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以弘扬党、国家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诉求。然而大多数主旋律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基本只注重借助电影进行政治意识输出的功能层面,而忽略了其作为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在当前大众文化全面繁荣的语境下,如何使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化转型中更好发展,借助于大众文化,彰显其作为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应该成为研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末期开始,第五代导演开始将电影的创作倾向转向民俗化,从而衍生出了一批带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电影。张艺谋通过其独有的色彩风格,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众多本土民俗文化的元素。张艺谋在《红高粱》这部影片中,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有生动的视觉展示,表现出意境美以及民族精神。从美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与电影艺术结合所产生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不论是对电影还是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罗易扉教授通过对欧美艺术人类学的独立梳理,旨在清晰呈现欧美后现代艺术人类学前沿理论与文化事件,展现该学科在当代欧美发展的全景与学术特征,分析独立学科意义上的欧美艺术人类学家思想取向谱系,区分出艺术人类学现代思想与后现代思想的不同特质,阐明后现代艺术人类学具体的思潮与理论本质,明晰表达今日艺术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之思想样态。  相似文献   

4.
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唯一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因其纪录片带有作者典型风格而独具代表性。边界的融合与跨越以她晚期的纪录片作品为主要文本,探寻其纪录片中对底层群体、艺术创作以及自然环境等社会现实题材的关注。分析其使用DV机的拍摄手法,搭配照片、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创作特点和对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发现促使观众参与"书写"美好记忆和故事的因素,并分析其晚期纪录片中边界的融合和"在场"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与影视也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当今社会,在文化大融合、互联网及电影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影视作品给予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不论是传统电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制作,多种艺术元素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影视创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艺术元素呢?其他艺术种类和影视创作之间又是怎样的相互作用的呢?以部分影视作品为例,对艺术模仿在影视创作中的运用和实践进行分析,进而对艺术模仿在影视创作中有效运用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是影像艺术和声音艺术的结合体,纪录片的音乐在完成叙事结构、情节分析、情感传递、意蕴表达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纪录片音乐运用的研究尤为重要。结合纪录片《180°以南》,运用符号学的两个理论来解读纪录片的音乐,力争从外延与内涵、聚合体与组合段两个方面展开对纪录片音乐的分析,找寻纪录片音乐运用的规律、方法与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解必须以"哲学人类学"为出发点,对于康德艺术观的理解也必须以"哲学人类学"为视域。从哲学人类学视域看,确证有一种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的可以体验他人传达出来的情感的"共通感"只能算是部分地解释了情感何以可以普遍有效地进行传达,除此之外还要在人类的审美经验中即在艺术和艺术史中确证情感普遍传达的先天条件。康德艺术观的核心在于指出,艺术作为天才的作品,给人提供了客观合目的性的产品,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内在情感普遍传达的能力。在康德之前,西方艺术观要么坚守模仿说,要么坚守表现论,康德艺术观以一种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实现了对于艺术模仿说和艺术表现论的双重超越。从哲学人类学视域出发,学术界关于康德艺术观的误解将得以纠正,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两个公认的难解之谜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8.
电影、电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跟据实际的影视作品服装设计案例,探讨影视服装设计师的工作职责、拍摄技术要求、古装与现代装的设计分类、色彩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并对影视服装设计与色彩情感表达进行着重分析,有利于探索如何通过服装多种变化增添影视作品的可看性,使影视作品通过服装美术、形象造型等方面的视觉效果加强作品艺术层次,进一步帮助影视作品成功塑造人物性格,帮助演员更完美塑造角色,从而使中国有更多的影视佳作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9.
宗教人类学在中国起步不久,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引进并兴起的。历史虽短,但前进的步伐却是迅速的。宗教人类学研究领域除继续开展有关本土化的讨论之外,中国人类学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在中国各民族的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宗教文化资源来丰富和发展世界宗教人类学,已成为  相似文献   

10.
国内的纪录片领域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重创作、轻传播”的问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所有传播行为的最终指向都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纪录片也不例外。本文试通过分析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纪录片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策略,来论证如何更好的实现纪录片的有效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一、纪录片<西藏一年>内容简介 纪录片<西藏一年>是作者兼导演孙书云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即调查者融入被调查者的生活当中,没有大纲没有脚本没有预设场景,通过一系列真实的生活细节,展示现代西藏社会的形形色色,反映当今西藏人民生活的优秀纪录片.  相似文献   

