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建永 《法音》2014,(3):51-55
正汤用彤先生(1893-1964)既是接通华梵、道果圆满的佛学大师,也是学贯中西、熔铸古今的学界大儒,堪称享誉世界的文化巨擘。他的学术造诣以中国佛教史为最,其传世名著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该书由单篇论文肇始,进而以讲义形式补充,经廿年苦心孤诣,四易其稿而成。这部巨著使中国佛教史研究别开生面,至今,海内外学者仍共誉此书为"最有权威之作"[1],"中国佛教研究中最宝贵的研究成果"[2]。  相似文献   

2.
读史札记三则郭黎安汉魏洛阳宫城与都城的正门汉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北,系东汉、三国曹魏、西晋和北魏的首都,根据《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元河南志》的记载和考古发掘,学术界已认定该城的都城正门是宣阳门,宫城正门是阊阖门,连接二门的是铜驼街即御道。这无...  相似文献   

3.
汉魏文献中的“孔子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之际出现的"孔子歌",是我国歌谣文学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些托名为孔子创作的歌辞作品,大多基于孔子一生颠簸流离的传道生涯而作。它们一方面表现出伪托者对孔子、儒家文化以及当时时代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反映了儒家精神理念对中古社会及其文化背景的历史影响。"孔子歌"对于认识我国古代歌谣的某些发展、变化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法显(334-420),上党郡襄垣(今山西长治襄垣)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所著述的《佛国记》对中国西北及中亚、南亚、东南亚30多个国家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以及社会发展、经济制度都进行了详细记述,其丰富的内容不仅被郦道元的《水经注》引用,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多种版本在全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5.
法显(334-420),上党郡襄垣(今山西长治襄垣)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所著述的《佛国记》对中国西北及中亚、南亚、东南亚30多个国家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以及社会发展、经济制度都进行了详细记述,其丰富的内容不仅被郦道元的《水经注》引用,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多种版本在全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6.
正近代以来,中国的佛学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对佛教典籍、义理的思想性分析和历史性考证,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其特点。上世纪30年代,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以及后来的《隋唐佛教史稿》以系统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佛教的整体历程而奠定了中国佛教通史的基础。至60年代,吕澂先生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和《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以汉藏文资料为基础,分析精确,理论深刻,"标志着老一代佛教学者的最高成就"。①继之而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法所具有的科学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 ,《颜氏家训》是一部流传广、影响深的家训名著 ,其中《风操》篇 ,对避讳、取名、称谓、交际、丧事等礼俗文化的具体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和辨正。在礼与情之间 ,作者颜之推采取了调和、变通的态度 ,表达了情礼兼顾、以礼为归宿的思想宗旨。《颜氏家训》以情礼调和的方式在世俗社会的日常礼俗中保存了儒家礼教的基本精神 ,使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通过具体的礼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正>以舒大刚教授为首的四川大学古籍所的学者群体,经过精心论证、严密设计和多年艰辛努力而编纂的《儒藏》(史部)274册已于近期全部出齐,使明清以来众多学人的殷切期盼终于变成现实。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众所周知,汉魏之后中国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到唐宋,佛、道二教都相继编纂了各自集大成的文献总集《大藏经》和《道藏》,但是遗憾的是,源远流长且在中国文化中处  相似文献   

