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担任所长,平时跟同志们很少见面。这次胡伟希同志建议我来跟大家见见面,交换交换意见,我觉得很好。上星期北大有一个认识论讨论班,他们让我讲一个题目叫做“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今天我就大致讲讲这个题目。我想分四个小题目来谈一谈。 首先要谈一谈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基本目标或基本要求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我还是认为我们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主要是考察研究中国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思想有一个客观性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去研究它。  相似文献   

2.
从进入大学哲学系读书算起,我所读的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也有十多种了。这些著作引我进入中国古代哲学殿堂,给我知识,使我由浅入深地认识了中国古代的哲人;开我心智,使我逐渐对中国哲学之精神有所悟解。我自然十分感谢写出这些著作的前辈与时贤。但是,我心中总是有一个结,思之不解,挥之不去。这个结就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论述怎样才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哲学的发展应当表现为概念、范畴、命题之间的联系发展。如果这个问题不清,这就不可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就很难写出科学的中国哲学发展史著作…  相似文献   

3.
正8.维肯·艾卡赞主教(Vicken Aykazian)世基联执委会成员、亚美尼亚使徒教会普世办公室主任这次的中国之行,从酒店、交通,到遇到的人,都不能再好了,我非常满意。我要感谢中国教会的领袖邀请我们前来,他们有智慧、有担当、有能力。我要和我的朋友们分享这美丽的国家、人民和教会。我作为个人和代表团成员多次到访中国。我看到了这个国家、城市中发生的变化,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4.
《天风》2005,(1):14-14
我们为能在中国基督教两会新会所接待从印度尼西亚来的贵宾感到荣幸,特别是在圣诞节前夕能有机会与你们共同分享喜悦感到尤为快乐。现在,我谨代表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丁光训主教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欢迎,并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代表中国广大基督徒以及我本人对你们的来访表示最诚挚、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哲学动态》2008,1(3):19-24
有没有情感理性?何谓情感理性?这可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我对中国哲学的一种理解.我认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情理"之学.  相似文献   

6.
<正> 我对浙东学派没有研究,主席一定要我讲,就省去“浙江”两字,一般讲讲儒学与中国文化吧。但这个题目太大,只能讲一点点。我仍然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法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以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主要还不在它有许多大人物,如孔、孟、程、朱、陆、王等等;而更在于它在历史上对形成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称之曰国民性、民族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只要中国人存在(如今已经有11亿!),为儒学所塑造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便存在,它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颇关重要,这就是  相似文献   

7.
徐俊忠: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艰难开拓者 这些年来,我基本上潜伏在毛泽东研究的领域里.就我个人而言,做马克思主义研究,我更愿意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我觉得学术应该追求原创.在中国做国外问题的研究,在原创性方面会比较困难,甚至是很难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1):4-13
……我曾不止一次地被国外的同事们问到,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有多长。我回答他们,我也这样认为:它既很年轻,又非常古老。你们知道,中国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毫不奇怪,近代的中国发展心理学以及整个的心理学,在早期中国文化中能找到它的一些思  相似文献   

9.
<正>一、冯友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干春松(以下简称"干"):我记得您就是冯友兰先生的学生吧?您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均有很大的建树,与你长期跟随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等前辈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吧?牟钟鉴(以下简称"牟"):是这样,我跟冯先生读研究生。我做研究生的那一年就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我"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04,27(2):374-375
本文先对“我”作语义分析.指出“我”的本义足指个体自身,“我”的其它含义皆由此本义引申而来。然后简要指出古代中国人的“我”的观念对当代中国人树立健全的“我”有3点启示:1.先要肯定小我存在的价值,然后再鼓励人们追求大我的价值;2.健全的“我”必足融道德我、理智我和审美我于一体的“我”;3.健全的“我”必是一独立自主的“我”。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月中在深圳,和钢琴名家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有场公开对谈,从他的自传《我为什么要练琴》讨论其教学与人生。在活动结束前,我好奇地询问大师,在教了这么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之后,对于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好吗?格拉夫曼却有另一番想法:"比方说我看中文,常有‘某某是第一人’‘谁  相似文献   

