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沿着卢梭有关"自然善良"与"道德德性"之间差异的线索来考察卢梭的作品。在卢梭笔下,"自然善良"与"道德德性"具有特定的内涵,不能混淆,同时也存在"自然德性"这一包含力量元素但却仅涉及个体自身福祉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卢梭有关神与人的观点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在他看来,信仰乃是道德德性不可或缺的支撑,实际上正是自尊心构建了德性与信仰之间的联系;而完美的存在是善良的,但却并非有德性的。在《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爱弥儿》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人类在没有道德德性的情况下是有可能拥有神一般自足的神圣善良的。因此,在卢梭那里,善良将比德性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年来美育思想在教育界被广泛提及,涉及到众多领域,家庭美育是其重要的一块,却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尴尬的处境。而《傅雷家书》中有许多闪光的家庭美育观念,其中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和人生培养是最为突出最值得现代人学习和深思的部分。开掘《傅雷家书》之家庭美育方法,对于开启现代家庭美育方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叶碧 《美与时代》2006,(9):16-19
美育渗透既是指方法,也是指途径。从方法上看,美育渗透强调它与灌输的区别,通过渗透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让崇高的思想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去追求理想性的生存境界;从途径上看,美育的渗透强调它与德、智、体育及其他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主要表现为美育的思想和目的、美育的原则和方法主动进入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并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渗透比灌输、训练更能体现美育的本质,美育渗透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相似文献   

4.
中华美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中和之美"。中华美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伦理性特征,强调审美与生活、审美与知识的高度融合。席勒将美的艺术看做是美育的主要方式,以中华美育精神为视角,书法教育具有承担当代美育的诸多先天优势。书法是连接传统美育的窗口,其以中和之美为最高标准,具有审美性和知识性的双重属性,融合艺术审美与生活实用,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独创艺术。因此,书法美育是推动中华美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早期中国易学的建构历程体现为从《易经》神性观念到"左氏易传"(《左传》《国语》易学)的伦理化转进,再到《周易》大传形而上学的初步完成。"绝地天通"观念开启了形而上学建构的可能性,但《易经》所反映的殷周之际的上帝、天命观念并未完成本体论的建构。经由"左氏易传"的伦理化转进之奠基需求,《周易》大传初步建立了形而上学本体论。《周易》大传确立了"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基本架构,通由乾坤并建的生生之德证立本体,由"一阴一阳"的运行机制敞开生生与变易的世界;自伦理学的形上学奠基问题言之,《周易》大传提出了具有心性论色彩的"继善成性"观念,自天道下贯而论"善",自主体超越而言"性",故善即性、性即善,这可以被把握为"本体即是主体"的实现历程。  相似文献   

6.
《沉重的肉身》以小品文集的形式展示了作者对于个体自由伦理的关切及叙事伦理的思考。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中的叙事伦理问题研究从叙事伦理的视域出发,对该书中的可能生活及个体生命感觉的强调进行论述,阐释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可能生活是一种多变性的存在,而个体生命感觉的强调是一种积极性的建构。而叙事伦理的一系列因素对于叙述者以及接受者都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大体勾勒了 《管子》经济伦理观的基本特征。其一, 《管子》从 “自利”、“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出发确立了功利主义的原则导向, 但并未走向极端功利主义; 其二, 它从“国家本位主义”出发把 “民富”作为 “国富”的重要手段, 但并不违背手段善原则; 其三, 它强调经济公正, 但却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其四, 它强调 “士农工商”四民 “分业而治”的职业伦理, 但却客观上阻碍了人员与职业的正常流动。这些特征共同构筑了 《管子》经济伦理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卢梭人权学说论要章牧一1761年卢梭在《爱弥儿》中发出令世人震惊的呐喊:“人,不要凌辱人!”这种凝聚思想家的辛酸、出自心灵深处的呼唤,体现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宣扬一切以神为中心,视神为至高的、完美的、聪慧的化身;把人...  相似文献   

9.
著名学者彭立勋和陈鼎如、汤文进先生共同主编的大型工具书《美育辞典》新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100多万字和近2000个条目,内容涵盖"美学原理""美育理论""美育实践""各类艺术与美育"和"美育思想史"五大类。从现实针对性上看,《美育辞典》的出版适应了当前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迫切需要;从学术探索性上看,《美育辞典》一书体现了作者的学术立场和学术品格,对各种理论观点进行甄别、提炼,力求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从严谨性上看,该书对每一条目的选择、释义、表述,力求准确到位、精益求精,对词目的内容阐释和文字表述严谨准确;从完整性上看,《美育辞典》具备大型工具书应有的完备体例。该书的问世,无疑是我国学术界、出版界的一大盛事,也是读书界的一大幸事。  相似文献   

10.
毛悦 《思维与智慧》2023,(14):56-57
<正>2019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以艺术课程为载体的美育教育成为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202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引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以“美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具化到各个学科,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第一载体,其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成为一个重要的研讨课题。  相似文献   

