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当前,宗教极端主义泛滥,给国际社会带来严重威胁。防止极端思想蔓延和暴力恐怖主义,需要国际社会和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建言献策,寻找有效解决办法。时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金英《文明的交融与和平的未来》一书,提出了"文明的交融才能实现未来和平"这个中心主题,体现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华智慧,也是  相似文献   

2.
《易传》通过对《易经》进行诠释,表达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社会和个人人格三个层面,可将《易传》人文精神宏观地分为:"大德曰生"、"天下随时"的宇宙精神,"保合太和"、"容民畜众"的爱民精神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易传》中这些人文精神中"阴阳合德""刚柔有体"的原则、"损以远害""明罚敕法"的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对当代生态保护、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个人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给出了践行标准,也为人类文明的合理发展提供人文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周易本义》者,罕有辨析朱熹书中曲笔所写"先儒""或云""或疑"等处,其所指究竟为谁。本文接续钱大昕于《十驾斋养新录》中对于《周易本义》中"先儒"为何人的讨论,辨析钱氏所论得失,考证其中"先儒"的具体所指。并进一步讨论《周易本义》中"或云""或疑""或曰"等处的具体所指。由此呈现朱熹作《周易本义》之时,所面对的复杂的易学文献世界,以及其不言姓氏的曲笔可能存在一定的书写体例,而此体例的发明,有助于深入理解朱熹的"历史世界"。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评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化”浪潮席卷全球,并不是概念炒作的结果,而是因为网络真真切切地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生活本身,网络化带来的不仅是观念的变化,而且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根本性转变,网络化给人类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给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进一步研究网络给人类带来的机遇、挑战和问题,《学海》杂志与清华大学哲学系于2000年11月4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全国性学术讨论会。本文将对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并综合国内近期的研究状况,对“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进行评述,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一、网络与…  相似文献   

5.
"微教育"模式是近几年教育界新兴起的一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获取和共享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作为一款主要社交通讯软件,微信在影响和改变高校师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微信平台在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微教育"辅助教学具有多重作用,如"方便管理,及时沟通""资源共享,开拓视野""多向传播,增进交流""因材施教,激发兴趣"等。研究如何将微信这种新型社交技术平台有效应用于高校的艺术专业课辅助教学之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天作》篇与《我将》篇为例,《诗经》中的"天"是可以给有德的为政者带来幸运、给无德的为政者带来灾祸的。"天"是具有善的意识的人格神,是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荀子》以其天人分离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排除了"天"的人格神的要素,强调其自然性的一面。《荀子》否定了到孟子为止世代沿袭继承下来的"天"的宗教性,开始以一种新的自然的天道观念来诠释《诗经》。  相似文献   

7.
作为汉大赋的先驱之作,《七发》的文本结构与内容不仅带有先秦以来招魂礼俗的鲜明印记,而且构思精妙,依据《周易·复卦》体现的阴阳消长的哲学理念和天道至七而复("七日来复")的自然规律结撰全篇。吴客陈说七事为楚太子疗疾的过程,既是借鉴楚地招魂礼俗为楚太子招生魂的过程,也是阴阳二气消长变易"至七而复"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七发》不仅明显承袭了《大招》《招魂》的文本内容,而且也体现了《周易·复卦》所蕴含的"返归故居""返归善道""阳气复生""至七而复"等思想观念。"七发"的实际意蕴,即"阳气一个周期的生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第五项修炼》的思想精髓,联系《易传》思想体系,在"真实的宇宙"、"德性原则""生命的意义"三个面向上展开比较和讨论,以深化对《易传》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走近妈祖     
正有关妈祖的传说甚至引起了历代帝王的注意和表彰。自宋代至明清,我国历代帝王曾先后给妈祖加封过"灵慧夫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封号。"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飞行于海波之上。"来到位于"荔城"福建莆田的妈祖诞生地湄洲岛,走近巍峨屹立的妈祖像,不禁想起冰心在《往事》中对"海的女神"的歌颂。  相似文献   

10.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11.
在印度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毗婆沙师、经量部等反对将"缘起"列为"无为法",而他们理解的"无为法"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大众部等则依据《杂阿含经》中的《缘经》,认为"缘起"与"涅槃"并属为"无为法",且"无为法"是"有为法"构成的经验世界之基础。这也使得"法性""如"等与"缘起"有关的概念,及"实际"等与"涅槃"有关的概念,逐渐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小品般若经》中"缘起"被重新理解为"空性",但只是消极意义的"无自性";而由《小品般若经》扩充而来的《大品般若经》中则出现了与大众部等相似的"无为法"之分类,相应地,代表"空性"的"如""法性""实际"等概念在《大智度论》里被看作"实相"。后来,这些概念逐渐发展为大乘佛教中的本体论范畴。  相似文献   