12.
时间荏苒,转眼之间《中国穆斯林》已经创刊50周年了!50年前,我还是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的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当时,南河沿大街菖蒲河东口有个邮电局,那里有好多种杂志都是我爱看的。有一次意外地见到一期刚刚出版的《中国穆斯林》,我知道,那是我们回回人自己的杂志,很高  相似文献   

13.
金岳霖先生是中国近代自海禁开后屈指可数的有成就、有影响的哲学家。对我来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一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作学生,就听他的课。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大概听了他开的《知识论》、《休谟哲学》、《知识论问题》三门课。记得清楚的,是我们在  相似文献   

14.
我的正规宗教生活是从中国道教学院开始的。在我刚入玄门学道不久,就幸运地被苏州市道协选送到中国道教学院深造,经过近二年紧张的学习,即将毕业了。在这二年不平凡的学习时间里,在学院领导和各科老师的悉心关怀、教育下,使我这个由自然信仰道教,且道教文化知识浅薄的宗教崇奉者,成为一名虔诚的有一定道教文化基础知识的道教徒。在来道学院学习以前,我的道教知识基础很差,可以说是几乎还没有涉及过道教文化。但经过对道教简史、教理教义、斋醮科仪、神名、道教徒的修养等宗教课程的学习,使我对道教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道教是全面继承具有浓厚中国古代文化色彩的宗教,即发源、根植并成长于深  相似文献   

15.
"把陌生文化当作一面镜子"--访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松山 (K .H .Pohl)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德国特利尔大学汉学系主任 ,资深教授。发表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有《与中国进行跨文化对话》 ,论文多篇。问 :卜松山先生 ,近年来您在德国、中国众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 ,您为什么这么关注中国文化 ?答 :这得从我求学时代谈起。一次偶然机会 ,我读到一本讲中国禅宗的小册子 ,它向我打开了一个心向往之的神秘世界。我本来是学地球物理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窥门径的东方世界 ,决定改学汉学。那是 1 970年 ,当时德国大学政治气氛很浓 ,汉学圈子也不例外。但我置身…  相似文献   

16.
1987年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召开成立会议那天,95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最早到会,第一个发言.他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人都有前生、有今生、有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的和尚."人们只知道他是学术界的泰  相似文献   

17.
1999年4月9日上午,日本文部大臣有马郎人见到了来自中国的国家宗教局代表团访问一行,心中喜悦万分.稍事寒暄后,围绕着佛教文化打开了话匣子:“我多次访问过中国,到过许多地方.每次去最有收获的还是拜访佛教圣地.我去过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方,杭州的灵隐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去五台山,那是我向往已久的佛教圣地”.代表团团长叶小文闻听立即表示:“我愿为中、日官方宗教文化事务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提供帮助.”文部大臣听了十分高兴,幽默地说:“叶局长不是想邀日本的宗教事务官员赴华交流吗?届时…  相似文献   

18.
列宁曾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近来一些学者发展这一论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亦有其“中国学脉渊承”,中国传统哲学“也构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思想资源和历史文化基础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此说和对此说进行商榷,对于我们深入、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有意义的。我本人一直比较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文化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中国人民接受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长久以来,我在自己的法国哲学研习中有一大困惑:我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方向主要是当代法国哲学,对于我来说,本应属于"自我"之传统的中国哲学反而成为"他者"或"异托邦",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却成为了陌生、隔绝的世界;那么,作为"自我"之研究领域的"法国哲学"如何接纳和吸收作为"他者"的"中国哲学"?换言之,我应当如何在研究"法国哲学"的同时思考"中国  相似文献   

20.
<正> 1991年11月,我受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讲座”)的邀请,以大阪大学文学部外籍特邀研究员和大阪大学客座教授的身份,到大阪大学讲学。讲学期间受到大阪大学文学部部长胁田修教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加地伸行教授等先生的热情照顾,使我对大阪大学、大阪大学文学部、大阪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的工作有了一些了解。这里我向国内同行介绍一下,或许还有些意义。大阪大学是一座享有很高声誉的日本国立大学。它目前设有文学部、人间科学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