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时期,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在对人身体的审美和观照中,"身体"逐渐摆脱社会道德、功利的束缚,转而成为真正的、纯粹的审美直接对象,因此人的身体被赋予以独立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身体审美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一是就身体的审美对象而言,魏晋士人关注和解放的只是男性的身体,女性的身体之美被遮蔽了;二是就身体审美的空间建构而言,身体所处的背景和处境被虚化了,士人更重视的是通过凸显外在形体,表达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虚伪礼教的蔑视和对抗。  相似文献   

2.
葛洪是道教历史上最重要的美学家。他在《抱朴子内篇》中所展示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非常丰富。该书建构了以"玄"为本体的美学思想体系,认为"玄"不仅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蕴含了各式各样的美,而且是世间各种"美"的现象的总根源。该书按得道多寡将人们的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即"得玄道者"、"真知足者"和追求物质享受者分别得到的美感。该书对感官刺激式审美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对于人们无益而有害,是物质对精神的绑架。此外,该书对于鉴赏能力和审美标准等问题也有较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孟子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一重是本体的,一重是工夫的。就前者而言,孟子以性善论人性,强调"四心"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源,主张通过"存心"的方式来保有四心。就后者而言,孟子以性命论人性,认为人性中存在感官欲望的部分,这一部分既会受到外在必然性的制约,也需要人在道德意识与感官欲望之间确认价值的合理性以作为人的本质,从而达到生命的充分实现与完成。孟子人性论的二重视角直接通向道德选择问题。只有将二重视角结合,才是孟子对待人性的完整态度。  相似文献   

4.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文中"心"与"象"的呈现方式,是"言"与"意"所具有的生命诗性美的更高级形态——生态之美。他通过系统地整合"形与影"的生命本质、"言与意"的生命诗性美,以艺术审美的诗性语言带领阅读者走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再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生命经验本身的审美体验,引发出人如何生存的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在《会饮》中借老妇人狄奥提码之口传达了爱若斯(Eros)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攀升的超越之路,揭示了他对人之整全的坚持。最终的落脚点是超越了形体和体制的神圣的理智至爱,是对美本身的爱。这一神圣的爱若斯是人应该践行的崇高的生存方式。它是能够让人对美本身,对神圣的理式世界进行理智的观照,是让人从可朽实现不朽的灵魂阶梯。但是,纵观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却呈现出爱若斯内涵的分离以强人之整全性的丧失的痕迹。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线索作出一个历史现象学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品都以各式各样的"美"呈现给世人,给人一种感官享受,也让无数热爱艺术,满怀文艺情结的学者们热血沸腾。《清明上河图》就将这种艺术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世人为之疯狂。无数艺术研究者热衷于去探究其艺术风格,大有百家争鸣的气势。另外,《清明上河图》的地位在历史上也处于艺术顶端,可看成为世上屈指可数的瑰宝。文章就从艺术风格以及历史地位对《清明上河图》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8.
生活丑通过艺术美的形式呈现,是艺术家通过"化丑为美""以丑衬美"的方式让丑在艺术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这一过程凝结着艺术家对于"丑"与"美"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生活丑和艺术美在审美的终极意义上是内在统一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通过表现生活丑,从而实现艺术美,这不仅可以强化美,还可以给人带来与美不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民艺之美     
王娟 《美与时代》2015,(4):38-39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正统文化和文人雅士的艺术而言的,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的美是平凡而走心的,它不用富丽堂皇的形式,没有华丽的"衣衫",它美得接地气,美得让人向往。民间艺术拥有最美的信念,继承了原始艺术的理念,永远将大众的审美理想,种族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地域发展的趋势呈现在艺术作品中,并显现着"生命繁荣"的记忆。它的形式美是张扬而不张狂,大胆夸张,造型优美,意境崇高。民艺之美在于实用之美,创造者在制作之初多以实用为目的,从实用过程中体现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残缺美是我们经常在艺术作品上看到的一种审美形式,自然、历史、技术和表现需要都是其产生的原因;而它本身又具有引人注目、令人悲壮、让人联想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主要追求功能美,艺术主要追求形式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技术相对于产品来说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形式审美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2.
陈爱华 《学海》2003,3(4):39-44
所谓德性素质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道德德性 ;二是理智德性 ,三是审美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科学创新人才道德德性培育至关重要 ,因为道德德性决定科学创新人才自身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 ,是其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理智德性的培育则有利于提高科学创新人才的科学精神素养。而审美能力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的综合则可以使科技创新人才不仅能领悟自然美 ,产生科学 (技术 )美 ,而且能引发其对科学职业的尊崇感 ,进而义无返顾地献身科学事业  相似文献   

