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的生命美学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建构?潘知常教授新修订的《中国美学精神》对中国生命美学的建构贡献了诸多富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思想,那就是从本体视界的转换、价值取向的选择、心理定位的开掘、感性选择的确立的层面上,启示生命美学的研究应该以"无神的信仰""无神的宗教"背景下的对于美学的终极关怀的追思作为美学的根本追求。  相似文献   

2.
由于生理学、神经哲学、认知理论的影响,当代中国美学建构出现了延续至今的身体转向。21世纪以来的实践美学凸显其身体维度,强调身体与实践的原初关系。生态美学发现家园意识与身体意识密切相关,力图揭示"生态审美本性论"与身体美学的内在关联。生命美学和生活美学也承认生命/生活的身体性,有意识地走向"身体之维"。随着这种转向的深入,身体美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枢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更新研究范式的热潮。当代生命美学就是这场实验的参与者。它推出生命、感性、自由、审美超越等关键词,阐释了自己的基本主张。而随着身体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生命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关系也必然会被予以重新哲思。总的来说,生命美学总是涵括了身体美学,身体也总是牵连出生命美学。由于身体的生物性和在世性,一个更完整的美学之环诞生了。当生命美学经历了"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超越美学—身体美学"所形成的话语环,它已经将后者的脉络涵括于其中。通过重构这个话语环的内在关联,从身体出发的生命美学显现了其原初形貌,证明了其涵括已有理论建构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4.
潘知常的《生命美学》《诗与思的对话——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现代阐释》《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三部著作赫然写着三个中心词:"生命""审美""爱",共同构成了生命"是什么""何谓是""为什么"的生命美学理论逻辑三问,使生命美学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理论体系,呈现出一种有温度的人文关怀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气"是中国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这部汪洋恣肆、包孕万汇的著作中,作为生命底蕴的"气",以虚静的形式,体现在艺术创作、鉴赏及人格美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境界"说美学是一种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文艺美学理论。其基本特点在于,审美活动、审美感受、感觉是身体主体性的一种切身性的形式时空、生命时空的"不隔""真切感"身体感感受、感觉。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和"能感之"与"能写之"就是一种身体主体性建构的体现。在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身体主体会产生一系列身体感感受、感觉:"境界"("意境""气象")"不隔""真切""工"(即"美")"爱"。因此,王国维的身体主体性美学才是"可信"而又"可爱"的生命美学。从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者说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学术视野上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美学以外,没有一个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能够真正深入到如此深的生命境界。因此,未来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就是两个"回到"与两个"转向":回到鲍姆嘉通,回到王国维。转向"身体现象学"、转向"默会致知论"的后批判实践哲学和思维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形神观的诞生.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理论的运用使人物画最终走向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形"是可见的、表象的,是物象外在的面貌;"神"是不可视的、本质的,是事物的精神内涵.形是神存在的依托,如张彦远说到:"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如果没有"形似"为依托,那就更不用谈什么"全其骨气"了,即无形则无神.神是形的灵魂,潘天寿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一书写到:"然有形无神,系死形相,所谓‘如尸似塑’者是也.未能成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以潘知常先生为代表的生命美学异军突起,以生命之爱来重塑中国人的美学信仰,上接先秦道家的"贵生"理念和儒家"仁学",下承明清"情本美学",又弥补了传统文化失爱少美的致命缺陷,从而构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就是生命美学发展的一次及时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袁鼎生与封孝伦是当代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袁鼎生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封孝伦以"三重生命"美学观建立了独特的生命美学体系。在研究起点上,二者分别以生态整体性存在和个体的生命存在为起点;在研究重心上,存在着整体的、宏观的、关注文化的倾向与个体的、微观的、着眼艺术的美学研究理路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共同生长、互相接纳的。  相似文献   

