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女性艺术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生物,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后现代"话题。近代以来的女性艺术中,"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裂变和区分对艺术的作用十分明显,她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即从女性的角度来阐释世界。  相似文献   

2.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靖晗 《美与时代》2014,(12):101-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女性题材的电影涌现,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时一些人们呼吁女性要从父权中挣脱出来,同时这就使7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人们开始关注于更多的关于女性主义电影的研究,何为女性题材电影,在男性导演和女性导演的眼中,女性题材的电影有何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20年代女性作家以群体写作的方式关注着情爱题材。她们以爱情题材为切入口来反叛女性的压抑,这显示了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以“精神恋爱”为模式的情爱小说创作则彰显了女性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表层的外在的,这也造成了其情爱小说创作反封建反传统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5.
德国电影历来以冷静思辨著称,在女性主义表达方面同样如此。特洛塔作为德国最为知名的女性导演,一直致力于女性题材,电影《三姐妹》正是其导演风格较突出的一部影片。但本片女性困境的重心并未放在工作或政治权利的争夺上,而更多关注了女性内部的微妙关系。导演对女性主义的深入认知,体现在并未简单二元对立地歌颂女性或贬低男性,而是通过"姐妹情谊"的分析,探讨在女性团结的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最终给予美好期许。不卑不亢,正是其创作最值得尊敬之处。  相似文献   

6.
在新约研究中,《马可福音》因其戛然而止的结尾——"因为他们害怕"(可16:1-8)而备受关注。本文也着重研究了这一有趣的结尾,并试图用读者反应批判的方法来解读这一结尾。鉴于其主要人物是女性,因此本文选择对《马可福音》16章1-8节的文本进行性别批判性解读。本文将简要介绍这种在20世纪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和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本文将根据这种方法解读文本中反语的特点,并研究这些女性的反应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原因。她们是否失败了?她们害怕什么?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仅仅从所选择的本文来理解女性的反应是不够的,还需要从《马可福音》整个文本中阅读对女性的叙述。这就是对文本中女性反应的神学思考。最后,本文将以一个女性自身的阅读反应作为结语,探讨其在基督教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婷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42-142
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作品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有关女性主义的探讨。阿尔莫多瓦拥有无限的欲望,他的影片中也含有边界力量,女性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回归》讲述的是一群女人在遭受背叛欺骗后,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故事。导演把目光投向普通女性身上,直接或间接唤起女性意识的觉醒,以此来捍卫女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2000年作者的著作《重塑女性:新西兰电影史》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之际,正是新西兰女性电影欣欣向荣之时。20世纪70年代,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高涨,从"国际妇女年"的电影《我最好的朋友们不少是女性》(1975),到随后9部女性主义纪录片的出品,电影制作也出现了井喷。这些影片所产生的能量,以及由国际女性主义历史项目所揭示的女性从前在各个创意领域作出的默默无闻的贡献,都十分具有感染力。一种乐观主义情绪也随之出现,没什么是不可能的。女性运用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自己与自身的问题。1980至1990年之间,性别问题题材的故事片与戏剧急剧增加,与此同时,过去被边缘化的人群也开始接触技术以探究性别与身份政治。新西兰国内的毛利人、太平洋岛国裔、亚裔、南斯拉夫裔、希腊裔都拍出了有关身份认同的电影,这些电影都影响极大,而有关电影形式的实验也在增加。自2000年起,女性地位有所下降,电影制作与实验也在减少,这是对女性主义的强烈抵制、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和财政削减,以及政党向保守、厌恶女性的右翼资本主义政府转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提议通过对主要创意人员的一系列采访并结合全球形势来考察电影环境的现状与变化。这些主创人员包括:著名女性主义导演盖琳·普雷斯顿,学术纪录片导演安妮·戈尔德松,故事片导演克里斯蒂娜·杰夫斯(代表作是关于西尔维娅·普拉思的《雨和西尔维娅》)与菲奥娜·塞缪尔(关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的《极乐》),希腊裔女性主义学术电影导演阿西娜·楚莉斯,毛利人电影剧本作家里维阿·布朗(代表作为《夕阳武士》),萨摩亚导演贾丝廷·西梅伊-巴顿,印度裔学术导演舒奇·科塔里与电影摄影师梅丽·冈恩,以及年轻一代的女性主义导演布丽塔·麦克维。本文将采用分析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汇同历史观点与当今观点,比较作者在《重塑女性》一书中的历史发现与当今形势。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稍有提高,但大多数女性的生存仍然依附于父母或者丈夫。不过,16世纪的女艺术家,却用自画像的形式塑造了全新的"女艺术家"形象。自画像中的女艺术家突破了传统"柔弱、多变"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是专业、自信的职业艺术家,也是身着华丽服饰,多才多艺的宫廷贵妇,而这一点正与卡斯蒂廖内《廷臣论》里对宫廷贵妇的要求一致。  相似文献   

