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文艺美学主要是一种接受美学,忽略了艺术的创作问题。政治美学则试图重建艺术之创作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双重维度。本文提出的"对艺术创作的存在论理解"认为:美是存在的完美性,这种完美的存在必须在精神的意义上被创造出来;艺术是对这种精神创造的象征性重演,表现为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如何将艺术的创作与存在之创造的反思性概念联结在一起,是创作美学的基本问题。当艺术的创作不是以艺术品的感性存在、而是以更伟大的精神事物为目标,它就从"个人性和无目的性的创作"转变成"匿名性和实用性的创作";同时艺术品亦不再是纯粹鉴赏的对象,而是作为生活世界之美的形式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2.
民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自觉地引入西方科学精神,改造道教内丹学而创建"仙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他的探索活动中彰显出鲜明的科学精神,其主要包括: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道"与"力"乃宇宙之真宰;去伪存真的实证精神;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陈氏还力图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彰显出会通中西古今的特征。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道教的改革与现代转型,而且超越了宗教改革的范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文化建设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3.
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的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的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张载生态伦理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和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载是宋儒中讲"和"最多、有着关于"和"的丰富思想的理学家之一.其"和"论具体体现在"太和"、"心和"、"中和"以及"仇必和而解"、"民胞物与"等概念或命题中.从宇宙论层面的"太和",到道德心性论层面的"心和"、"中和",再到社会伦理层面的"民胞物与",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天人合一"和"论体系.此论上承<易>、<孟>、<庸>等"和"的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以"和"为取向的心性修养论.张载"和"论对其体系的"天人合一"特征、道德心性论特质的彰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当代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新儒学从周敦颐的"以诚论性"到张载的"民胞物与",再到程颢的"万物一体",都带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理想,而湖湘学派的"求仁""成性"理论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最终将儒家的道德理想精神演变成为天道性命之学,构建出对人生、对社会的道德理想主义。湖湘儒学的"性气合一""以诚论性""明体致用"将新儒学的道德性命之学与经世致用之功有机结合,赋予经学之术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基础。在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复杂曲折过程中,湖湘学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既重道德之体又重经世之用,是儒家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责任感融合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画山水序》为宗炳所作,它把"道"融汇到了自然山水中,并由技法到精神,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山水画创作进行了探讨。围绕"道"这一主题,顺应文章思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王正 《道德与文明》2020,(2):136-141
"哪吒"和"敖丙"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封神演义》《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中呈现出古今的流变,这种流变背后正是善恶观念的古今之变。如果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和敖丙之争体现的是何者所掌握的天命更高这一观念,《哪吒闹海》中的两者之争是对群众利益作为善标准这一价值判准的体现,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体现了一种个体性的复杂善恶观念。这其中的古今之变,对我们当下如何过"道德的"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一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国际化大都市。开放多元的"海派文化"与多姿多彩的生活,激发了艺术家无限的创作灵感。青年画家传承弘扬了前辈艺术家求真求美的精神品格,从现代视角切入都市母题,在写实油画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一幅幅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品。本文聚焦上海青年画家创作的现代都市题材写实油画,力图对创作的思维方式、创作理念、表现手法作梳理研究,从而为相关的绘画创作探索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就要研究国画创作艺术精神的特殊性,在深层次意义上加强画家国画创作素养的培育。文章在深度分析庄子哲学"本真人"理论与艺术性格在艺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性基础上,在涵养创作心态、提高创作精神性、锤炼画外功夫几个方面,探讨庄子哲学"本真人"理论对于提升国画创作素养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儒学蕴含的宗教精神进行诠释和发扬,是现代新儒家应对时代要求以发展儒学的重要理论视阈。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深入开显儒学的宗教精神,正面阐扬为"即道德即宗教,道德宗教通而一之"的成德之教,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更融会古今、中西,建构起作为哲学之极成与宗教之极成的圆善与圆教说。  相似文献   

11.
