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德的启蒙理性自然观包含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不可知自然,它体现了人类在有限存在状态中对终极关怀的渴望。第二个维度是人的天性自然,它凸显出人类对自身自然性的合理肯定,表达了人类主体性的展开。第三个维度是合目的性自然,它显现了人类的理性自觉。康德的启蒙理性自然观最终促成了人的理性主体性在近代的全面建立,引发了自然向人生成的理论建设,但同时也成为了主体性是否应该回归自然的现代性争论以及自然被置于边缘地位的生态学困惑的思想源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沙文主义”的区别。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受着两种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主体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否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主体地位,而一概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反对的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自然采取狭隘实践态度的“人类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提高了人对自然、社会的主体地位。世间许多原来的“自在之物”,现在成了“为我之物”。研究主体、主体性,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利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扬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要不要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的特殊意义,不在于它们表述了人与事物的客观存在或一般属性,而在于它们揭示了人与其对象(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在特定的活动关系中各自具有的特殊规定性和各自所处的特殊地位。主客体的内在本性就决定了实践与人的主体性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践是人的主体性形成的根源 人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但自然进化并不能直接形成人的主体性。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自身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成为现实的主体。“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马克思的这一精辟论述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真正根源。通常说主体是人,但人的自然存在并不等于主体的现实。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拥有自己的对象世界,造就人作为主体的特殊规定性,争得人作为主体的主导地位。因此,实践是人成为主体而区别于客体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自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人作为某种活动的主体发挥出来的功能、影响、作用等等。被打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烙印的东西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很窄,它适用于人和人类社会、人的一切认识及人化自然,但不适用于非人化自然。它不是一个本体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论坛荟萃     
田盛颐:马克思的自由观马克思自由观有4方面的基本内容。一、自由的领域。自由既不在人的意志里,也不在人的理性里,而是存在于实践的人为世界里。这个世界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实现了人的目的和意向的世界,是自然的必然性不能产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展现了人所特有的性质。二、自由的特性。一是主体性。人有了主体性,就开始有自我意识,看到人和物的区别,摆脱了客观直接性的束缚。二是目的性。目的性代表着未来,也代表一种超越自然和现实的可能性。三是创造性。创造性的自由体现在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摆脱外在需要的束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以为传统儒家是一种人文主义。仅从汉语"人文主义"来看,它至少包含三项基本内涵,即人类主体性、人为性和非自然性。传统儒家的确具备如上三项内涵,因此儒家被叫做人文主义名副其实。人文主义概念突出了人类的主体性与主导性,却忽略了人类的个体性、独立性,并由此对人的自然本性形成威胁。而突出个体性、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恰恰是人道主义的思想核心。作为人文主义的传统儒家应该转向人道主义儒家。  相似文献   

8.
唐三彩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体现了恢宏壮观、热烈昂扬的盛唐气象,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所追求的一种尽物性与尽人性相得益彰、"造乎自然"的艺术观念。纵观唐三彩的整个流变过程,它是以日常生活为摹本,在色彩、造型上又加以人的主观创造,使其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显现,使"人"与"自然"交融合一,成就了造物之美。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艺术人学思想已经有了国民、平民、新民、立人等论述。相较于清末民初以民为中心的人学本体论和新实用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艺术人学思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进一步完成了自然(普遍)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性质的"人"、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文学"和历史主体性意义上的"阶级"三大发现,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终结后新民主主义艺术人学的"人的解放""人民"的发现和文艺大众化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日益扩张、确证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无限威力;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也把充分发掘人的主体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哲学界关于主体性的探讨便应运而生,成为时下议论的热点之一。人们就主体性的含义,它的发展阶段、它与人性的关系等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把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以来,中国社会向以儒家人文精神为主体,如此虽提升了人文精神,然亦导致后学末流过度重视人的主体性,而忽略经典中对"自然"的书写,及其中蕴含的超越性。再加上西方理性思潮的影响、科技文明的进步,更助长人的主导与支配性格,如此不仅破坏了自然的秩序,无形中也斫丧了人的超越性。《周易》哲学在揭示自然与人类相互间的关系,故前人往往侧重天人的观照。本文尝试以"自然"为主体观察,试图阐发《周易》经传中对"自然"的书写及其与人文、宗教三者的关系与安排。  相似文献   

12.
