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郑惠生先生的学术路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突出的特点。郑惠生先生在多年批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学批评"的理论主张:它作为实践,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作为理论,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就任务而言,它要探索文艺学的特性和规律,揭示文艺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此来促进文艺学的健康发展。郑惠生先生所倡导的"文艺学批评"主张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深入探讨:一是从文艺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方面,需要"文艺学批评"来作"检视"和"梳理";二是对"文艺学批评"的自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仍需同行学者大力推进;三是探讨制约"文艺学批评"发展的条件。除了郑先生所提到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这些重要因素外,学术行为主体的价值信靠层面,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涂途 《美与时代》2006,(10):15-18
陆梅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长期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与有关杂志、丛刊的领导工作。编注《马克思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1984—1986年间,我国曾经出现过“方法热”,对文艺方法论的讨论出现过一次热潮。但热潮过后.却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文艺学方法问题,写出有份量的专著来。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宪章同志却是个“有心人”,他以数年之功,不疲倦地钻研文艺学方法问题,多方面地收集资料,深入地思考问题,呕心沥血,刻苦著作,终于写成了一部40万字的专著《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我阅读了这本专著后,认为它是“文艺学方法”研究的新收获,是我国迄今为止论述文艺学方法的功力最为深厚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4.
《原道》2015,(2)
<正>一、关于这门学科对于今年刚入学的同学,我有几点建议:第一要清楚目前文学研究、特别是文艺学的研究现状;第二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第三则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可能大家不全是文学系的同学,但是人文学科的特点基本相似,有共通性。不管你是否研究美学或者文艺理论,它所遇到或者要解决的问题是相通的。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此前它作为"社会科学学部"原本隶属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稍后成立,  相似文献   

5.
陆贵山教授从事文艺研究50余年,其文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夯实全面辩证的理论基础、建构宏观的文艺学思想体系、综合研究文艺思潮与文艺批评、寻求文艺本元问题的创新、推动文艺学的"宏观辩证综合创新"五个方面。陆贵山教授的学术研究面向现实、有的放矢、直斥本质,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树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文艺学研究出现了泛化趋向。这种泛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文艺学向其他学科领域挺进,二是被其他学科所渗透,换言之,即采用其他学科的视点与方法论来透视文艺学自身的新问题。这两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研究对象的边缘性选题与研究成果的边缘式呈现。泛化是深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围绕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一个问题,分别体现为:新时期之初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关于文学是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这三个阶段的论争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总体格局和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审美本性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了。这场争论已经不只是在专题著作和小册子里进行。五种杂志——《哲学问题》、《哲学科学》、《文学问题》、《十月》和《艺术》——都给参加争论的人提供了篇幅。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参加到这场论战中来,——不仅有美学专家,而且有哲学家、文艺学家、作家、新闻工作者。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美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而大家也都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出一臂之力。现在可以说,战场上的情况已经完全清楚了:在美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每一个新战士都站在其中一种观点的旗帜下,剑拔弩张地、猛烈地攻击着另一种观点。“自然派”和“社会派”之间的战斗已经延续六年之久了,但是,我国的美学科学比  相似文献   

9.
吕东 《哲学动态》2022,(10):115-124
<正>张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2008—),国务院第六、七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20)。主要研究美学、文艺学、思想史,独著《文艺学·艺术学·美学:体系构架与关键语汇》等22部,合著《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等5部,主编《中国美学经典》等6部。其中《美学的中国话语》等4部入选国家级外译工程(英语与俄语),《中国美学史》《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译有韩文版,《美学导论》《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有中文繁体版。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形成了精神分析学理论,他的<创作家与白日梦>颠覆了传统文学观念和文艺学方法.他认为文学创作与白日梦都有自我中心倾向,都包含理想化成分,有着相同的程式.基于二者的相似性,他的文艺观则是提倡无意识,主张幻想.  相似文献   

11.
进步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贡布里希艺术史研究的核心论题。虽然他并未明确论述"艺术是否存在进步"、"存在何种进步"这些问题,但其论述已经预设和暗含了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作为一门实践活动,艺术一方面朝着获取艺术实践的某种内在利益的方向不断迈进;但另一方面,艺术发展与科技进步不同,它并不具有向前推进的长程进步。  相似文献   

12.
“雅”、“俗”以及雅与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 “雅”与“俗”这一对范畴,是重要的文化学范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境界高低,人的文化教养、仪表、人格、操守、修养、境界.“雅”与“俗”又是美学范畴,涉及到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审美意趣、审美境界.“雅”与“俗”又是重要的文学范畴、艺术范畴,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低程度、境界、情趣等等.下面主要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来对“雅”“俗”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下列一些重要方面初步探讨了新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经验:在文艺的政治属性与审美属性的关系问题上,文学即政治、去审美的倾向和文学即审美、去政治的倾向都是不妥当的;在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上,强调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的现代性,并借鉴审美的现代性,以利于社会的健全发展;在文艺的社会历史研究与人文研究的关系问题上,防止和克服用文学的社会历史研究排拒文学的人文研究或用文学的人文研究消解文学的社会历史研究的偏颇;在文学的内部规律研究与文学的外部规律研究的问题上,忽视文学的内部规律研究或用文学的内部规律研究取代文学的外部规律研究都是不完整的,应当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在初步探讨了新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预示了新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雅斯尔·十娃子是吉尔吉斯共和国著名的诗人、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学家、文艺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亚东干族文化的奠基者。雅斯尔·十娃子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时代起就从事东干文字的创制和书面文学的创作。他一生中用东干文、俄文、吉尔吉斯文写作和翻译出版了四十余部诗歌集、小说集、散文集、剧本等。为中亚东干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中亚和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吉尔吉斯斯坦  相似文献   

15.
朱志荣1961年生于安徽天长市,1 98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 987年考取安徽师范大学文艺美学硕士,师从王明居、汪裕雄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获讲师职称.1992耷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1995年到苏州大学文学院工作,并在苏州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联系导师范伯群教授.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并被遴选为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6.
一赵慧,回族,198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现任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回族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81年开始回族文化研究。曾担任《中国回族大辞典》编委、《回族文学论丛》副主编;参加国家课题《回族文学史》及《中国各民族文化大观回族卷》编写工作;主持完成宁夏社科规划课题《当代回族女作家创作论》,出版专著《回族文化透视》。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对当代回族女作家创作成果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其中《回族文学与回族心理刍议》、《论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苏文化实力实现了巨大提升,但文化实力中文化软实力并没有与文化硬实力实现同步、快速、健康地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否能快速提升,已经成为事关江苏是否能全面实现“两个率先”目标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江苏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扬弃文化传统、优化文化生态、创新文化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和做强文化产业等既符合江苏省情,又符合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律的主导型策略.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已经在当代哲学领域带来深刻的思想革命."性别差异"是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存在着许多哲学争论.笔者以是否应当放弃"女性"概念、应当如何描述"女性"的性别特征,以及"性别差异"是否为一个本体论事实三个问题为例分析了当代哲学关于"性别差异"问题的争论,并试图作出一些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刘可风 《哲学动态》2003,(12):40-41
20 0 3年 1 0月 2 0~ 2 2日 ,第十一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大会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韩两国的 1 2 0余名学者以“信息时代的应用伦理”为主题 ,就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以及信息时代的应用伦理论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现将会议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关于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信息时代应用伦理学的精神气质 部分论者认为 ,应用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在于 :应用伦理学到底是一种基本价值观还是一种程序方法论。针对国内学者偏执于两端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西建(陕西师大中文系)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这一问题的出现向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及美学、文艺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整体状态,其基本内容大致有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