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纪念性景观高度凝聚着人们的纪念之情。文章以宁乡刘少奇故居纪念园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营造纪念性景观空间的序列感的手法,对各个节点空间和其序列进行探讨,揭示纪念性景观空间营造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纪念性景观是能够让人缅怀或者传承历史的空间环境的综合,它既有明确的物质表现形式,也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文章以纪念性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空间序列进行整体布局分析,同时,结合纪念性景观空间中的物质要素植物、地形、水体以及人工构筑物等,通过象征、叙述以及再现等主题设计手法研究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3.
大易翻译学以易理为哲学依据,从新的视角研究翻译。文章论证了大易翻译学的五大观点:(1)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易";(2)翻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太和";(3)翻译的总原则是"求同存异";(4)翻译的策略可归纳为"阴化"和"阳化";(5)翻译应"与时偕行",复译成为必要。这些观点及其论证为大易翻译学的构建做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纪念性景观是一种特殊的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为人们提供缅怀、沉思、纪念的空间场所。它合理的结合各种景观元素,运用不同的设计原则与手法营造特定的纪念性气氛,表达一种情感与精神。使参观者产生情感上与心灵上的感应与共鸣,其精神内涵永远是第—位的。纪念性景观具有教育意义,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空间叙事、时间叙事和情感叙事三个方面,论述纪念性空间室内设计的叙事性表达,但应当明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并列,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纪念性空间室内设计中三者是一体的。空间叙事是纪念性空间室内设计的叙事性物质化、实体化的表现。时间叙事将参观者这一环境主要参与者加入到空间叙事中,使不同的空间叙事结构在时序上有了具体价值。情感叙事调动了参观者的情绪和思考,而这正是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目的,审美主体的情绪和思维实现了室内设计纪念性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纪念性景观是为了表达对人物的崇敬或某个事件的纪念之情而营造的综合的复合式立体空间环境场所,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具有更独特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因素。纪念性景观本身是有限而具体的,是城市中有限的节点、轴线、面域,其功能形式和城市的宏观结构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整个城市的格局起着重要作用。当代纪念性景观不再追求简单的雄伟和宏大,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呈现了多样和复杂的结构,从尺度和内涵上都更为亲切,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体现,使其在空间结构与形态上更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米兰纪念公墓主要是通过墓园内的精美墓碑雕塑来渲染一种具有亲和力的纪念性墓园空间。同时,设计者也在墓园的建筑材料及整个色调上营造了一个令人敬仰而又安静的纪念性场所。因此,在墓园设计中有时也需要注重地景,也就是场地的选择。有时,自然地景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至9月,《环球时报》发表两位作者关于信徒入党及宣传无神论的五篇文章。其中有不少具体论断是正确的,可惜的是都被装进由下列5个错误论断所编织的框架之中:(1)"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2)"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世界观基础";(3)"坚持无神论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前提性条件";(4)"党的宗教工作是无神论者做有神论者的工作";(5)信徒可以入党"那就是宗教合法进入党内,唯心主义世界观、有神论在党内合法存在"。这样,被无限吹胀大的无神论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印证了列宁说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在实际工作中像是在宣传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实质上起帮倒忙的作用。要识别本是"无可争辩的真理"(列宁)与"多走了一小步"而铸成的谬误二者之间的界线,必须诉诸于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社会主义社会中政党、国家、宗教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9.
Auseinandersetzung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有四重含义:(1)阐释赫拉克利特残篇53中的polemos,我们将其翻译为"对峙";(2)海德格尔与西方欧洲形而上学的"对置";(3)海德格尔与海德格尔的"对质";(4)跨文化对话、交流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以论述海德格尔思想中Auseinandersetzung的多重含义为主线,我们引出古老中国文化是否构成希腊-欧洲思想的"他者"以及将来可能发生海德格尔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的"同一个世界"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纪念碑作为纪念性建筑,有其纪念性、社会性、传播性的一面,可以将其放置在公共性空间让人瞻仰,但是将其放置在墓地中,让墓地除了是埋葬逝者骨灰地方,还可以给捐献者家属提供心灵慰藉和哀思场所并作为生命教育基地。其中方案一采用"生命永恒"这一主题展开设计,方案二采用"生命传递"这一主题展开设计。  相似文献   

