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元代山水画在历史山水画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绘画风格更能表现个人的生活境况与心灵情感,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元代文人墨客多将内心寄托于山水、诗词之中,借助于此找寻仅有的归属感,他们追求隐逸,远离仕途,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所探讨的隐逸思想颇多。首先分析了隐逸文化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继而从元代山水画的隐逸根源、人文情怀以及笔墨情趣入手,阐述了元代山水画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最后论述了元代山水画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公望作为元代四大家之一,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山水画的风格鲜明突出,对后人影响极大,他的许多作品都成了后人初学的范本。黄公望作画非常重视"士气、神韵和逸气"。所以作画多作简淡天真、雅素恬静一路的水墨山水或浅绛山水,从而更好地表现了元代文人志士清高隐逸的思想,对我国山水画笔墨技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范宽是北宋早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雪景寒林图》是他描绘北国雪景的代表作之一,画中通过对"三远之景"的构图和布局传达了其畅游山水的隐逸情怀。他通过"雪景"和"寒林"的意象表现其内在心性的"虚静",从而昭示了其对自然无为状态的追求和对宇宙永恒生命的向往,也树立了"雪景寒林"意象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景观》系列为摄影师姚璐创作的摄影作品,其作品借用中国宋代山水画的形式,以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可见的绿色或黑色防尘布所遮盖的城市景观为素材,通过摄影后期技术,从而生成一个具有当代特点的青山绿水画面。摄影师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挪用",构成了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对传统山水绘画进行解构的同时,运用中国当下社会产生的"新景观"对影像进行重组,与传统艺术产生一定的联系并尝试进行一种对话,进而将作品引向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5.
王华 《美与时代》2006,(8):30-32
形式美是美的重要表现形态。山水画的形式美是形式因素线条、空间、色彩、笔墨的组合美。同时,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艺术门类,其形式美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红色革命"为主题对山水画在意境与章法、笔墨、设色、材质等方面进行题材研究,梳理"红色革命"与山水画的关系,丰富和完善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题材。建立以广西为代表的"红色革命"题材山水画在表现语汇在笔墨、用色、材料等方面探索新的研究模式,"红色革命"精神与山水画结合所产生的文化自信和崇高信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隐士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其中渔父意象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与隐逸文化密切结合。在《庄子》中,水、鱼、渔父形成了一个向往自由自在隐逸生活的"场",在《桃花源记》中,渔父又变形成了理想隐逸世界的发现者,桃花源展现了隐逸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逃避,一种空间与时间上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在这点上与道教宣扬的洞天福地类似。这两者从思想根源上来自道家的对母体子宫的崇拜。由于诗与画的表达方式不同,在文学中渲染渔父发现的隐逸世界,在绘画中则凝练成垂钓渔父的形象,并完形成为山水画中的渔隐题材。  相似文献   

8.
王学仲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王学仲借鉴西方水彩画中的技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元素结合,将爱人民、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主题隐于其中,创造出适合于新时代的山水画新意镜、新形式。  相似文献   

9.
"逸"的美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人超越世俗社会的重要出口,亦是传统文人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逸"使传统文人在"隐"向自然、"隐"于艺术的消极行为中克服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实现超越世俗、追求自我的审美取向,彰显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文人隐逸精神"。本文通过对文人隐逸精神形成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厘清以"逸"为表征的"文人隐逸精神"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以及它的兴盛、衰落的时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展望传统文人精神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隐逸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是调节士、文人与统治集团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东汉以来,隐士与山水的关系亲近起来,以至于后人把隐士与山水的关系看成自然乃至必然的关系。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始终表现着传统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在审美和创作中,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以追求尚意的象外之境的艺术审美特征,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1.
宋代绘画的历史悠久,其中包含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等,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其中山水画是宋代名家辈出的绘画种类,并对后世的绘画影响极大。宋代山水画以前的构图布局都是传统式的全景构图,在此之后出现的"一角式""半边式"构图正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创新。以现代的"陌生化"眼光反观宋代山水画构图的发展规律,现代主义的艺术理论与传统创作方式之间竟不谋而合,这种不谋而合是巧合还是必然?文章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寻宋代山水画构图的发展规律,诠释宋代山水画中"陌生化"意蕴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的统一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  相似文献   

13.
宋明理学与传统山水画的构建研究通过对中国山水画"观念"的深入剖析,结合演变过程中的时代哲学思潮,论述山水画创作的意识观念,系统展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有的艺术精神。传统山水画成熟于两宋时期,这一过程似乎与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发展演变同步。从义理分析和部分画论研究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士人的人格形态具有"入世"和"出世"的二元对立特征,其"出世隐逸"的一元导源于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确立于魏晋时代。正是魏晋时代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环境,为士人"出世隐逸"人格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内外部条件。从庄子的"逍遥游"到陶渊明的"人境庐",不仅展现了魏晋士人充满艰辛曲折和悲愤痛苦的心路历程,而且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于世事红尘之外找到了一个身心栖息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其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意境表达,含蓄而深远。而当代建筑和构图等现代绘画语言又为传统的山水画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创造了可以"神游"的当代"心象",衍生出"笔墨随当代"的"新古意",进一步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树是传统山水画中构成画面的重要元素。如果以传统山水画中的树木形象为参照,会发现敦煌壁画中的"花树"造型与传统山水画中树木形象在表现技法以及表现形式方面存在相似性,这种全新认识对敦煌壁画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美术界对中晚唐水墨山水画产生原因的争议很大:有的学者认为中晚唐水墨山水画的产生是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有的学者认为它的产生是由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决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的出现和禅宗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其实,水墨山水画的形成有其大的社会思潮背景,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当时盛行的禅宗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传统山水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明的进步与象征。传统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表现和空间意识形态。山水画的空间意识不仅表现在现实"可行可游可居"的形态下,更多地体现其精神境界的特征,呈现一个充满诗意、有韵律的空间。由于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以独有的视角和审美意识呈现虚无的境界,这种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是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愈来愈注重思想和意识领域的丰富和发展,山水画作为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具有美学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重要特征。山水画的传统精髓在于"道",是中国画之所以具有中国性的要义所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山水画中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理念应该与时俱进。山水画艺术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要求在山水画教学中应该进行适时的变革,从而实现山水画精神和艺术造诣的代代相传和精炼提升。当然,当代的山水画教学体制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学校环境下的山水画教学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并且顺承中国传统美学教学思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强化美术功底,形成自我的专业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