12.
影视作品中的"儿童美",既是影视作为艺术的主观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儿童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面貌,因而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价值。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儿童美",首先要构建起对儿童的尊重;其次要通过"外"与"内"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体态健硕、性格健全的儿童——这样的儿童形象也是现实中人们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开始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无论是传统的书画,还是现在的影视作品,其携带的美感令人愉悦。漆画作为一项传统的艺术在今天已渐渐被人淡忘,其本身的艺术美感也只有漆画寥寥无几的传承者和爱好者能感受到了。将漆画艺术发扬光大,使其走向街头,让普罗大众都可以领略漆画艺术带来的美感,必将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文章结合笔者自身对漆画的研究,对漆画艺术走向公共空间这一设想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未来漆画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编剧是通过文字创作出剧本的作者,其往往是电影电视剧的故事泉源。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作为综合艺术手段也日新月异,编剧艺术不仅不可缺少,而且要求越来越严格,当今社会进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时代,编剧将充当驾驭艺术作品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正处在音乐人类学由比较音乐学向音乐人类学的转型阶段,这些转型后的思潮促进梅里亚姆对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使国内外学者充分认识到其重大价值。他的音乐行为理论的中国实践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音乐人类学研究的人类学偏向;(二)"行为"作为音乐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维度;(三)"观念—行为—音声"的文化相对主义解析模式。梅里亚姆音乐行为理论的贡献在我国音乐学界影响深远,其在中国实践的价值远远不止文章中所论及的这些。然而,梅里亚姆音乐行为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对其困局的解局也体现出了其行为理论中国实践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佛教文化》2013,(2):112-115
《白蛇传》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至今仍然焕发着艺术生命力,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白蛇传》中的人物形象可谓是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17.
民族化是艺术人类学的当代形态.从学科发展看,民族化的理论取向是艺术人类学摆脱"世界性"的学科进步;从全球化的进程看,民族化是艺术人类学在全球化文化冲突中表现出的时代期待.时代期待的意义要大于学科进步,这样的认识还有益于对反思理论关注点的确定、对经典方法的认知和对学科对象模糊的肯定等当代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整个 2 0世纪的社会人类学 ,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人类学作为一门科学 ,总是在经受着分娩中的剧痛 ,总是在怀疑自己是否拥有生存的权力。随着社会人类学的生根、成长和分化 ,它越来越充满疑问。如今 ,这种自我怀疑似乎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我们很难看清楚 ,这门学科如何能够在继续强调其反复无常的特性的同时 ,而不落得土崩瓦解的下场。即使是那些希望相信人类学依然具有潜在的学术天职的学者们 ,也发觉他们不得不从外界寻求帮助 ;为了寻求这样的帮助 ,他们乞助于用来研究热的热力学 ,自私的基因 ,或者是“认知科学”最新形成的结…  相似文献   

19.
张怡怀 《世界哲学》2022,(5):119-131
胡塞尔基于先验立场将经验的人类学排除在现象学研究的理论谱系之外,然而晚年却返回人类学的问题域重新展开对“人”的反思,并由此自称为“面向现象学人类学”。本文试图表明,与经验人类学不同,奠基于先验人格的世界构造和交互意向关联的现象学人类学则是一门在人与人及世界的关系中被先验构建的普遍人类学。胡塞尔在保证这门人类学先验性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实践定向并在时空交汇的世间领域中勾勒出一幅交互依存与无限生成的人类图景。据此,作为一种“先验经验论”的现象学人类学达成了对先验与经验的辩证综合,它不仅是胡塞尔对人之本质与实存进行思考的重要理论贡献,还是先验哲学在面对人的实事时自身的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20.
生态故事片和生态纪录片是生态主题电影的两种基本形式。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有相对明确的分野,同时也具有相互融通的基质。纪录片以"纪实"见长,但并不排斥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故事片以"虚构"为突出特点,但也不拒绝真实。在生态影视创作中,纪录片与故事片在艺术手法甚至美学风格上,经常表现出互鉴、互动、互融的趋势。生态故事片《可可西里》与生态纪录片《平衡》的题材相同,但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它们以一种殊途同归的方式,唱响了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