12.
通过援引包括《易经》在内的儒家经典,借助八卦之名并根据"《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原理,李济马以《周易》为基础,阐释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受《周易》四象说的影响,李济马论著中多有四元结构和"四维之四象"的形态构造。他以"太极生四象"为基础,打造了"四象"思维的基本框架,又通过"事物心身""天人性命""礼仁义智"等建构了四象思维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形象极具审美教育的意义。被学生认同的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的高校教师形象是什么样的?这里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郑惠生教授的《文艺理论》教学为个案,从"学生评教"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学生高度认同老师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既展现了"教"的美又促成了"学"的美,在给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而不是出了几块"砖头"著作,拿了多少"项目"。由此可见,虽然科研与教学不是"两张皮、两条线",但也不是一回事,不是"科研出色"就等于"教学出色"。因此当前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如何教好学生"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敦煌遗书地论学派文献为中心,剖析与梳理了地论师用隐显、体用、因果等模式,将佛性论从修道论视野诠释成时间序列的存在论意义。《金刚仙论》是依隐显观念阐释佛性的"当常""现常",地论师将"当常""现常"转化为时间序列上的"当有""现有"。同时,地论师将《金刚仙论》里法身与报身的"本有"和"始有"以诠释佛性,从而出现佛性的"本有"和"始有"。但是,《金刚仙论》的佛性"当常"为本有、"现常"为始有;而经过地论师的阐释,至隋唐时期,逐渐演变成"当常"为始有、"现常"为本有。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21,(5)
正佛教山名、寺名是佛教文化一扇重要窗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护国寺"是政教关系的体现,"观音院""弥陀寺"则反映了佛教信仰的流行情况。本文即以"灵鹫山""灵鹫寺"为例,通过对《高僧传》所载"虎市山"改名"灵鹫山",以及《灵隐寺志》所载"灵鹫寺"改名"兴圣寺"这两个事件的讨论,谈一点关于圣地搬迁与佛教中国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探讨《荀子·礼论》是研究《荀子》专篇思想的重要尝试。《礼论》一篇可划分为三小节,分别讨论"礼养""礼文""丧礼"三个论题。礼养与性朴是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两个观点。荀子认为,礼的确立是为了养护人的欲望,欲望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礼的意义和目的是"养",养欲、养情、养德。篇中"性者,本始材朴也"的说法表明,人性原初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质朴的。这与《性恶》的观点非常不同。《性恶》与《礼论》在人性的说法、性伪关系、礼与情欲关系上都存在尖锐的对立,而性朴的思想在《性恶》外的《荀子》其他重要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所以,《性恶》不是荀子本人所作,荀子是性朴论者而非性恶论者。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有这样一类词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前缀"至",组成了"至+"系列词语,主要包括"至人""至德""至道""至仁""至乐""至礼""至一""至和"等。"至+"词语的词根,有的来自儒家的哲学范畴,有的来自道家的哲学概念,还有《庄子》的自我发明与创造。"至+"词语在批判词根字意的基础上被重新定义,是《庄子》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学术观点基础上的一种发明与改造。"至+"系列词语是《庄子》极致思维的集中体现,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分支,极致思维具有极端化、理想化和指引性三个特点,它们彰显着《庄子》独具特色的哲学精神、文学特色、审美境界,共同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庄子》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主敬涵养论是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经典文献中关于"敬"的记载,义理性最强的莫过于《易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一语,所以程朱的主敬涵养工夫多依此立论。在程朱的讨论中,《易传》的"敬、义"与《大学》的"正心"、《论语》的"直""仁"、《中庸》的"中和"、《孟子》的"集义"等都发生了直接的内在关联,"敬义夹持"的修养工夫在他们的诠释下也成为儒家有别于佛家的重要特征。正是在这些对经学的选择性凸显与内在关联性诠释中,理学逐步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周易》经文中"天""地""再""户""禽""高尚""富""童""莫""快""帝""履""时"等字词进行了深入考释,并对它们在殷甲骨文、西周金文、《尚书》、《诗经》等西周文献中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证明它们在《周易》经文中的用法为西周晚期使用的词义,证明《周易》经文为西周晚期写成。  相似文献   

20.
《赤松子章历》是早期天师道重要经典之一,本文对今本《赤松子章历》的量词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多为中古时期的用法,也有一些是唐代才出现的,可见今本《赤松子章历》在流传过程中有不少后人增补的内容。书中出现了"贴""对""事""铤""管""笏"六个唐代新兴的量词,特别是频繁使用"笏""管",由此可以判定今本《赤松子章历》的最后成书时间不可能早于唐代。论文从量词角度所进行的语言学分析,或可为《赤松子章历》的时代判定提供新的辅助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