和艺术心理的专著和译著。《门类艺术探美》一书正是适应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宗明义地以各门艺术的审美特性作为探索的重点,把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结合起来,融科学探索与审美鉴赏于一体。书中表明,无论在研究的重点上还是在表述的形式上,作者能以深刻新颖的观点取胜,以生动流畅的文笔诱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美学研究的中心刚转到艺术,虽然有从整体上的、一般性的角度研究艺术的专著,如《艺术哲学》、《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