自笛卡尔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开始走上一条张扬主体性的道路,至康德而大定。在作为康德哲学之构成部分的美学中,崇高分析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又尤甚:自然物的崇高本质被完全归结为人的道德主体性。事实上,在自然审美中,除了"人化"的方式外,尚有一种似乎更为本真的"非人化"方式。此种方式所展示的,不是主体性的张扬,而是主体性的收敛,在崇高的情形中,甚至是主体性的谦卑。与此同时,自然物也不再是彰显主体力量的消极手段,而上升为与主体平等相向甚而反过来对主体形成某种"压抑"的存在。中国诗人郭小川的《望星空》以了望自然星空始,以歌颂人造火箭止;以敬畏宇宙的无限神秘始,以赞美人类的无穷智慧止;以情感想象力受到压抑始,以理性主体性得到伸张止;诗人的经验走完了康德为崇高审美划定的内在理路,可以作为康德崇高说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13.
道德人格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继霞 《学海》2001,(6):189-19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道德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和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是我们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指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和自我教育则进一步说明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真正形成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由此,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不仅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是内含为人取向的人为程序,首先呈现为技术-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中的基本程序。文化的程序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文化的描述性程序与规范性取向内在地统一在一起,人类的行为、感觉和思想通过符号的中介,在文化上形成层层表里的关系。文化的主体性是在个体主体性基础上的群体主体性、民族主体性、人类主体性。文化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文化的普遍性也就是文化的公共性。唯物史观对自然、人类、社会、文化的系统动态关系及其发展趋向的揭示,具有恒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一方面逐渐地从主体性是什么的问题转向主体性如何获得的问题,特别是关注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认识主体性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另一方面则开始对人的主体身份的缺失表现了极大的关切,并进而深入地思考人的异化问题。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试图在技术哲学视野中讨论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问题。一、技术产生与人主体性的寻求事实上,人类在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主体身份并未成为人类存在的一种标志。但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当古猿…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主体性问题,除了应该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加以探讨之外,还应该在人与他对自己的反思的关系中加以探讨。当人还不能明确地认识自己的本质的时候,他无论是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还是在与社会的关系中,都在自身之外寻找自己的本质、动力,主宰和归宿。宗教意识经过了自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以人的属性、人的思维和人的境界为理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观。人的属性有主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之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本位、社群本位、自然本位、信仰本位四个维层。人的境界有伟人、英雄、模范、先进、普通之区别。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人化自然?一般认为,人通过实践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活动的烙印,这种具有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称为人化自然.一些研究者正是根据这一理解,把那些只能观测不能改造的自然排斥在人化自然以外.其实,人化自然的概念应比这种理解要深刻、广泛得多.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除了有对立面外,还必须有同一性.如果没有同一性,决不能构成一对矛盾.那么,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是什么呢?讨论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不能把同一性建立在客体的特性上,因为:第一,主体是主,客体是客,主体是统摄客体的根源和力量.用客体统一主体,颠倒了主次关系.其次,哲学或自然辩证法讨论主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为了高扬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主体性的争论在多层次上展开,而解决各种争论的关键,往往要回到主体性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尽管人们可以在各种引申和派生的意义上使用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尽管主体性原则的意义贯穿于认识论、人本学、本体论等领域,但主体性首先是人本学范畴,换言之,我们所讨论的主体性总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涉及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一种本质规定性。正因如此,许多讨论者正确地将人的主体性同人的本质活动——实践统一起来加以把握。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的认识不应停留于人的主体性在认识活动、实践操作、审美评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而应上升到对人的主体性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科学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巨变 ,人的“主体性问题”成了当代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弘扬人的主体性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声 ,这就要求担负着“培育人”的重任的教育界把高扬主体性作为当今教育倡导的基础和核心。但是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 ,在我国教育界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主体性缺位”的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其成因的剖析 ,把哲学理论所探讨的主体性问题与当今教育理论相结合 ,认为应在当今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的理念 ,这既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所趋 ,也是当今社会实践状况的要求。一、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