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山西黎侯虎品牌的跨媒介推广发生了创新型的转变。较之传统媒介,新媒介具有低成本、高成效、即时性和传播性强等特点,可以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一方面通过不断优化艺术设计造型,将无形之山西传统地域文化赋予到有形的黎侯虎品牌造型艺术中;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型互联网推广设计媒介,逐步使山西传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以达到传承目的,最终实现其包括文化底蕴在内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山西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山西文化在中华古文化总体中占有突出地位。人们常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可见山西地处中华文明腹心地带,有着浓郁的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三晋人民几千年的勤劳与智慧,使山西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这种影响不仅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中,还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山西的文化特色,大院文化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主题之一,根据其文化内涵繁衍的文化衍生品,可以更好地体现其中特有的山西文化,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拓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州回龙窝传统街区作为徐州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在文化传播中结合Q版文化创意衍生品这一新的呈现方式加深现代人对传统建筑的认知,既做到了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又拓展了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思路。数字化开放式保护使传统建筑以得天独厚的优势得以传承,必然会对传统建筑价值的挖掘与活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开启了城市地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创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谭大青  陈琦  徐丹 《美与时代》2023,(1):110-1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博物馆文化为背景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博物馆的经营模式纷纷开始转变,除了保持自身的公益性外,还需要与市场接轨,注重形象推广设计。除了要了解博物馆形象推广设计的重要性外,还需掌握其构成要素、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推广策略。掌握了这些内容,博物馆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地方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宣传。  相似文献   

5.
早年兴盛的热转印技术,因个性化文创产品的研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热转印技术区别于传统的印刷技术。热转印技术操作简单,产品个性化较强,符合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易于被大众熟识接受。如今,热转印技术日渐成熟,文创参与热潮高涨,文创政策体制健全,资金匹配渠道多元化,民众消费观念转变,技术与艺术并驾齐驱的融合发展,能更好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从雕塑衍生品的类别以及发展的必要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刻地分析,就可以发现雕塑衍生品与雕塑刻画家以及大众艺术品消费间的密切联系,并针对当下我国雕塑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品创意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中国设计极具个性又包罗万象,设计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对设计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当下,民族造物的文化传承意义非凡,设计对民族造物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消极作用。如何在当代背景下设计出让人们喜爱的民族造物衍生品,并让人们愿意主动去接触民族造物文化?如何在设计衍生品中保存民族造物的文化与精神?又如何把握民族造物衍生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重新思考民族造物与设计的困境,让民族造物在设计衍生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而是装满"思想的内容",反思与构建,让民族造物设计衍生品通过设计批评能促进完善并准确传达民族的造物文化与精神。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国内的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创设计掀起一阵热潮,不断有优秀的文创设计案例涌现。风狮爷是闽台地区的特色民俗景观,作为传播闽台文化的有效工具,需要更多的创新性及时代性,但目前文创产品设计却较为单一古板,设计缺少时代感。针对风狮爷的文创产品设计,应先了解其历史及由来,再通过类比的研究方法学习博物馆文创和地域文创是怎么做的,最后再回到风狮爷的设计上,分析其艺术造型及功能定位,为之后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校园文化元素的梳理和提炼,以特色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案例,采用分析法,对文化创意元素选择、制作材料、设计研发趋势与展望等方面探讨创新思路。梳理和总结校园文创产品开发的有效构思途径,为不同类型学校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方案。该文化创意设计思路可为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门延续数千年而经久不衰的高雅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因具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返璞归真的人文精神和气韵生动的神韵而成为我国艺术衍生品设计的重要元素。通过设计,让昂贵的国宝级艺术品转化成兼具文化艺术性和实用价值的商品,从而丰富普通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川西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但是当今传统的羌族文创产品形式趋同,文化传播方式单一,不利于其发展。羌族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创产品面临创新与发展的挑战。因此,从四川省博物馆的羌族文物上提取羊角纹元素,结合羌族当地的文化进行改良,设计出系列酒具的现代产品。试着将羌族文物中的特色民族元素,与当代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相结合,设计出具有羌族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无形的文化附加在有形的产品上,借用具象的产品帮助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陈璟 《美与时代》2014,(8):105-106
川端康成以塑造女性形象著称,长久以来,人们对其笔下的男性形象关注甚少。川端康成在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人特质的男性形象。通过根据男性的年龄分段,参照其突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精神特征的表现,将男性形象分为少年、中年和老年男性,并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男性形象特点的成因,以期对川端康成笔下的男性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设计的创新程度。任何设计都不能脱离对历史发展概况和文化水平的深入了解。在历史文化尺度下,银川市西夏区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可以有效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历史文化尺度的分析与探讨,结合西夏文创设计,在历史文化尺度下西夏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需要融汇地域历史文化符号与民族特征,从而促进西夏区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  相似文献   

14.
澳门独特的地理坏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特征透过其城市视觉形象而凸显,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澳门与众不同的城市视觉,这些视觉特征造就了澳门独特的城市气质,将这些视觉形象进行梳理、活化,来延续澳门新的城市意象,为这座城市的视觉形象建设提供源动力,以此从视觉层面来提升澳门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环境,让澳门逐渐走出以博彩业为主的城市形象,打造出具有澳门独特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的个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相似文献   

16.
校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教育以及文化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服在设计的时候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应从我国中小学校服的现状出发,根据中小学校服存在的问题,从校服款式、色彩、面料及相关的服饰配件上分析研究中小学校服设计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绿色校服;提高校服品牌意识、提升校服品质;坚持校服文化推广,从而不断完善我国中小学校服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在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弘扬南充丝绸文化中的美学精神为出发点,探究南充丝绸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方法。通过资料收集法对南充丝绸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简单梳理;运用图像特征提取法,从南充丝绸文化中提炼图案、色彩及纹样元素。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视角,重新解读南充丝绸文化的内在价值,在时代背景下赋予南充丝绸文化新的文化烙印,实现文创产品艺术性、人文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凝结。南充丝绸本身具备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能够为文创产品及文创产业提供新的灵感,进而为南充建设世界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专业界限的模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展所展示的作品,难免过度跨越,缺乏深度,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科教育应注入新的智慧。旧的思维模式已不足应对这个数字时代,只有以品牌为主导,将视觉衍生品设计在毕业设计中进行课题导入,从人群定位、品牌建立、元素提取、设计转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才能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带来一些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9.
章文 《美与时代》2014,(11):56-56
我国随着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掀起了文创产业发展的热潮。文创产品作为感性产品,需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后才能完成购买行为。比喻式的设计方法正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情感的纽带,唤醒消费者内心中的固有情感,成为实现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的法宝。  相似文献   

20.
张大千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在泼墨与泼彩上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创作的仕女图作品自成一体,特别是当他从敦煌临摹学习壁画回来以后的仕女画作品更是产生了质的变化,令人惊叹不绝。文章对张大千敦煌壁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为张大千相关艺术理论与实践创作研究者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