11.
循证实践正在成为西方心理治疗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如何理解循证实践的"证据"仍是见仁见智。部分社会大众甚至心理学专家仅将"循证"当作一种"修辞"或"时尚",顾名思义地界定"证据",或按主观信仰随意地选择与应用"证据"。文章以"证据"为研究焦点,试图建构系统理解"证据"的全面图景,探讨了心理治疗循证实践中关于"证据"的4个基本问题:(1)从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心理治疗为什么需要证据";(2)从证据的类型范围、生产者及存在形式三个视角,描述了"心理治疗存在哪些证据";(3)从证据的科学程度、研究设计的严谨程度及解决实践问题的契合程度出发,阐述了"哪些证据才是好的证据";(4)从6个步骤推广证据及创新研究设计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了"在现实世界中如何推广与应用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重构成"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包括:(1)"双重结构"是指在人类的推理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结构,即"推理题的内在结构"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2)推理者对完成推理任务所需要的"推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理性加工"还是"非理性加工";(3)判定推理结论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和"内容"两种判定标准,并由此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逻辑加工"还是"非逻辑加工"。  相似文献   

13.
革命纪念性空间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许多革命纪念性空间需要通过改造升级,来适应当下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文章通过举例分析淮海战役该主题纪念空间现存的问题,提出改造设计思路与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场馆宣传教育阵地资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的宗教工作思想不是孤立地对宗教予以考察,而是将宗教纳入"宗教、民族、国家安全"这张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之网中加以全新认识。习近平的宗教工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习近平的宗教工作思想可概括为八个要点:(1)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2)区分合法宗教活动与打着宗教旗号的违法犯罪活动;(3)构筑打击"三股势力"的"铜墙铁壁"与"战斗堡垒";(4)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促进宗教和顺、民族团结;(5)构建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6)保障宗教组织领导权在爱国人士手中;(7)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8)强化边疆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规律有利于避免走一些弯路,从而更好地发展。另外,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信息出现的偏差可能改变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对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大事件,人们会为其修建建筑,这也就是纪念性空间的由来。当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想要去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时,纪念空间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纪念性空间是人类最原始的纪念欲望的实体化,是能够承载记忆的情感空间,有着记录历史、宣传教育、传承文化等作用,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另外,纪念性建筑空间这种特殊的建筑类别,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把更多的精神内核和艺术内涵传递下去,给人们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建筑在实用性、牢固性、遮蔽性等传统价值取向外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人文价值,其中尤以纪念性建筑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民族气质的精华,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探寻我国纪念性建筑的深层意蕴,可以丰富诠释建筑底蕴的学术之径,加深对纪念性建筑当代转型的理解。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言说对象,从娓娓"道"来的意境、点线串珠的"舞"术及"中和为美"的追求三方面初步探析隐藏在其设计语汇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藉此揭示纪念性建筑影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堪称马克思思想"眼睛"的《论犹太人问题》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学术探索,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启迪性的解读。这些解读尽管角度各异,妙论纷呈,但就解读诉求来说,可以归结为"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与"择其要旨"。就"择其要旨"来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表述的观点可概括为:(1)人权天然属于"犹太人";(2)现代人都是"犹太人";(3)人的解放与希望在于告别"犹太人",成为"新人"。概言之,马克思对"犹太人"的剖析就是对"现代人"的剖析,含蕴在其中的对"犹太人"的反思正是对"现代人"的批判性反思,他希望人们告别那种视金钱为上帝、视人生为利己的占有性人生的现代性观念。  相似文献   

18.
当下,在城市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冷漠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社区"成为城市建设最为热门的话题。"未来社区"具有九大空间场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排序首位的邻里空间场景。而为了科学合理地发挥"未来社区"邻里空间场景作用,就要重视景观空间设计的重要作用。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未来社区"建设现状,以景观设计的视角阐述了"未来社区"视域下邻里空间的内涵,并提出了社区共享空间的参与式营造、社区艺术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景观与智慧社区的交互应用等三大邻里空间景观设计策略,以激活"未来社区"邻里空间场景作用,营造交往、交融、交心人文氛围,构建"远亲不如近邻"未来邻里场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乡土民居建筑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深圳第五园的空间美学和诗意设计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参照价值。采用"前庭后院"围合式民宿空间布局,遵循"舍艳求素"的色彩搭配原则,只用黑、白、灰三色来进行极简化渲染,将断裂拼贴的素色山墙与包豪斯功能主义有机结合,注重公共景观的"开放性"艺术化营造等空间品质创新设计实践,让它在众多的现代中式民居建筑文化活态精神传承实践中显得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中"空"的"人格"性与当下公共精神追求如出一辙。在公共壁画空间中,"空"是壁画物质密度、数量上的空,也是人的精神活动空间中的"虚空"。公共壁画的艺术空间要为拥挤的城市环境减负,成为去产品性、商品性的精神空间。尊重社会空间规律,充分利用艺术手段以少胜多,营造出利他的"尚空"栖居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