10.
美是人类生命进步理想的形象表现,关于美的定义关乎生命美学的定位,不可忽视。而要开拓和深化生命美学,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提出和研究"生命美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二)生命美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三)生命美学该怎样研究?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厘清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美学体系广泛而深入地摄取了中西艺术学的理论维度。宗白华的艺术学研究是为其美学建构汲取丰厚学养。他的美学体系和艺术学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全面汲取理论的精髓,开掘出古典民族美学的现代意味,成为宗白华美学建构的一条重要路径。宗白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精神"这一核心,联系艺术哲学、艺术体验、艺术意境、艺术生命等问题阐幽探微,在基于价值论的艺术史观与体验式的艺术批评方法等方面亦有重要开拓。  相似文献   

12.
正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拟于2016年6月22日~24日在香港举办第十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22日报到)。会议学术委员会由罗秉祥、陈强立、张颖和范瑞平组成。本次会议的重点课题是:(1)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的一般理论问题(如,何为"中国生命伦理学"?何为"建构"?如何"建构"?);(2)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特殊理论问题(如中西方伦理理论关  相似文献   

13.
身体美学是一门致力于改善生命、提升身体能力的新兴学科,实践和实用是它体系建构努力要完成的两个方面。可是,由于缺乏一个把各种身体实践的方法整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目前身体美学仍处于前学科状态。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基于医学的独特视角,对如何实现身体的优化提供了实践和实用上的解答。其建构了"营卫和谐、形神合一"的理想身体标准,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身体判定方法,确立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形劳不倦""调畅情志""避其邪气"这些有助于理想身体达成的养生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庞大养生体系。人们在营卫和谐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养生系统中种种方法的选择和实践,最终达到"形与神俱"的理想身体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15.
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正确的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但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应该提"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不应提"建立中国化的美学体系";美学的性质是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不是哲学学科;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不要提"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话语的学术脉络上受到西方普遍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压迫,亟须从形态学视角上进行转化。普遍主义理解范式遵循"普遍理论—中国应用"之进路,陷入应用难题。"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式遵循"中国传统—当代建构"之进路,陷入建构难题。普遍主义理解范式与建构论文化信念之阐释之间的话语断裂,割裂了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形态过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形态学"视角敞开了"跨学科条件、跨文化条件、跨时代条件"的形态学视界,它强调从形态过程的关联性视阈把握人类道德生活和伦理关系的整体、类型和结构化趋势。我们只有创造性地融入"形态学"视角,特别是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视角,才能整体把握生命伦理学的道德形态过程,真正开出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7.
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正确的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但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应该提"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不应提"建立中国化的美学体系";美学的性质是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不是哲学学科;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不要提"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徐大威的美学专著《中国审美形态的识别性问题研究》于2017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中国审美形态研究的新成果有以下三点创获:首先,该书以审美形态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美学史应该如何书写的问题;其次,该书创新性地提出了作为中国审美形态在思维方式上识别的"灵性直观"的新思想、新概念,并以此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再次,该书提炼并确定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形态如"道""气""兴""神""意境""境界"等。该成果对于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在民国时期与现代新儒家学者中的方东美、唐君毅等有深入交往。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宗白华的美学和文艺思想才不断得以升华和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生命本体论美学。方东美、唐君毅等都建构了现代生命哲学体系,善于从人生审美主义与艺术精神角度来审视和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从宗白华与方东美、唐君毅等新儒家学者的交往历程来看,他们在学术思想上既有共通性又有互补性,共同彰显了人文主义美学的新进路,并开辟出中国现代美学的生命学派。  相似文献   

20.
"生命美学"的核心"关键词"应当是"生命",因而首先必须对"生命"范畴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说"生命美"。而"生命"的宽泛性,决定了"生命美学"是一个极为宽广的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生命运动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因而出现和构成相应的美学学科分支。美学的"+"时代,是多种学科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创新、变革、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仅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例,生命美学与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生死美学等亲缘学科相"+"、深度融合,就足以看出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