13.
美就是好,而且是完整的.残缺本来就是不美的,所谓"残缺美"是残缺的部分没有影响到事物的美.如果事物本身就不美,又有残缺,那就根本不存在"残缺美".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物化过程,它把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凝结在人造的环境中,成为文明的外化。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技术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统一,而技术美在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中,更直接地关系到美的本质。 技术美学研究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中的美,它把美学的研究从以艺术为中心,转向了现实生活,探求“人——环境”之间更为普遍的审美关系。它不仅从艺术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中寻求美的规律,而且从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物质产品的  相似文献   

15.
艺术设计就是按照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是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活动。人类在对美进行思考和探索时,发现对称性能够引起自我内心的欢快愉悦,能够与大众的审美习惯产生共鸣。这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对"对称"的无意识选择。当我们在艺术、生活中大量使用对称思维时,就客观上形成了艺术中的"对称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就油画作品中的"意境美"这一概念而言可以追溯到"写意油画"、油画的"民族化"等阶段,这是在油画引入中国后一种独特的、自觉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创作实践和思想融合。传统油画作为当今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表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经过近代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当代写意油画。"意境美"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写意油画发展过程中艺术家最为关心和重视的一个因素。每一幅油画作品都有自己的属性,通过线条、色彩的表达过程让审美者理解绘画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作者的主观情感是贯穿画面重要内容,也是"意境美"体现的最好方式。一幅好的油画作品的灵魂就是意境,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或对自然界的情感表达,像喜怒哀乐一样,不需要语言的叙述,可以让观者很直接地了解画家想表达什么。即使绘画者会用不同的形式技法来充实油画作品,但其中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意境。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一幅画没有一种"意境美",那会是很枯燥无味的一幅作品。  相似文献   

17.
在交互界面设计中,人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就会有更高的审美欲求,这个审美欲求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要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使用和被使用,更交织着情感在其中。因此,要综合多种交互元素产生无形中见有形,于无声中听有声,甚至眼里闻声、耳中见色的效果,让用户拥有感觉互通、辐射渗透、实幻互补的创意体验。  相似文献   

18.
影响美育在农村小学实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在中国教育界提倡和实施多年,但在农村小学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以从教育价值观、教师本身的美育素养、社会意识、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问题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审美教育在农村小学充分发挥其"以美育人,以美立人"的作用?(一)树立正确的审美教育的观念.(二)建构审美教育模式.学科的教学,组织课外活动,都要营造一种美好的情趣和氛围,让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情境之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实现愉快学习,培养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9.
"恍惚"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指"道"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态,又是人们借以体道的方法与途径。就前者而言,"恍惚"显示了"道"超越日常感觉经验、不可把捉的绝对、独立的一面。就后者而言,"恍惚"成为人与"道"共鸣、邂逅的契机。就后者而言,"恍惚"意味着排斥外在感官欲望的干扰,放弃有为与偏执,保持精神上的虚静。因此,"恍惚"在精神层面上可以解读为"虚静"与"凝神"。而这与老子的"载营魄抱一、抟气致柔"思想以及庄子的"吾丧我"、"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思想均有相通之处,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揭示出道家形神修养工夫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20.
孔子论“美”及相关美学问题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字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