<正>举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道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承办单位: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湖北组委会协办单位: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台湾"中华道教总会"主题道通天地,德贯古今。道,无处不在,无所不通。"道通天地",体现了道教的圆通、包容精神。道无形,由德以显。"德贯古今",体现了道教尊道贵德、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梅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以梅花为精神皈依的"梅痴"张大千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与艺术生涯中不断叠加着与梅花的众多交集,总结出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画梅理念。在进行梅花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张大千秉持体察物态写其形,取法自然得其色,从心而作显其神,力求"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以独到的画梅技巧和明确的艺术观念展现了他对如何画好梅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说变形     
变形有广狭两意古今之别.现代变形是对存在的新感知,对现实、理性、秩序的否定和颠覆;它追求抽象,指向的是无意识,梦幻、怪诞,丑是其主要表现形态;它追求最具"包蕴性"的"瞬间",实现精神的跃动;它是一种新语言,一种现代炼金术.  相似文献   

14.
中西古今之争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持续百多年的道路之争。这一争论已形成排斥任何中间路线、不容调和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尖锐对立。要走出这一困境应当对古今中西之争的四个前提性问题进行探讨:文化传统是死的还是活的;文化传统是可分析的还是不可分析的;文化传统评价标准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古今"与"中西"之间是否可还原。我们需要打破思维中固化的潜在预设,重建中西古今之争的理性前提,实现思维范式的转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北宋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留下了他的伦理思想的代表作《西铭》。该书的主旨在于开发尽忠尽孝的封建道德和“民胞物与”的泛爱思想,因此,封建性的糟粕与民主性的精华混杂于一身。解放以来我国学术界一直没能给予公正的历史主义的评价,不少文章甚至对其全盘否定。笔者认为,对张载的《西铭》一书,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在扬弃其中的封建性的糟粕的同时,对于其中所包含的民主性的精华,即“民胞物与”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6.
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其民族传统文化和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立个体人格小说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神秘奇幻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沈从文对传统文化中的湘楚文化、道家文化的精神体认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加之匠心精神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其中"独特"尤为重要。"独"为独一无二,"特"为特别,这饱含着不断的创新精神与真实的自我感受,这是画家绘画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动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汉唐书法创作论中关于书法美心理成因的探讨在汉末蔡邕就已开始,至唐张怀瓘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的观点。本文认为这四个方面中"虑以图之"讲书法创作过程中书法意象的酝酿,对于模糊意象的加工、提炼、整合;"势以生之"讲书法创作中心理动态趋势对"笔势"、"字势"和"局势"的决定;"气以和之"讲书家个性气质对书家书风形成的决定作用,以及即时生命情态对于单件作品中各种形式因素的统一、和谐的决定作用;"神以肃之"讲精神的精审对书法基本审美品格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古今会通,考古所以决今"是方以智"质测"与"通几"之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从这一立场出发,方以智在整合与会通古今传统文化资源时提出了"函雅故,通古今"的具体原则,而这一学术倾向也集中体现于其对于宋明以来"格物穷理"说"折衷会决"的具体理论探讨之中。方以智对于古今学说的综贯会通清晰地折射出了其学术研究中的"集大成"理念。他认为,要想实现"集大成"的学术理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古今会通"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后工业时代绘画在西方艺术历史中转变与发展最为明显,这个时期所有的艺术家的创作都处在排斥学院派传统的对事物描摹的创作手法,而是转向描摹客观现实世界并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形态。这种全新的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形式,在色彩构成上不断挖掘,希望找到可以充分传递更具主观情感及思想的要素,这种探索的精神充分体现在艺术家们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及个人绘画技巧与风格上。1867年10月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并在西方绘画历史中有着很高地位的皮埃尔·博纳尔是法国著名的纳比派画家。处在那个时期的博纳尔在画面上运用梦幻的色彩,在西方美术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色彩魔术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