9.
魏征等编撰的《群书治要》收录了《六韬》《管子》《晏子春秋》等多部齐文化名著篇章,精确地反映了齐文化的治国理念,如以人为本,强国富民;尊贤任能,除奸杜佞;废私立公,赏罚公正;居安思危,节欲禁奢等。唐太宗、魏征等君臣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用于治国理政之中,经世致用的齐文化适应了"贞观之治"的需要,常被其借鉴治国论政。由此观之,齐文化治国理念对"贞观之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探讨王弼哲学的思想资源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老子》文本、家学渊源、荆州学风与汉魏时期的社会思潮。而从先秦到汉魏思想发展进程这一视角来探讨王弼的哲学思想资源,则被忽视。《吕氏春秋》、《淮南子》、《老子指归》等著作的"道"论思想展现了由宇宙本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思想脉络,王弼的"以无为本"承接了这一思想资源;先秦以来的崇道重儒传统是王弼提出"崇本举末"主张的思想基础;王弼的圣人观体现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正谷继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全书295页,属"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之一种。作者认为,孔颖达《周易正义》乃是易学史上继郑康成与王辅嗣《周易》注疏之后不可忽视的一本重要著作。孔颖达"宗主辅嗣,博取康成"而成《周易正义》,上推天道,下明人事,可谓"有功于先圣,先驱于程朱",在汉魏易学与宋明易学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学者欲明经通《易》,其必由此《正义》乎!"可以说研读《周易正义》是学人深入了解《周易》及其注疏的不二法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撰《魏石经考》等文,使经学研究具有了现代学术的品性与格局。他在书信和论文中的推论与结语,表明其研究已非传统的训释文字、订补文献之阙,而是以汉魏石经为切入点来探寻中古学术史与思想史的断裂之处,因具有知识考古学的性质而呈现出新面貌。他通过考证汉石经以一家为本、兼刻诸家异字,推论东汉求同存异之学风,揭橥东汉民间古学与官学论衡的历史图景,论证《魏石经》古文源自孔壁,揭示出汉魏之际经多转写、字指学兴起以及学术"竞技规则"的转变。王国维早年研习译介叔本华论著,其西学渊源表现出消化西方哲学的东方效应,然其于具体论证又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延续性思考,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固守。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时所推行的适应政策,大致经历了曲折发展和逐步深化的三个阶段,即从起初利玛窦时期以孔子和先秦儒学的"四书"为主的文化适应,到利玛窦去世后耶稣会士对中国语言、地理、历史、儒学的广泛层面的文化适应,再到最后白晋聚焦于中国文化源头活水的《易经》以论证中国文化与天主教同源性的文化适应。每个阶段的推动都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每个阶段也都催生出了一批重要的思想成果。文化适应政策虽然最终受挫,但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影响却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作为一个从商州走出来的作家,他的文学轨迹有一个"寻根乡土——转型之痛——文化反省"的过程。其"商州系列"作品从文学地理角度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作品(如《白朗》、《我是农民》)以寻根为主题,中期作品(《废都》、《秦腔》)折射痛苦的文化反省、悲壮的社会转型,后期作品(《古炉》)则超越了新的"文革"叙事,体现内在乡土文学的价值系统,并且在写作手法上有极大的创新。这一过程的转变,体现了贾平凹对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反省,深层次剖析人与人之间群体关系的变异,从而折向人与自然的回归。相信今后,贾平凹的作品会以更深层次触及灵魂的方式剖析人与自然,回归自然,回归到"无"。  相似文献   

15.
蒙默教授送我一本他整理的他父亲蒙文通老前辈的名著《佛道散论》(共257页,约30万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出版).这是"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的都是学术名家原创的经典之作,能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意,探求中华现代学术之根基,可与该社所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  相似文献   

16.
正一、明清时期经堂歌的由来经堂歌始于明代中期,是当时的中国穆斯林学者针对"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状况,采用"伊儒会通"的方式,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创作出的一种"俗言浅义兼白话,愚夫幼蒙易通达"(清·李复真:《穆民劝善歌》)的民间歌谣。经堂歌是伴随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儒诠经"活动的开展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施晔 《宗教学研究》2016,(1):129-136
印度传统魔术"现结芒果"早在汉魏六朝即已流行中土,中国各代佛、道文献及志怪小说对其多有记载及描述,但学界鲜有人关注这一幻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中国的"现结芒果"术》一文是最早讨论此话题的学术专论,但他仅列举了中国"现结芒果"术的三个案例以展示道家法术的博大精深,并未对"现结芒果"术的佛教渊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流变作深入考察。本文拟对高氏没有展开的这两方面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期揭示"现结芒果"术的宗教文化渊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及流变。  相似文献   

18.
龙树的《中论》是印度古代哲学及佛教哲学的名著,是深刻影响古代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经典性著作。因此,对这部著作的原语及义理展开深入的探讨,仍然是今后汉语佛学界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以第七世纪中观著名论师月称疏释《中论》的梵语佛学名著《清净句》为依据,对《中论》第24品第18颂的梵本原义,作了精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红色歌谣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极富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其彻底的革命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江西万安地区的歌谣文化自古以来都比较繁荣.万安县距井冈山的直线距离只有50多公里,由于"万安暴动"对中国革命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色音乐,就不能忽略万安地区的红色歌谣.  相似文献   

20.
在荀爽与《九家易》关系问题上"荀集九家"和"九家述荀"两种观点对立。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根据荀爽易学与《九家易》有相同的古易学说,认同前一种观点。但其理由并不充分,《九家易》不是淮南九师《易》,该书并非荀爽所集。《九家易》当成书于虞翻之后,是汉魏易学嬗变、魏晋时期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斗争的产物。研究荀爽与《九家易》的关系对于衡定荀爽易学的历史地位、把握汉魏象数易学向义理易学的演变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