11.
笛卡尔与卢梭在论述自我与他人、外部世界、社会的关系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进路。对笛卡尔来说,这一关系需要以不同形式的面具为中介。这一面具或者是普遍怀疑之后的观念与表象学说,或者是临时道德策略的庇护。笛卡尔最终试图通过宽宏这一德性来卸下这些面具。而对卢梭来说,他一开始就致力于卸下文明社会中的人性面具,从而实现人性的透明性。这体现在他对自然状态中人性的回溯和对爱弥儿的道德教育等处。而在最后"孤独漫步者"的身影中,卸下面具的状态无法在社会中持驻下来。笛卡尔与卢梭在面具问题上的不同策略及其结局,展示了近代哲学在"我思"的思想前提之下,面对其遗留问题走出的不同发展道路与所到达的不同终点。  相似文献   

12.
<正>幼儿美育也被称为“幼儿审美教育”,以审美形态和美感熏陶幼儿,实现幼儿素质教育之发展,是幼儿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对幼儿美育之开展予以目标规定:“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强化和引导幼儿对美的感悟,让幼儿对美的感觉逐步萌生,才能让幼儿的美育开展得以渗透和强化,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幼儿美育之开展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与艺术》包含了卢梭许多后来思想著述的萌芽,它讨论的是科学艺术的"近代复兴"与道德的"社会风俗"的关系。卢梭仅将科学艺术视作文明,并把它们与道德对立起来,认为近代文明失去了本原的道德精神实质。但所有的成熟文明都包含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道德也是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的价值和规范的基础。卢梭没有意识到,否定文明也就等于否定了道德。但卢梭文中对科学艺术的批判反思,对道德乃至宗教救赎精神的推崇,赋予其思想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与启示意义。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的进展和艺术的普及已经发展到了卢梭难以想象的程度,科技的兴盛固然带来了普遍的福利,却也走近了这样一个门槛:高新技术给人类带来无数方便与好处,人类的控物能力不断大幅提高;与此相比较,人类的道德自控能力若没有相应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可能带来难以预测但却可能改变人类文明命运的后果。这种不平衡无疑会是人类文明一个持久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4.
在早年关于音乐与语言学的作品中,卢梭强调了旋律在音乐和人类原始语言中的核心位置。旋律是对激情的模仿、表达和传递,它在说者与听者之间塑造和维系了一个情感共同体。就立法学问题来说,卢梭在《爱弥儿》中把建立共同体的关键归结为去除人的绝对存在,将其移置到“共同的一”之中。立法的任务在于把每个就其自身来说是完美的、孤独的整体的个体转变为一个更庞大的整体的一部分,而个体只有在这一更庞大的整体中才能获得其生命和存在。这种情感的或存在感的共同体的塑造,依赖于饱含旋律的、音乐式的立法语言。  相似文献   

15.
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方式的艺术教育都能实现美育功能。美育是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终身的教育,它与生命同步。  相似文献   

16.
名人谈美育     
美育是要培养对艺术的美、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习惯的美、大自然的美的充分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力,培养爱美和创造性地美化周围现实的能力。“美育”和“艺术教育”通常是作为同义的术语来用的。但是美育这个概念比较广泛些。美育本身的含义是不仅借艺术手段来培养美感和创造美的志趣,也借着现实本身——大自然和周围环境——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和可能提供的一切手段来进行。——凯洛夫《教育学》第32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名人谈美育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从现代性与理性的视角出发,认为孔子没有思辨哲学,只有道德哲学;保罗.博维则从后现代与非理性的视角出发,认为孔子只是复制了他自称要终结的结构。对于黑格尔而言,思辨哲学的重要假想敌之一就是中世纪神学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理性话语,但是这一假想敌并未在孔子与《论语》中出现。对于保罗.博维而言,关注边缘群体是其批判孔子的主要立足点,但是这一群体本身却并未在《论语》之中出场。事实上,《论语》的话语展开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独白,全部内容都蕴含在个体生命的历程之中,一方面与黑格尔、保罗.博维等西方学人立足于理性与非理性所进行的思考与论述有着极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限定了《论语》话语解释力的三重自我限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末,梁思成将国外注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建筑教育模式与相应课程体系引入并运用于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中国雕塑史》一书是他为"东洋雕塑史"课程撰写的课程纲要,却开国人研究中国雕塑历史发展之先河。他从建筑学的外围着手对中国建筑史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对于父亲梁启超所强调和倡导的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的治学方法与按照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划分时代的治史观念的认同与继承;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使命感。虽是为建筑学研究服务,但他的成果起到了填补空白和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了艺术史学界对于中国雕塑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大卫·斯瓦格尔梳理了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自柏拉图以来意识形态与艺术观念之间的对抗关系,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艺术观念和意识形态教育之间的困境,强调了审美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和艺术观念之间的协调作用,最后面对西方当代资本主义"产消合一"意识形态的缺憾,大卫·斯瓦格尔强调审美教育要为艺术的观念而辩,以批判、弥补西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缺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卫·斯瓦格尔在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所做的研究及其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国古代"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中艺术作为意识形态载体和教化天下的贯道之器的传统有差异,更与中国当代艺术对意识形态的自觉弘扬有着巨大不同。但是,大卫·斯瓦格尔的研究对如何有效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背景下习总书记关于深化审美教育的重要通信指示有着一定的反思借鉴意义,审美教育应该成为意识形态教育和艺术观念的调和中介,艺术应该提供时代新声。  相似文献   

20.
马一浮从证成六艺之人的目的出发,辨析了具体艺术和六艺之道的关系,强调了将六艺之道作为艺术理念渗透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原则及其实践中,并就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主要艺术形式的美育功能作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