10.
齐国女性的历史,是反映齐国历史的一个侧面。西汉刘向所辑《列女传》中记录的齐国女性共有27位,占全书的1/4强。她们的言行事迹和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齐文化的特点,是我们研究齐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同时也可以作为认识先秦社会的一个切入点。当时人们的贞节观念还比较淡薄,但同时妇女的"德行"被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自商周时代就有的"女祸论"思想呈愈演愈烈之势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论述完备的"美女误国与丑女兴邦"的二重理论。她们与齐王室的婚姻中含有很多政治因素,这些婚姻关系的缔结都是出于政治上的利害考虑,女性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多是充当了棋子的角色。尽管周初已出现"女子无与政事"的鉴戒观,但此时尚未礼制化,男性虽已成为社会的主宰,但齐国女性对军国大事等仍有一定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1.
<正>"耽美"的本义原为唯美浪漫之意,后被日本漫画界用于指代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即BL,Boys'love),最终演化为BL的代名词。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年轻女性,她们不喜欢逛街打扮,很少与外人接触,却在网络上表现活跃,喜欢在家玩游戏、看动漫,尤其沉迷BL小说和漫画。她们推崇男男恋,关注同性恋群体,性态度较为开放,比一般人群更爱幻想。她们称自己为"同人女"、"腐女"或"耽美狼"。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些概念尚不熟悉。但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耽美这一文化现象正以不可预知的速度渗透进年轻一代的生活,涉及所有文化领域,包括漫画、小说、动画、广播剧、游戏等多  相似文献   

12.
得益于秘鲁导演克劳迪娅·略萨、阿根廷导演露西娅·普恩索和鲁克雷西亚·马特尔,拉丁美洲女性电影制作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在谈到这些获奖导演的作品时,往往不为人知的一面是,她们的所有电影均是与欧洲联合制作的。而一些项目,诸如与法国戛纳电影节关联的法国电影基金、荷兰胡贝特·巴尔斯基金、世界电影基金和西班牙的利比利亚传媒项目在她们的电影制作中发挥了作用。本文将以其电影节获奖作品《玛黛奴莎》(2006)为引子,以影片《伤心的奶水》(2009)为焦点,通过探讨克劳迪娅·略萨的作品来讲述这个故事。一些学者对他们视为欧洲对"世界电影"的新殖民主义干预进行批判,还有一些学者对资助机构有能力完成的工作歌功颂德,本文将对他们的种种论点加以考量。文中提出,我们应该将略萨的文化生产置于这些范式中的何处?由于影片受制于为了迎合欧洲电影节观众而采取的他者化进程,那么影片是否印证了批判立场?影片是否如某些评论家所指出的,是从种族主义的、新殖民主义的思维定势来塑造主人公福斯塔——来到利马的安第斯移民的?或者,影片是否提出了现代秘鲁社会中的阶级和民族分化问题?《伤心的奶水》表现了一种资产阶级视角下的城市贫民和殖民阶层。文章在结论部分对该片与鲁克雷西亚·马特尔和露西娅·普恩索的影片作了比较,后者提供了一种对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资产阶级观点。  相似文献   

13.
女人占了人类的一半,她们因文化、职业、年龄、个性以及境遇等方面的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女性群体。其中,独身女性几乎存在于社会各层面,她们已构成为数不少的、受到关注的女性群体。女性独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机遇、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关于女性,我们说过很多事儿了,这次我们要讲的是:比起男性来,她们的一大特点就是更"话多"。能够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看起来这还是个优点。但是当说到女性的时候,这马上就成贬义的了。词典没有留下一点儿疑惑。人们说的是"长舌妇"而不是长舌汉。男性与女性在语言上的差异已经有十多个研究课题。让人懊恼的是,这些研究的结果各式各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要求一些参与实验的男性和女性做一个实验:根据某一指定  相似文献   

15.
唐王朝的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诗人以一种罕见的张扬姿态跨进了历史的长河。"爱"与"美"作为生命的永恒主题,在唐代女性诗歌中闪耀出非凡的光彩。她们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自主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思辨智慧,也展现出了"灵肉合一"的审美追求与清幽淡远的生命境界。这样的婚恋自觉与审美自觉在封建社会里百年难遇,这些寥若晨星的女性诗歌既为唐代诗坛注入了活力,亦让后世之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16.
在艺术长河中,女,陛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魅力闪烁着光辉.她们有着和男性艺术家同样的艺术热情和艺术追求,但由于她们自身的女性特征又使她们与男性艺术家之间存在着绘画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的相互交织和冲撞磨擦,才使艺术之花常开.这一点,在当今的女画家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周围,有非常害怕社交的女性,也有非常热衷于社交的女性,一旦日程表上没有社交活动,她们就焦虑不安。这两种症状分别被称为“社交恐惧症”和“社交强迫症”。心理学家刘军指出,要改变这两种“社交变态症”,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女性对社交的观念,建立绿色的社交圈,让她们明白:社交,不要那么多,只需一点点,关键是择优录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以妇女为中心”生育健康概念的提出,女性的健康与他们在社会中享有权利的关系正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如何实现女性有生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她们所面临的与社会选择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有的社会伦理背景以及所遵循的价值原则。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伦理发展轨迹的差异,构建生育健康的伦理框架和强调女性生育自主权的努力方向也应异于西方。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9,(8)
<正>编者按:师母,由于其特殊身份,颇为教会信徒所关注。或许她们并没有什么位分,但她们却有形无形地承担着教会中的责任;或许在某些地方,她们只是当地教会聘牧时"买一赠一"的"附属"恩典,但她们却在教会建设中成为牧师或传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者。可是,当她们默默无闻地在教会里操劳的时候,有谁能理解她们的酸甜苦辣?本期让我们一起关注教会中的传道师母!  相似文献   

20.
在电影商业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已然跻身中国主流电影市场的贾樟柯仍拓荒于艺术电影关注边缘社会、关怀个体的原野,重新审视大时代下电影与现实的关联。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新电影《江湖儿女》延续其关注社会底层边缘人群的感情倾向,将镜头聚焦于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的"江湖儿女"的命运变迁,以多重隐喻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一位辗转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女性不断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